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是怎樣的「新政治」?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想要的,是怎樣的「新政治」?〉2024-01-05


  台灣的公共討論長期處在一種不太理想的狀況。由於政黨之間的對立,當我們在討論一些社會議題時,往往容易被貼上「某政黨支持者」的標籤,如果是影響力大一點的人或團體,更是會被直接指為「側翼」或「同路人」。「網軍」更成為了發表與我們相異立場言論的另一群人的代名詞。


  對於許許多多對於「舊政治」感到厭煩的人而言,終結長期的黨派惡鬥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而隨著大選日期的接近,無論是總統候選人或是立委候選人,種種的站台與宣傳也如火如荼進行著。街道上,不分世代、不分黨派的宣傳車大聲播送立委候選人的名字、競選團隊的人員持續在路邊發放印有號碼與頭像的衛生紙。而除了這些長年以來的「地面選戰」外,網路上的選戰也進入了最後階段。



  在近期種種宣傳與最後拉票中,我們大致會看到帶著三類思路的宣傳影片:一些宣傳的思路是透過挑撥民怨、豎立世代對立的方式試圖激發「肚爛票」;一些團隊持續用一種聳動的、懷疑論的方式,彷彿其他候選人是需要立即被放在檢調體系下審查的對象,強化敵意與某種「清算」式的對立;一些團隊則希望營造一種相對溫暖的氛圍,希望喚醒曾經的支持者過去對他們抱持的信心。


  一方面,我們的確能看到一些政黨迂腐與不思進取的表現。另一方面,一種換了樣貌的對立,轉換角度的負面選戰也在一些非傳統政黨的宣傳中出現。這讓我們必須重新且認真地思考:新的政黨是否就代表新的政治?哪些團隊真正表現了自我肯定的信心,試圖將台灣的選舉活動從長年互丟泥巴的負面競賽中解放出來?



  當然,上述這些宣傳的角度不能百分之百等同於相關政黨執政的方式。人民對於國家,或自己身處的縣市是否有在相關政黨的執政下有所進步,或是否政府有成功地舒緩了疫情與國際局勢本來對生活可能帶來的衝擊,都是我們能夠從實際的數據與自身的體驗去評估的事情。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宣傳意味著他們對於自己要展現給全國人民的願景之定調。作為宣傳,它們自然是蘊含一定程度的美化與包裝,是具有表演成分的「形象影片」。但如果是連在這樣一種各政黨可以自由發揮的、可以自行決定表達方式的場景中,都不願意自信地給出展望、寧願把焦點放在攻擊他人的團隊,我們又怎麼能想像他們能在未來將社會引導到更正面的方向?



  而跨越了這種完全自由的「宣傳」,我們更應該去考察的是各路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在公開的發表會與辯論會中,如何闡述團隊的理念、規劃,以及他們如何回應媒體和其他候選人的質疑。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一月一日,選務單位與承辦的公視已經陸陸續續舉行並播出了共四場正副總統發表會以及共兩場正副總統辯論會。


  對於相對忙碌或政治冷漠的現代人而言,全程觀看可能相對強求。但作為一名具有選舉權,有能力與機會參與決定國家領導人和立法機構成員的公民。如果能至少看過正副總統的辯論會再做最後決定,或許能讓自己的表態更加明智,也具有更紮實的民主價值。



  我始終對於把選舉說成是「智力測驗」的戲稱感到反感。雖然很多時候,我完全無法認同、甚至想不通為什麼另一些人會支持那些從我的角度看來完全沒有理由支持的對象,很難去想像人們是基於怎樣的核心思想去支持那些從其宣稱看來僅僅是投機份子的選舉參與者。


  但我們要去問的事情仍舊是:在什麼樣的框架下,這些人的行動會是合理的?為什麼你在意的角度在他們的視角中一點都不重要?那些他們支持的候選人,如何正中要害地提供了其他候選人沒有給出的想像空間。


  選舉將在下周舉行,的確,這意味著我們會在下週看到結果。但這僅僅是階段性的結果,哪一組候選人當選當然會對國家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但首先,我們的生活會繼續,然後,支持不同候選人的彼此,仍舊會相互依賴地生活在一起。



  雖然在台灣當下的社會氛圍下,對於直接(尤其是在選前)談論政黨政治的話題還是會讓人覺得有點怕怕的,總覺得好像談這些東西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和質疑。但或許恰恰是因為這樣,所以更不得不談。如果你希望你生活的國家不是一個談論支持的政治人物、談論你相信的願景時會遭遇到謾罵的地方,就更要去談。用一種核心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除了駁斥假訊息外)不針鋒相對的方式多說一些。


  選舉會結束。但人與人可以一直溝通下去,可以繼續往更加互相理解的方向一點一點地邁進。


到粉絲專頁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PreBluePaper/posts/pfbid02eMnwe4MucEDpEDUiQYhUf27nsRBttg1bwa7AWqogi979pPyfDWgL6qHzF4SiHd3t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68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會改革案自5/17開始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更掀起藍白陣營與綠營支持者的對峙,正反兩方在社群媒體上各說各話,到底誰說的才是對的?這次的國會改革有哪些爭議呢?
Thumbnail
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國會改革案自5/17開始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更掀起藍白陣營與綠營支持者的對峙,正反兩方在社群媒體上各說各話,到底誰說的才是對的?這次的國會改革有哪些爭議呢?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政治新聞與選舉過程中觀察到的低次元行為,強調淨化念頭與正確方向對揚升到新地球的重要性。(AI 的摘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政治新聞與選舉過程中觀察到的低次元行為,強調淨化念頭與正確方向對揚升到新地球的重要性。(AI 的摘要)
Thumbnail
2024選舉在即,這次我們不談對錯、不互罵。就簡單聊聊:如何談政治這件事。
Thumbnail
2024選舉在即,這次我們不談對錯、不互罵。就簡單聊聊:如何談政治這件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