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

含有「社會心理」共 1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過去的我直覺式認為所謂的斷捨離只要把眼前的囤積物整理打包,接著丟棄,清出空間便是大功告成。 錯了,我只是用斷捨離這個名詞讓自己減少罪惡感,順便合理化過度浪費這件事情。 心中的各種窒礙或牽掛其實都是堆積的垃圾,雖然無形卻有著束縛,有人說,只要能轉念放下,心靈便能斷捨離。
Thumbnail
拜訪好久不見的國中同學芷樺,現在重心都圍繞在可愛女兒,「媽咪,給我玩手機好嗎?」 芷樺想了一下回應:「好呀,上次叫你背的數學還記得嗎?只要背到10+10就給你玩10分鐘。」 「1+1=2、2+2=4、3+3=6......8+8=15......那個......」小朋友陷入一陣當機......
Thumbnail
你會不會極度憂慮衝突的發生?能避則避,能閃則閃,可是和諧至上的想法常常為自己埋下更多內耗的因子,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1.害怕被討厭、拒絕、否定、陷入尷尬 2.不敢明確表達感受與想法 3.很難拒絕別人,常默默接受的別人要求 4.非常在意 5.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腦中一片空白 (點閱內文看更多唷!)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彼得潘
遠古到現今 存在著“母系”社會生活樣貌 孰好孰壞無法用興滅來論定 像歷史的更迭 不能說父系社會就必有改朝換代的命運 這和出事故與有駕照的相關證據一樣荒謬。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
社會建構的信念不僅影響群體也影響個人,當個人預想他的經歷不會被群體接受,他就噤聲了。 當社會不認同你被性騷擾是一種被侵犯,社會多數人仍檢討受害者,你也不敢正視自己的感受,不敢據理以爭,尤其對方是老師、教練、老闆、前輩等,你反而被檢討「是你高攀人家吧?」如果越說越錯,你當然就不說了。
Thumbnail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Thumbnail
職場上做事與做人真的很複雜,如果兩者無法兼具的人,先認識自己的狀態,不用自責,把問題與人分開,逐一拆解找辦法。
Thumbnail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社群假象》的作者是Jessica Abo作為新聞與媒體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採訪各領域或美國各地的成功者,並以激勵千禧年世代。本書其實並非全部在談社群平台對人生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在倡導如何「善用」社群網路而不受其制約、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Thumbnail
移居到另一個國家,有個問題會時常在心中出現:「這個社會跟我的原生背景,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社會有階層? 追求公平的價值,只是因為道德正義而已? 還是我們依存的社會,會因為「不公平」,有更多心理、經濟與健康上的影響?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