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人類的六大需求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類有六大需求,而這六大需求理論幾乎可以解釋人類所有的行為,Tony Robbins提出人類有以下六大需求:
Certainty/Comfort 確定(安全感)
Variety/Uncertainty 變化、不確定感(新鮮感)
Significance 重要性(獨特感)
Love and connection 愛與連結(歸屬感)
-----------
Growth 成長(進步感)
Contribution 貢獻(價值感)
Certainty/Comfort 確定(安全感)
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我們都需要安全感、確定感,我們必須至少能夠掌握自己人生的某些面向,而每一個人得到安全感與確定感的方式跟條件、手段都大不相同。我們必須先至少感覺到安全,才有辦法進行比較理性且長遠的判斷。若是我們失去了安全感,就會進入一個「生存模式」,而生存模式是非常短視近利的,我們會特別慌張而且會做出非常多不明智且情緒化的決定。
最近很流行的依附理論中,裡面最安定的安全型並不是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比較低落,而是他們取得安全感的條件是比其他類型更加簡單、容易達成的。我們在不同領域所需要的安全感、確定感的條件、手段也都不一樣,當我們對於得到確定感、安全感的條件越沒彈性、越嚴苛時,我們在這個特定領域就會活得越痛苦。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有自信的,那麼工作上可能出了很多不順利的狀況,也不會影響到他對於這份工作自己是否能勝任或是是否會被淘汰的安全感。因此在工作的這個領域,他可能不需要太嚴苛的條件就能夠達成「有安全感」然後更放鬆用更有彈性的態度,願意承受更多風險、放手去嘗試的條件。同時他有可能在感情中對自己是沒有自信的,因此就算感情再怎麼順利,可能都無法使他感到有安全感,就會產生很多測試對方、想證明對方是真正愛自己的魯洨行為。
Variety/Uncertainty 變化、不確定感(新鮮感)
對於這個需求,Tony常常會問大家「你喜歡驚喜嗎?如果你回答是,你根本在騙你自己!因為你只想要你想要的驚喜,你不想要的驚喜你稱之為『問題跟麻煩』。但我們還是得依靠這些東西來幫助我們成長。」
當我們太過於安逸或是太習慣某種模式時,我們就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但同樣地,我們每個人取得新鮮感、變化感的條件、手段都不一樣。對於一個戴上矯正眼鏡的色盲來說,光是每天發現新的顏色就非常有趣了,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顏色可能對他們毫無感覺。有些人可能每天只要能活著就能觸發所謂的新鮮感、不確定感,因此感覺這種東西如何取得,很取決於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Significance 重要性(獨特感)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需要感覺到自己是特別的、重要的、被需要的,我們取得重要性的手段可能是跟爸媽大吵大鬧、搗蛋取得注意,或是在學業成績上表現得很好、賺很多錢、買很多名牌,有些人的手段可能是在身上刺滿刺青或是穿著奇裝異服。或是擁有比別人都更大的問題都能使我們取得重要性、關注。也有人會為了滿足這項需求花上大筆的金錢:例如去酒店的有家室的男人、或是去牛郎店的有錢女人等等。而暴力則是使我們取得重要性需求最不費力也不用努力的手段,也因此暴力無法在社會中根除,就是因為人類有需要取得重要性的需求。
Love and connection 愛與連結(歸屬感)
只要是人類,我們都嚮往被愛,不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是。但愛對於人來說很恐怖,雖然愛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活著極致的美好,但同樣地當我們失去愛時,那種撕裂、心痛感也是同等的強烈。也因此很多人非常害怕愛,因而放棄愛,而向愛的碎片模式:「連結」妥協。我們可以透過參與宗教集會、養寵物、結交朋友、與戀愛對象親密的動作取得連結感,有連結感不見得會有愛存在。甚至我們也會用不健康的方式跟自己重視的人取得連結,例如我們有可能透過被父母體罰、責罵的方式取得連結,也許你認爲那是他們唯一會把注意力跟關心放在你身上的方式。我記得前幾天我在看獵人時,NGL的創辦人的故事,他也是透過很不健康的方式在與父親取得連結。
如果我們要活著,就必須滿足前面四項需求,而我們每一個人都用了某種方式滿足了前面四項需求,不論這個方式對我們來說是否有益還是使我們的人生更加悲慘,我們都用了某些方式滿足了這些需求。也能夠去解釋為什麼我們總是去做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會給自己帶來苦痛的行爲,因為我們做的這些事的確會滿足我們的某些基本需求,即使滿足會帶來後續的不便,我們對需求的渴求猶如飛蛾撲火一般,因為那是人類活著最基本的機制。
而上述我們只是說「活著」,並不是說「活得快樂」或是「活得滿足」。也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活得快樂滿足,就必須嘗試去取得剩下兩個需求。
Growth 成長(進步感)
成長可以算是Variety/Uncertainty 變化、不確定感(新鮮感)的延伸需求,因為當我們停在一個地方太久,我們就無法感覺到自己是活著的,或是感受刺激帶來給我們的快樂。真正使我們快樂的其實是成長的感受,這世界上有非常多擁有一切的人、達成許多艱難令人稱羨的目標的人,心裡卻不快樂。不論有多少人愛你、有多少朋友、銀行帳戶裡有多少錢,只要沒有成長,我們就會精神上的死亡。
Contribution 貢獻(價值感)
最後一個則是貢獻感,人生真正的滿足感必須透過對自己以外的事物有所貢獻才能達成的感覺,那也是超越理性的一種力量,但這種超越理性的力量是昇華的方向,也是超越連結能夠真正達成愛的力量跟精神。很多人走人生這條路到最後,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最終都會發現原來給予他人價值才是他們真正在追尋的事物。
這些需求的「順序」會大大影響我們的人生,其實不止這六大需求,我們日常中做任何事「順序」都是去理出生活、關係秩序的非常重要的關鍵。你最重視的東西一定會佔有比較前面的順位,而這個「重視」並非理性上的重視,而是你這個人實際上是怎麼「運作」的。你可能以為自己最重視愛與連結,但可能事實上你在做的所有事都是將安全與確定感放在最前面。
過去我的關係結束的原因裡,也可由「順序」這個面向去切入為什麼對方最終變得不愛我的原因。因為我並沒有將對方的順序擺在前面,我把錢、工作跟面子都擺在比他更前面的地方,也因此他無法從我這邊感受到他需要的愛、重要性與歸屬,漸漸地也對我的熱情消退。(一般我們所認為的在愛情中把對方擺第一而失去自我的狀態,事實上並不是把對方擺第一,而是把自己的安全感的需求擺第一)而我們的對於這些需求的順序,也會影響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生。例如將變化、新鮮感擺在第一的人,可能會不計風險的去從事危險、高刺激的工作或高度變化性的感情與生活型態。(但不見得這樣的人就會活得快樂,因為我們會把什麼需求擺在第一並不見得是我們真正靈魂深處所嚮往的,有可能是經由成長過程的制約所得到的結果)把安全感擺在第一的人,就會不太能容忍風險的存在,也比較容易活得戰戰兢兢並且使跟自己相處的人也很疲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泥濘中的成長筆記(專題已完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22.5K會員
    470內容數
    我是誰不重要,我的文字有帶給你什麼比較重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4D嬋娜 的其他內容
    科學已經證實「物質就是能量」。『物理學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裡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你的身體看起來好像
    一直到我外婆過世前,我都沒有意識到,我親戚那邊的狀況,幾乎複雜離奇到都能寫成小說了。我的某個親戚,有三個老婆。(曾經有一度可能要到四個了)正確的來說應該是有三個家庭,因為他可能沒犯重婚罪。沒錯,同時
    我記得當初我發現我爸因為跟別的女人聯絡讓我媽媽難過至極時,我衝出去大聲斥責我爸的記憶,當時我爸說了一句惱羞成怒的話:「妳這樣根本不適合結婚!」 雖然我爸當時講這句話是因為我把他逼到角落了,他在困獸之
    對於認識我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非常聳動的標題(笑)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告訴我的學生跟讀者要活出自己。但這是我最近的生活體驗心得,我覺得自己其實是一個為了男人而活著的女人。但這意思並非我違背自己的自由
    當我們發現男人好多很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先覺得「幹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到底騙誰啊?一定是想偷懶啦!」然後開始指責對方「這麼簡單!怎麼可能不會!白癡嗎?」例如就如打蛋、切菜那樣的小
    科學已經證實「物質就是能量」。『物理學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裡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你的身體看起來好像
    一直到我外婆過世前,我都沒有意識到,我親戚那邊的狀況,幾乎複雜離奇到都能寫成小說了。我的某個親戚,有三個老婆。(曾經有一度可能要到四個了)正確的來說應該是有三個家庭,因為他可能沒犯重婚罪。沒錯,同時
    我記得當初我發現我爸因為跟別的女人聯絡讓我媽媽難過至極時,我衝出去大聲斥責我爸的記憶,當時我爸說了一句惱羞成怒的話:「妳這樣根本不適合結婚!」 雖然我爸當時講這句話是因為我把他逼到角落了,他在困獸之
    對於認識我的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非常聳動的標題(笑)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告訴我的學生跟讀者要活出自己。但這是我最近的生活體驗心得,我覺得自己其實是一個為了男人而活著的女人。但這意思並非我違背自己的自由
    當我們發現男人好多很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先覺得「幹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到底騙誰啊?一定是想偷懶啦!」然後開始指責對方「這麼簡單!怎麼可能不會!白癡嗎?」例如就如打蛋、切菜那樣的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安全感低落的人會有明顯的社會不適感,人際交往中易感到不自在感及自卑感,情緒則易低落、緊張不安,並時常感到威脅等等。基本上,即是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自信和認同,無法擁有個人的生命價值感。    很沒安全感的人,同時也會是一位生命基本價值感缺乏的人。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往往非常在乎,或是極端地追求安全感的人,皆是內心最沒有安全感的人。相同道理,內心真正的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會凡事,甚至小細節裡都要追求控制,為了得到一切被自己掌控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想,就是因為缺乏什麼,才要追求什麼啊!那問題來了,追求不就是為了獲得嗎?那麼用盡一切心力去追求不就可以獲得嗎?
    輸出是為了緩解輸入過多而無用的焦慮,可別又成了另一種焦慮來源。一直愁要一副墨鏡,不是型不對就是價格不對,結果最後是在我爸房間找到一副算合適的。 把「在團體中成為一個重要、無法取代的人」視為人最原始的慾望之一,很多人類的型為就可以解釋得通了。人類是群居動物,離開群體代表生存受到威脅,所以才會渴望保障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的人,就無法擁有基本價值感。 生命基本價值感的意義是指:人都有其長處與天賦所在,不會十全十美、完美萬能,而是活在人世,都有自己可以貢獻與施展的能力與力量。
    Thumbnail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理論,說明人一生中的需求,並且使用金字塔三角形做階層順序。 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應該普遍都聽過這個理論。 我們認為需求是一層一層爬上去的。 例如:能吃飽穿暖才會追求安全的住處,有了安全的住所才會往上追求被愛、歸屬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安全感低落的人會有明顯的社會不適感,人際交往中易感到不自在感及自卑感,情緒則易低落、緊張不安,並時常感到威脅等等。基本上,即是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自信和認同,無法擁有個人的生命價值感。    很沒安全感的人,同時也會是一位生命基本價值感缺乏的人。
    Thumbnail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需求多種多樣,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究竟是怎樣排列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來理解這一問題。 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這一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
    Thumbnail
    往往非常在乎,或是極端地追求安全感的人,皆是內心最沒有安全感的人。相同道理,內心真正的安全感的人,往往都不會凡事,甚至小細節裡都要追求控制,為了得到一切被自己掌控的「安全感」。 你可能會想,就是因為缺乏什麼,才要追求什麼啊!那問題來了,追求不就是為了獲得嗎?那麼用盡一切心力去追求不就可以獲得嗎?
    輸出是為了緩解輸入過多而無用的焦慮,可別又成了另一種焦慮來源。一直愁要一副墨鏡,不是型不對就是價格不對,結果最後是在我爸房間找到一副算合適的。 把「在團體中成為一個重要、無法取代的人」視為人最原始的慾望之一,很多人類的型為就可以解釋得通了。人類是群居動物,離開群體代表生存受到威脅,所以才會渴望保障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對自己的存在,沒有基本肯定的人,就無法擁有基本價值感。 生命基本價值感的意義是指:人都有其長處與天賦所在,不會十全十美、完美萬能,而是活在人世,都有自己可以貢獻與施展的能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