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網上的平台,以及流動的裝置如手機、平板,閱讀量和寫作發表想法的渠道多了、容易了,自己所分享的也會有不同形式回饋,包括讚(like)的數目、追隨者(followers)的人數、有公司邀請合作宣傳、文章發佈後所得到的金錢等,而這些結果又會推動人們繼續在網上分享、互動、啟發。網上各種形式的分享和交流,在生活中的比重無可避免的增加,但是在平台上的交流,會是減少了日常生活的其他經歷和體驗,還是對此有莫大幫助,為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一
2006年左右有自己的網誌,當時大家都是把日常生活的經歷分享,當時還沒有按讚功能、受邀產品試用和宣傳合作、受歡迎的關鍵意見領袖等,我想說的是,在網上分享,不論是寫作也好、貼圖也好,理應就是從自己獨有的生活經歷中作為題材,然後讓別人參考一下,別人覺得能配合他的處境,就試試看,甚至稍作修改。而自己去寫,本來就是純粹的記錄和創作,就是如此的直覺。
為我而言,寫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記錄下來,從過去中思考一下未來可以怎樣。一邊寫,一邊理順我腦海中還在卡著想不通的課題,在寫的過程中想通了,這些文字表達方式即使不為我記得,但內容已經在我心中,準備好把文字化為行動。
網上分享自己所帶來愈來愈多的可能性,本來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文化,外在的鼓勵和回報,的確是其中一種推動力,每次把圖文公開後,我都很好奇有多少人、有誰人有什麼反應,這是網上分享的可愛之處。
二
不過我都會有種毛病,就是對這種回報的態度,不知不覺從覺得有趣、快樂,演變成一種理所當然。這種態度使自己變得脆弱,當平台修改演算法對自己「不利」、少了人來拍手叫好、發文量不夠多,寫作一事就會淪為苦差,較難聽的話,就是成為網上平台的奴隸,不知不覺試圖像在工廠不停大量生產,忘卻了生活經歷先於文字。但幸而沒有在冷氣房間,把其他網上文字剪輯成「自己」的內容,為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開始有人思考網上閱讀、免費文章詬病、文章獎賞等問題,推動「做好內容」的風氣。我期待更重視回饋制度和設計下的網上內容,但更想補充:「好內容」是與個人生活緊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看法,圖文就是見證;網上平台不同人的故事,形成「生活本來就有不同可能性」的最大見證,讓每個人看到不同人的故事,反而更能身心自由、隨心而行,不用再害怕不跟著這樣做、那樣做是錯。所以我只要做自己就行,也好好活在當下,按自己意思坦誠的分享和交流,已經是好內容的條件。
三
我現在的文章多是經歷某些(尤其不愉快)的事情、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中,所領悟到的一些看法。有關畫畫的心得分享,我沒有太多具體技巧(如筆法)的傳授,反而把個人內心連結,因為我除了在中小學時學過一些技巧外,最近數年重拾畫筆時都是自己去練習,可能自己個人特質(如高敏感)的關係,認為隨心反而容易畫更好,太緊張「成績」、太著重標準反會弄巧反拙,hard skills網上已經有不少資源,但心態比較少有人提及,其實也很難寫,更不一定「有市場」,但探索內心世界跟自學的關係,始終在我來說是很值得寫和分享的題目,也同時幫助自己畫畫這方面。
寫到這裡,我開始沒太在乎別人的反應、文章的收益,但同時會因為收益和認同而感恩。因為我看到藉寫作如何能幫助自己思考和成長,知道為何而寫:為自己而寫,不要為寫而寫。寫出來的想法甚至信念都是自己的,不因別人或環境而失去,也深信自己的生活會更為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