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上下雨天,你會跑步還是索性不跑步?
又或這樣說,若今天有半小時不下雨,但你希望跑一小時(即10公里),你還會不會跑步?第二個情況是:如果整天24小時都下個不停,你又會怎樣做?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的答案可能是「不跑」。因為無論是只有短時間不下雨,或是全天都下雨,都不能符合個人的期望(跑10公里),倒不如等翌日好天再跑。再者,就算有空檔可以跑的時間,在戶外不知會否突然提早下雨呢?
上述答案的確合乎邏輯,當你打算晨跑,而起床後發現正在下雨卻回到床上繼續睡,可能只是損失一兩天而已。而事實上損失的,反而是整個習慣:即至少,當天氣好轉時,睡覺取代了晨跑。
如果遇上其他情況又如何呢?是不是一定要中斷呢?作者說過,中斷一次就好,不要再中斷。另外他也提到,很多時候人們只從最完美的角度去想,一旦沒法執行最完美的方案,就索性不做。
雖然我可以每次跑半馬(21.1公里),但如果一旦遇上下雨這種未必能達標的情況下,是否乾脆不跑呢?落街能跑多少就跑多少,即使未能上街就在家做運動,甚至只是如常穿上運動服,都是作者所贊同的行為,因為這些都是「儀式」,令你提醒自己你已經具有跑手的身份,需要有持續跑步的習慣。
這裡強調的是「習慣」:藉著建立習慣令你掌握更多的技能。我們以為自己不能做到,並非因為沒有天賦或才華,而是往往強調「每次的目標或成績」,一旦因為下雨等情況只能做到部分的,就自然會「索性不做」。想持續提升表現,就不是預測每次成功機會,而是思考讓習慣不中斷,而減少中斷的辦法,就是至少可以做頭幾步驟,以及彈性換個方式(如本身戶外跑改為家中跑)。
只有習慣才令人多練習,多練習才帶來進步。跑步往往遇上不少狀況:膝蓋痛、下雨、天氣太熱⋯⋯不可能順利無誤。不過人的腦袋往往傾向預測才行動,但同時又愛上習慣,所以訂立並維持最簡單的第一步,就可以輕鬆的持續並帶來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