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蘇關係改變對戰後世界史的認識──讀《冷戰在亞洲》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戰後本應和平的世界,為什麼爆發冷戰?東亞的韓戰為什麼發生?蘇聯出動軍隊殺死波蘭與匈牙利的抗議人士,其實背後是中國出手?中國與蘇聯共產好兄弟,為何最後鬧翻?而美國專家都預測不到對手蘇聯的滅亡,為什麼蘇聯突然就滅亡了?那中國又為什麼能夠存活至今呢?

這本《冷戰在亞洲:沈志華講演錄》,正是在告訴我們,這些過去因為政治、資訊片段、閱聽喜好等許多原因,導致我們不知道的一段歷史。

raw-image

本書的內容,是作者沈志華2010–2013的十場講演集結而成,主要是以2010年的演講為主,2011、2013各有一場,構成本書的主體內容。

作者的研究,運用了許多俄國檔案、中國檔案(許多現在又看不到了),同時因為沒有美國作為冷戰「勝利者」、蘇聯與社會主義是「失敗者」的預設立場,所以他能夠在沒有意識形態的基礎上,扎實地運用史料進行研究,得出與美國冷戰研究相當不同的看法,而本書許多部份即針對了美國學界做出了回應,並指出這種後設性的看法顯然有誤,以及為何許多國家選擇社會主義(其中的蘇聯史達林模式)的緣故。

這對只引進美國冷戰研究的台灣,這本講演作為入門,補充了相當另類的視角與史實,對於理解當時的國際局勢、東亞情勢來說,很具有參考價值。

沈氏以帶有現實政治關懷的問題意識:「為何蘇聯走不下去?而中國為什麼走下去了?」去研究歷史。所關心的,正是中國該如何走下去,這就得要回頭去看當時蘇聯為何走不下去的原因。

本書扣著這個問題意識,環繞著蘇聯史達林模式的興衰、蘇聯的對外戰略與內部問題、中蘇關係的演變和韓戰的起源等大議題展開論述說明,並在此提出許多新觀點,例如美國在促成中蘇同盟的作用、中國出兵韓戰的政治意涵、中蘇地位變化的影響、對美國冷戰史觀的挑戰等,具有相當的顛覆性或補充性,進一步對自身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

作者首先提醒我們,蘇聯的史達林模式壟斷了社會主義模式的涵義,所以當使用此模式的蘇聯崩解,美國人就認為蘇聯失敗就是社會主義失敗了,這也是美國史家帶來的主流看法。但是作者指出,這其實只是實踐上的史達林模式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

而史達林模式是一種戰時體制,戰爭時好用,但是承平時代有著諸多問題。蘇聯領導者必非沒有意識到此問題,但蘇聯最後沒成功轉變的原因,在於蘇聯錯過了三次的改革機會:認識到問題的列寧過早過世、二戰帶來的錯誤看法以及中蘇交惡,不僅錯過了改革的機會,史達林模式更是層層強化,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到最後一任總書記戈巴契夫時,已經積重難返。

但中國之所以後來能改革成功,一是因為中國從來沒能像蘇聯一樣建立完整的模式(中國建不起來,少數能成功都靠蘇聯指導),二來是毛澤東政治運動對整個國家的破壞,使得鄧小平能夠在沒有蘇聯那樣的制度包袱下改革,第三,就是在中國改革時,沒有像在蘇聯改革時,盟友毛澤東出來搗亂的緣故。這正是蘇聯失敗、中國成功的一種解釋。

其他有趣的部分,例如2016年林孝庭《意外的國度》出版時,講美國希望毛也「狄托化」,在前幾年轟動一時,但沈志華早已透過檔案與研究,提出過這個看法,指出杜魯門與艾奇遜對逼迫史達林所做的意外效果。沈氏並指出,這對中蘇同盟關係、朝鮮戰爭的爆發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這逼使史達林喪失了旅順港與中長鐵路,所以史達林才推動金日成開戰,而毛澤東為了挽救因為取回上述利益、瀕臨破滅的中蘇同盟,理解到軍事上必敗、但政治上是必要的,才決心出兵,重建了中蘇同盟的信心。

在歐洲部分,筆者曾讀東尼.賈德《戰後歐洲六十年》,當時對1957年蘇聯鎮壓東歐波匈等地方的部份,只認為是蘇聯必然的行動。然而透過沈氏廓清中蘇關係之後,才知道史達林死後,中共在共產集團足以與蘇共匹敵,甚至凌駕於蘇共之上,處理這個事件,乃是赫魯雪夫請求中共的協助,最後的鎮壓、事後的安撫都有著中共運籌帷幄的身影。

這種下了毛澤東瞧不起赫魯雪夫,想要取得共產集團領導權的巨大野心。所以毛澤東主張世界核戰爭(因為只以為核子武器是大一點的炸彈,跟蘇聯對現代科技的認知有巨大差距)、超英趕美大躍進(中國是政治大國,經濟上也要超越蘇聯成為大國,才能領導共產集團)等等自己的作法,與赫魯雪夫背道而馳,挑戰蘇聯的領導權與改革路線。毛澤東也不斷設計赫魯雪夫與蘇聯,最終導致中蘇同盟瓦解,毛澤東與國際相連的國內政策也走向更加激進的道路,也是東歐集團最終與毛激進路線分離,選擇與蘇聯同道的緣故。

如此的變化才導致了中美走向合作,中國又藉此成功走向改革開放的緣故。沈氏的研究環繞著自我的問題意識,最終得出了蘇聯史達林模式與中蘇同盟歷史的成敗興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與蘇聯過去、現今與未來走向的答案。這也成為作者解答自身疑問、分析古今與以史為鑑的利器。

筆者跟著作者的思路閱讀本書,對許多過去只限於理解美國、歐洲、台灣、中國、蘇聯各地單獨、片段的歷史,藉由中蘇外交史,逐漸能夠連結起來做整體性的理解,覺得對世界歷史有更廣的認知。對戰後世界史有興趣的朋友們,讀完肯定有一種對複雜的歷史更深一層了解的感受,本書更是有志深入者的入門磚,後面附有沈氏著作的附錄,有興趣深入的朋友,也能從中尋找著作再作深入,推薦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黎胖書房
115會員
107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黎胖書房的其他內容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19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和德國對烏克蘭人、波蘭人等東歐民族與猶太人留下了無可抹滅的傷痕,他們泯滅人性、採取種族清洗方式的政策,滅絕他們認為「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的種族,不管是被認定為不是個民族,還是根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上。過往的錯誤如今又於烏克蘭再次上演,考驗人們處理這場危機的智慧。
Thumbnail
從19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和德國對烏克蘭人、波蘭人等東歐民族與猶太人留下了無可抹滅的傷痕,他們泯滅人性、採取種族清洗方式的政策,滅絕他們認為「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的種族,不管是被認定為不是個民族,還是根本就不該存在於世上。過往的錯誤如今又於烏克蘭再次上演,考驗人們處理這場危機的智慧。
Thumbnail
今天焦點─兩個中國與俄羅斯Ⅱ  1960年 共產黨中國與共產黨蘇聯交惡完全浮上台面,蘇聯決定撤回在中國大陸的所有專家1,390人,撕毀343項專家合同約,廢除257個科學技術合作,對剛渡過失敗的大躍進運動,造成空前嚴重飢荒的共產黨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沈重打擊,共產主義陣營兩大龍頭公開撕破臉,也對全球局勢
Thumbnail
今天焦點─兩個中國與俄羅斯Ⅱ  1960年 共產黨中國與共產黨蘇聯交惡完全浮上台面,蘇聯決定撤回在中國大陸的所有專家1,390人,撕毀343項專家合同約,廢除257個科學技術合作,對剛渡過失敗的大躍進運動,造成空前嚴重飢荒的共產黨中國經濟發展造成沈重打擊,共產主義陣營兩大龍頭公開撕破臉,也對全球局勢
Thumbnail
對於蘇聯的反感,雷姆尼克完全沒打算客氣。史達林死後的「鬆綁」非常短暫,赫魯雪夫上台之後,在政治與文化上的「解凍」不過短短六、七年,隨即又勒緊控管。確實,在帝國瓦解之前,很少有蘇聯人能夠想像,有一天,CCCP這幾個字會走入歷史。在愛倫堡寫出《解凍》這本書的時候,他對於蘇聯,依舊是充滿信心
Thumbnail
對於蘇聯的反感,雷姆尼克完全沒打算客氣。史達林死後的「鬆綁」非常短暫,赫魯雪夫上台之後,在政治與文化上的「解凍」不過短短六、七年,隨即又勒緊控管。確實,在帝國瓦解之前,很少有蘇聯人能夠想像,有一天,CCCP這幾個字會走入歷史。在愛倫堡寫出《解凍》這本書的時候,他對於蘇聯,依舊是充滿信心
Thumbnail
在《DAU》終於問世後,看到導演對於一切指控的淡然甚或漠然,不禁讓我憶起每次國際紛爭發生時,俄羅斯給人的整體印象:無視國際批評,連辯解都有點少,我甚至如此思考: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是不是彌賽亞思想在個人的極致展現?
Thumbnail
在《DAU》終於問世後,看到導演對於一切指控的淡然甚或漠然,不禁讓我憶起每次國際紛爭發生時,俄羅斯給人的整體印象:無視國際批評,連辯解都有點少,我甚至如此思考: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是不是彌賽亞思想在個人的極致展現?
Thumbnail
 歷史,常常是拿來借用,比較當今狀況或是預測未來,但是是否真的有效?關於這點,一直充滿分歧而無確切定論。愛德華.吉朋認為歷史「記錄了人類的罪行、愚蠢和不幸。」     作者自問:或許最好的方法是問自己,若是對歷史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對現在是否會有什麼影響?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
Thumbnail
 歷史,常常是拿來借用,比較當今狀況或是預測未來,但是是否真的有效?關於這點,一直充滿分歧而無確切定論。愛德華.吉朋認為歷史「記錄了人類的罪行、愚蠢和不幸。」     作者自問:或許最好的方法是問自己,若是對歷史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對現在是否會有什麼影響?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
Thumbnail
在現今一般人認識的歷史當中,蘇聯是第二大戰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勝國,特別是在一些共產國家,蘇聯會被歌頌為打到納粹德國的重要力量。如果純粹在犧牲人數及軍隊數量來說,蘇聯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最大。可是,蘇聯是否真的值得歌頌,配得上為戰勝國?還是蘇聯與納粹德國是兩個侵略者,分贓不勻才打起仗來?
Thumbnail
在現今一般人認識的歷史當中,蘇聯是第二大戰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戰勝國,特別是在一些共產國家,蘇聯會被歌頌為打到納粹德國的重要力量。如果純粹在犧牲人數及軍隊數量來說,蘇聯的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貢獻」最大。可是,蘇聯是否真的值得歌頌,配得上為戰勝國?還是蘇聯與納粹德國是兩個侵略者,分贓不勻才打起仗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