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

含有「社會心理」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新聞故事: 年約40歲的張先生長期肚子右上有疼痛感,到醫院做過檢查卻沒有發現異常,他因為不放心,跑遍台北到屏東間各大醫院,在各科之間遊走,光就醫與健檢費用就花了近60萬元,仍然查不出病因,最後連正常生活都受到影響。他不僅大傷荷包,工作跟著停擺,連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
Thumbnail
ADHD特質如狗;AAD特質如貓。遛狗、逗貓。 最近晤談時,成人過動案的比例變多了,所以今天來整理過動的建議解方: 1.接受與認識「過動特質」 如果有些行為你無法解釋,也沒有明顯創傷,但從小就會這樣(附帶常群體被排擠,但你本人一直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上述莫名的事若在成長中常常發生,你會覺得原
Thumbnail
紀餘-avatar-img
2025/04/09
我的孫女有ADHD,現在3歲多,從她會走路以後,追她追得很累。早療課上了一年,最近有稍微沒像之前那麼好動。講話比較慢,最近是有進步,多了一些詞和短句。   她的特教評估做完之後,我清楚看到,她的阿公(她爸爸的爸爸)也是過動啊!他呈現的是講話,話講得又多又快,隨便亂講話,性子急,愛罵人,罵他兒子(孫女的爸爸),因為兒子是家中最弱勢的。但他不承認他罵人。   我看到孫女在幼幼班有狀況,我女兒很辛苦,前一陣子,我受不了了,用line找女婿爸媽談談孫女,還有他兒子,請他這次過年碰面時,不要罵兒子。(和親家母講過2次,其他用寫的)   過年後,將我想講的一些話講出來,請他看到自己,自己改變一下,別讓這些特質一代傳一代,我女婿也是特殊兒,小時候也有上早療課,因為爸媽的態度不正確,說沒效,就沒繼續上。不知道他們有沒聽懂?70多歲的老人了,不知道我還能怎麼做?
林仁廷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9
紀餘 盡其所能就好,也可以給他們閱讀我的文章,增長心理衛生知識。辛苦你了。
「親愛的,你有看到那頭大象在屋裡嗎?」 「沒有啊,屋裡怎麼可能會有大象?你在亂說什麼啊」 「是真的啊,大象很生氣的時後要去安撫,不然房子就被拆了;大象很難過的時候不動如山,擋住家裡很多地方,什麼事也不能做...你真的都不知道嗎?我希望你來幫幫我」 「你到底在說什麼啊,就物理上房子裡不可能有大象
Thumbnail
與亞斯特質的情盲對立,思覺失調在情感交流不僅是通的,反而還「將感受經驗擴大了」,是擴大但脫離現實的活力故事,不像亞斯特質是二元的好與壞(黑白故事),可惜明明豐富的故事,在發作時卻伴隨認知障礙,被故事拉走,在故事裡合乎邏輯的行為在現實裡卻被視為怪異的自導自演。
Thumbnail
Erikson本人活到92歲,1994年才離世,期間他還繼續做研究,為理論新增了一個「第九階段」 原本從65歲~死亡為第八階段,但他自己本身的例子,從經驗中寫出了85歲~死亡的第九階段。對85歲以上的人而言,那八個任務又有著不同的涵義,因為生理機能衰退,而有一些絕望
Thumbnail
src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1/05
舊時讀過一則報導 說是精神病院的病患其實是比正常人快樂的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病患精神分裂後的角色扮演 他可能成為拿破崙夸夸其詞對他的“部眾”演說法蘭西帝國的未來榮景;也有事業失敗而罹病的大老闆 能允准借貸百萬乃至千萬給任何有需求的人。這些角色扮演的現象是“兌現”問題 正常人只付諸一笑 病患本人可投入認真的當回事。由此多半能細細研究他們罹病的成因 他們信誓旦旦的“承諾”正是當初壓垮他們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也有大街上對任何人 “罵街”的 雖爆粗口甚至人格羞辱 但如果解釋成“抒發”情緒就比較能諒解和忽視 畢竟宣洩情緒也是“痛快”的 只是咱不了解他的“苦大仇深”! 我自己對人的心理狀態饒富興致 我個人認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具有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的情況。在不同場域或氛圍都會下意識或潛意識的轉換“身份”應付眼前的人事物 譬如上班是一個樣 下班是一個樣 朋聚K歌是一個樣……這樣身心調節才是健康的 萬一太執著鑽牛角尖想不開 就容易真正的精神分裂陷在某個角色不可自拔 身心俱疲很不划算。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05
彼得潘 是的,我的認識也是人是多面向的。看他要端出什麼人設來展演,可能不是有意識而是潛意識的
本文探討了對諮商師的期待以及傷者如何轉化成為助人者的過程。許多人認為諮商師必須完美無瑕,但許多助人者本身也曾面臨情感上的傷痛與挑戰。本文邀請讀者思考自我期許和對他人的期待,同時強調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自己的諮商師,學會自我療癒與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美國政治分歧的根源,特別是在經濟困境和文化身份的影響下,如何導致了選民對川普的支持。原作者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重新定義美國夢和加強社區意識,以減少羞恥感和增進相互理解。但筆者有不同的想法和補充。希望能藉由這系列文章邀請更深入的對話。
Thumbnail
3/5Stolen Pride: Loss, Shame, and the Rise of the Right
src
src
src
彼得潘-avatar-img
2024/09/01
遠古到現今 存在著“母系”社會生活樣貌 孰好孰壞無法用興滅來論定 像歷史的更迭 不能說父系社會就必有改朝換代的命運 這和出事故與有駕照的相關證據一樣荒謬。
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然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