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理性對話,陳述事實和數據,才會對台灣民主的未來更好。

2018/10/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促進理性對話,陳述事實和數據,才會對台灣的未來更好。
第一點、關於不同媒體立場,我會稱之為深綠(三立)和淺綠(上報),中間,淺藍、深藍。
可以參考 專頁儀表板 的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ageboardtw/posts/293500401241698?__xts__[0]=68.ARDS6J5uFIcOjPzoR3WYW9qy1HvTJVZiALu7DUcZAVVqmYa2rZG3pXQkWqmLHMyjzD5iv-5ernmf25xgg-ueTc8wD1SZm-NubATAG54G8d-gGMp0YdKgyLadsOGrnhi1qBn8DL67Fdus78qZbTZs60z2MqJr1onRxoVxF8osVADZIgqrGYRqoJtMtK2w14n_uT2tYVxKS1Ki2BBE-5V2_iaQiok&__tn__=C-R
第二點,因為我的朋友,藍綠白紅無色等各色都有,我盡量是描述事實,而不冒犯任何一方。
因為我的的目的是促進各黨派的【接近中間地帶】的人士願意對話。
如果只是想要在自身黨派內部範圍,用冒犯的言語諷刺自己討厭的敵對黨派,那只要留在各黨派鐵粉的粉絲團即可。
那邊極盡侮辱別的黨派,而不考慮跟別的黨派未來尊重的互動可能性。(而且還可能因為污辱言論,造成刑責)
然而,至少我的朋友圈內,我希望,大家雖然黨派顏色不同,但是大家願意就事實來討論,而非說出令敵對黨派覺得不尊重的言論。
其實各黨派之間的仇恨和不信任,日漸加深,也是因為看到別的黨派不尊重自己(+妨礙自己的利益)。
我無法顧到【不妨礙別人的財路】這一塊,那個不是我管的了的部分。
但是,至少讓各方朋友覺得,我尊重他們,願意跟他們討論事實,而非用冒犯言語,我不會阻止未來的理性溝通。
因為,我們應該促進和平+對話。
既然,見面與對話,就是我們的口號。我想,前提就是: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傾聽彼此,即使意見非常不合。
所以我公司的同事之間,也彼此尊重,他們知道我的意見立場可能不同,但是也知道我【只說事實、只要是事實都可以接納】
第三點,這個時代,吸引別人願意對話,很重要。因為彼此都有太多興趣可以沉溺。如果跟我對話沒有快感,就會懶得跟我說話了。
所以,我會盡可能思考:如何讓別人願意繼續合作,繼續對話。這樣,才可能在未來,形成我對他人的影響力。
總之,為了讓別人願意跟我說話,我要讓對方得到一些什麼(愉快、尊重、實用的事實資訊)
因為這是一個大家都只求一個爽字的年代
第四點、為了追求事實,我傾向閱讀 【淺綠、淺藍、中間】立場等媒體。因為這些媒體比較願意採用數據和事實來佐證,而非用很情緒化的字眼強迫別人接受他們的觀點。
因為大家都想聽到事實,而不想被強迫灌輸觀點。所以舉出更多的客觀事實和數據,反而讓大家覺得願意對話,願意了解。
臉書有協助調查的繁體中文的媒體公信力,整體來說,(以下網址裡面的)這列表是ok的。
出處: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80293
但是,【可信度】那一個欄位,一些泛綠的媒體,遇到政治議題的時候,會比較激動。舉例,上報和民報的可信度,就要逐篇檢視內容。
#可信度那一欄,應該還要加上: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者。(如果BBC中文網都可以競賽了,那麼紐時應該可以加入)
引用: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表示,「可信度」以分析貼文與連結報導遵循新聞正確公平客觀等原則,如小編評論報導是否相符、匿名消息來源等;「參與度」以使用者參與粉專程度,包括留言數、分享數、按讚數、粉專評分等;「多元性」項目分析發布報導內容多元性,包括消息來源型態與立場。
第五點、一般民眾厭惡國內政治,是因為沒有能力去判斷新聞的真假。我既然找到相對可以相信的辦法(位於上述第四點),我希望,可以讓大家不要那麼厭世。而是幫助大家取得事實真相,(沒有嚴重精神病的那些)大家自己自然會做出合理的判斷﹒
第六點、關於真的很有固定主觀,無法改變觀念的人,我會帶著尊重的態度,保持距離。(我的臉友基本上不是這樣的人,若是有,我會主動遠離)。
我提供事實和證據,給予願意尊重彼此觀點的人們。至於不願意接受事實也不尊重別人觀點的人(那些人只想要強制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我不會花時間跟他們對話。我會主動避開。
    方翔宇
    方翔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