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回應之間有一段空間,這段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和能力選擇自己的回應,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取決於自己的回應。
前幾天看到大學時期好友師爺的一篇文章 — 好的工作環境條件是啥?
覺得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腦海中第一個反應就浮現了一本好書的觀點,來與大家分享,這本書就是--「第八個習慣」。
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大家耳熟能祥,是「與成功有約」的作者,是個書名都很雞湯讓人不太想看,但內容其實是高營養滴雞精的作者(疑)。
他的書會用非常簡單的框架,延伸出深刻的論點,加上許多研究和實證,來闡述看似雞湯教條的道理。是那種你只看結論一定看過就忘,但看完整本書,絕對會覺得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樣了的書。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他說--
“如果你只想讓生活發生較小的變化和改進,只要關注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就好。但是,如果想讓生活發生本質上的注大變化,你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paradigms)。”
然後,他提出了「全人思維模式」,並用一張簡單的圖來涵蓋了整本書。
📷來源:第八個習慣書中照片
他認為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是因為人類由這四大要素組成,而這四大要素,也轉變成了以下四種追求--生存、愛與連結、自我發展、發揮影響力。
📷來源:第八個習慣書中照片
用職場來舉例,什麼樣的工作會讓你想走?
馬雲說是「錢給不到位,或是心受委屈了」,「心受委屈了」其實他講得超廣泛超模糊(難怪有人說廣為流傳的名言就是要模擬兩可,因為大家各自解讀都會覺得很符合自己的情況,這跟星座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哈哈)。
以這個框架來講,「錢給不到位」,就是沒滿足右下角「生活」的需求,而「心受委屈了」,其實可以細分為幾種狀況--
-工作內容重複無趣--沒達到自我發展與發揮影響力的需求
-老闆不尊重專業,或是不尊重你,羞辱式管理--沒達到情感與連結需求
-辦公室政治角力、勾心鬥角--沒達到情感與連結需求
-流程眾多繁瑣,沒有人能做決定,做完的決定又被翻盤--沒達到發揮影響力的需求
-工時太長,失去了自己的健康與正常生活--沒達到生活的需求,或是延伸破壞了情感需求,加班加到都沒朋友沒情人了啊!(更慘的是不加班之後還是沒情人,發現原來沒情人不是因為加班(死))
所以除了報酬以外,其實人的追求是很多樣的,企業並不是有錢就留得住人,或留得住「人心」,但這麼多的理由,其實本質上也只有這四種要素。(終於可以很有系統回答各種「為什麼要離開這麼好的工作」的提問了!)
當然這四種要素都沒有達到完美的一天,而是一種平衡與抉擇,所以有些人因為薪水可接受,所以可以忍耐不開心的上班生活,但是組織若忽略了薪水以外的其他要素,「人」就變成了「物」,他不會開心與投入,你也無法期待他對組織奉獻、對同事交流合作,所以最後就需要各種「管理」,來規範並確保這些人的產出,人與組織之間無法互相信任,成為惡性循環。
所以「第八個習慣」到底是什麼呢?
從剛剛提到的四個要素、四種需求,柯維進一步歸納出,成為一個「全人」,過著有意義的人生的方法。
📷
找出清楚的願景與方向(心智),懷抱著熱情做為動力(情感),以自律的執行力(身體),實現那幅心中的願景,而這一切,都不能違反良知與心靈的聲音(心靈),否則你無法得到安寧,也無法得到他人的信任進而合作。
而所謂第八個習慣,就是以這樣的框架與方向,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同時激勵他人尋找內在聲音。
輔以這個框架,這本書進一步具體闡述了「怎麼樣才能做到」,最讓我震動的一段話是:
如果你問我哪個主題、哪個論點,給人們的影響力最大,那個宏偉想法在靈魂深處引起最強烈的共鳴,如果你問我哪個想法最實用、最中肯,最及時,那麼我會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回答:
人類有選擇的自由
他進一步說: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一段空間,這段空間裡,我們有自由和能力選擇自己的回應,我們的成長和幸福,取決於自己的回應。
這句話之強大在於,這讓我們把人生的主導權拿回自己的身上。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主動去做選擇,而不是被動隨波逐流,甚至懷抱受害者心理,認為自己什麼都決定不了。
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選擇自己要如何看待他人的對待、如何面對工作的困難、如何面對人生的抉擇,是我們選擇要把時間花在什麼事物上,是我們選擇要將事情做好還是敷衍了事,人就是由種種選擇組成的,而相信自己懷抱著選擇自由的人,才能積極地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帶來自己的提升。
「我有選擇的自由」,這句話已經變成我在面臨種種困難時,告訴自己的小咒語(笑)。
這本書還有許多深刻雋永之處,很推薦大家閱讀,我有跟Kobo爭取到電子書的優惠喔~
#若是首購會員,折扣碼「KOBOHA200」可以折200元,以85元購書,折扣時間到6/30為止。
#若是非首購會員,折扣碼「KOBOHABITS」,能以143元購書,折扣時間到6/11為止(要快!)
如果你/妳喜歡我的文章,記得給我個愛心讓我知道,更歡迎用街口支付打賞!
也要記得追蹤我,讓我可以持續提供優質文章給你/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