一本書的誕生 :談「番薯原來是外國人」的源起

一本書的誕生 :談「番薯原來是外國人」的源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在國語日報的專欄「原來作物有故事」要出版了!從2016年九月開始,大家跟著我,從小米一路看下來,不但認識了三四十種作物,也了解到它們背後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很棒呢?

可能有讀者好奇想了解:這個專欄、這本書是怎麼被「生」出來的?

從小就聽過媽媽提到「蓬萊米」、「在來米」,那時候只知道這是兩種不同的米,從媽媽得來的印象是:南部吃在來米的人比較多。當時不知道蓬萊米並不是台灣人本來吃的米,只覺得管它是什麼米煮的飯,反正都沒有味道不好吃。

中學時,黃色的甜玉米以「美國玉米」的名稱進入台灣;後來有「愛文芒果」、「泰國芭樂」出現。它們讓大家從小吃慣了的白玉米、「土」芒果、「土」芭樂紛紛退到餐桌上比較不顯眼的角落。到了最近這些年,標榜以「土」鳳梨製作的鳳梨酥風靡全台,更讓我好奇:究竟這些作物是怎麼來的?

無意中接觸了「槍砲、病菌與鋼鐵」以及「改變世界的植物」這兩本書,更是驚豔:原來許多植物都曾在世界的歷史上擔任重要的角色!接下來的書海尋寶,卻發現因為這類的書都是國外的作者寫的,所以很多對華人、甚至對台灣人很重要的作物,因為對他們一點也不重要,所以根本連提都不提呢!

因為想讓大家知道這些作物、也想要有一個台灣的版本,所以我在2015年(103學年)先在我任教的慈濟大學開了「植物與人類社會」這門課程;這門課程涵蓋了大約十七種作物,以每週一到兩個作物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植物的世界史。

為了找相關的資料,光是2014年的暑假,我就看了一百多本書;拜現代科技之賜,也從網路上找到非常多的資料。即使如此,我在上課時也仍然覺得非常惶恐,以我一人之力,要找到所有的資料,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同學們的熱烈支持卻讓我想到:不論是國外的哪一本書,目標讀者都不是青少年,而是成人;可是,這些每天被我們吃、被我們穿、被我們用的作物們,為什麼它們的故事只能講給大人聽呢?於是我便不自量力地想要在國語日報開專欄了。

從課程中介紹的十七種作物開始,一個月兩次我努力找資料、找哏,要讓這個專欄不只是講故事,還要講有趣的故事,好讓更多人有興趣知道它們的故事。十七種作物結束後,我開始帶著大家認識更多台灣的作物:鳳梨、荔枝、龍眼、香蕉…有些作物的中文資料真的不容易找,在這些尋尋覓覓的過程中,我根本已經成了資料收集狂,凡是看到有趣的新聞、故事,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存起來!坊間的新書只要有可能提到植物的,也都是二話不說立刻買下來呢!

很高興這個專欄得到讀者們熱烈的回饋與國語日報的支持,在去年年底我們敲定了今年出版的計畫,並將從小米到麵包樹共37篇集結為:《番薯原來是「外國人」──種出來的37堂植物課》一書,希望大家可以從這本書裡面理解到:原來許多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作物,出身是如此不凡!

購書連結:博客來讀冊生活誠品金石堂

(本文刊登於2018年六月十日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專欄)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2會員
59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