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情緒教育:關懷自己、理解孩子。

更新於 2018/12/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有多久沒大哭過?

每到了開學的時刻,看著班上因分離焦慮而仰天大哭的孩子,豆大的淚珠掉在地板上印出一個個小圓點時,其實我是心生羨慕的。

因為我已經想不起來上次哭得這麼慘是什麼時候了。
哭得聲嘶力竭,哭到分不清是鼻水還是淚水,多令人羨慕。


哭泣,是尚未開展語言學習的嬰幼兒用來傳達其需求最強而有力的方式;
哭泣,也是情緒的表現,

幼兒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情緒。

情緒如何產生?
情緒的出現,必須先有刺激。
事件的發生,帶來內在刺激或外在刺激,刺激出現後,會帶來感受或想法,才會出現情緒。
生病、想家、想要的得不到...等,這些都是一種刺激。
對幼兒來說,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實在太多了!以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必須先讓幼兒瞭解:「可以哭沒關係,但是不能亂哭/一直哭」。

可以哭沒關係→成人願意接納幼兒的情緒,肯定幼兒會有情緒。
但是不能亂哭/一直哭→哭是有條件的,是會停止的。
也就是說,當幼兒出現情緒後,成人可以引導幼兒覺察(perceive)自己有哪些情緒,接受情緒(正向及負向)、並試著控制情緒、調解與管理情緒。
這絕對不是長大才要做的事情,從小就要開始。
年紀較小的幼兒,對於感覺、情緒的感知及語言表達可能不是很精確,他們會用較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哭、吼、叫,或是動手打人。
這時候,成人可以幫助他「說出來」。
例如:
你的牛奶打翻了,你覺得很難過是嗎?
你很想媽媽,所以很想哭嗎?
跌倒了,膝蓋流血,很痛對不對?

成人藉由說出幼兒可能會有的感受、情緒,引導幼兒認識,「原來這個感覺是難過」、「我是因為跌倒很痛所以哭了」。幼兒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能試著瞭解引發情緒的刺激,更認識了情緒,也得到成人的同理,並且開始建立與成人的信任感;
最重要的是,成人”說出”的這個舉動,其實也在協助幼兒回歸安定。因為孩子知道他的情緒為何發生,他也知道周遭成人不會排斥有情緒的他。
大一點的幼兒開始能夠形容、描述自己的感覺,但還是會對自己感覺感到困擾,有時候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理解自己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會經歷不同的情緒反應。
這時候,成人可以透過描述事件的過程,解釋幼兒的狀況。
例如:
你喜歡跟弟弟玩,可是弟弟把你蓋的積木打翻,讓你覺得很生氣。
(衝突的情緒:喜歡、生氣)


情緒教育中,成人對幼兒在情緒上的認識、引導是不可或缺的,因為:
  1. 幼兒會從成人的引導中認識情緒,從成人的協助中理解情緒的成因。幼兒要先能接納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
  2. 幼兒藉由成人的協助,學習面對內外在刺激時,能夠適當地撫平情緒,更能清楚地表達自身對於事件的想法與感受。

在學齡前階段,成人要鼓勵幼兒接納自己所產生的情緒,引導幼兒瞭解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情緒,都有其出現的原因並且是值得去討論的。
再次回到開學,孩子哭得慘兮兮,做為家長,你能給孩子什麼回應?

「不要哭,你看你羞羞臉」
「哭什麼,別人都沒哭你還哭」
「閉嘴,吵死了」

我們這一代應該從小到大都是被這樣安撫的吧?!
對情緒教育稍微瞭解後,你會知道這樣對幼兒的哭泣,是毫無幫助的。
只會哭得更慘來繼續獲得成人的關注。

而我們長大後,依然對情緒教育一無所知,因為從小沒有人教我們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以為只能表達正向的情緒,不允許負向的情緒出現。過了很久後,才明白,情緒就是生活,而穩重安靜的生活,似乎很遙遠。

你也是這樣的大人嗎?

我在育兒及教育現場中,除了幫助孩子「說出來」,讓他們知道「你會生氣是很正常的」,我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情緒教育給我的幫助。我在這樣的過程中,知道當你很生氣時,你不需壓抑;覺得難過時,可以哭泣;喜、怒、哀、樂、嫉妒、內疚、羞愧,這些都是很正常的,都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我們無須隱藏,但要知道緣由,要懂得排解與面對。也是到了現在才發現,心平氣和,才是真正的力量。

認識情緒教育:覺察自己、幫助孩子,生活就有改變。
我們不用當完美的大人,但要學會不被情緒所操控。

情緒教育幫助的不只是孩子,還有你自己。
下次孩子有情緒時,你知道要怎麼幫助他了嗎?



相關繪本推薦:菲力的17種情緒(米奇巴克出版社)、我好擔心(三之三)、生氣王子(親子天下)、愛哭公主(親子天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ing Ting Hu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向旁丟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往地上丟去。 你的育兒經驗裡,這樣的景象是不是經常出現? 你會怎麼做?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向旁丟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往地上丟去。 你的育兒經驗裡,這樣的景象是不是經常出現? 你會怎麼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傳統的教育中,不斷要求我們「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以達致更高的道德層面,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但是當我們越是放下這照顧自己的資格、責任和能力,越是把自己的優點、需要和想法拋諸腦後,這樣反而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自我否定的懸崖。最終受不住巨壓,僥倖時有人來扶,但這難以強求……
    Thumbnail
    情緒和理智是不相統屬的2國,理智無法「處理」情緒喔!情緒沒有不好,它在提醒我們有事情做/想錯了。當我們有情緒時,不要急著逃避、壓抑或轉移注意力,雖然暫時不見了,但不是真的不見,只是被壓下去了,將來要再挖出來處理,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而且會在某個情境時,爆裂出來。
    Thumbnail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
    Thumbnail
    週一的課室,有熟悉、令人安心的面孔,也有初來乍到、生疏不安的新夥伴,借用了向素菲老師學習的「結構」與「後結構」概念,揉和了在管理顧問時學到的一些暖身手法,帶著夥伴們一起互動、認識彼此,也認識自己。除了一般如:故鄉、居所、家庭背景、興趣、專長等的自我介紹,也引用了敘事治療裡常見的提問⋯⋯
    Thumbnail
    時空凍結效應: 當情緒形成一種負面平衡時,我們會傾向認為外在造成負面的人事物不會改變,以免自己因為期待事情好轉而再度失望。
    Thumbnail
    曾經的自己,對於來自台灣的男性特別感冒。 (我心裡雖然知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能以偏概全、太過武斷等等,但仍然無法掩蓋這種感覺的存在) 一想到要跟他們踏上談戀愛的這條路,心裡就莫名的產生負
    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 2018.6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傳統的教育中,不斷要求我們「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以達致更高的道德層面,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但是當我們越是放下這照顧自己的資格、責任和能力,越是把自己的優點、需要和想法拋諸腦後,這樣反而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自我否定的懸崖。最終受不住巨壓,僥倖時有人來扶,但這難以強求……
    Thumbnail
    情緒和理智是不相統屬的2國,理智無法「處理」情緒喔!情緒沒有不好,它在提醒我們有事情做/想錯了。當我們有情緒時,不要急著逃避、壓抑或轉移注意力,雖然暫時不見了,但不是真的不見,只是被壓下去了,將來要再挖出來處理,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而且會在某個情境時,爆裂出來。
    Thumbnail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
    Thumbnail
    週一的課室,有熟悉、令人安心的面孔,也有初來乍到、生疏不安的新夥伴,借用了向素菲老師學習的「結構」與「後結構」概念,揉和了在管理顧問時學到的一些暖身手法,帶著夥伴們一起互動、認識彼此,也認識自己。除了一般如:故鄉、居所、家庭背景、興趣、專長等的自我介紹,也引用了敘事治療裡常見的提問⋯⋯
    Thumbnail
    時空凍結效應: 當情緒形成一種負面平衡時,我們會傾向認為外在造成負面的人事物不會改變,以免自己因為期待事情好轉而再度失望。
    Thumbnail
    曾經的自己,對於來自台灣的男性特別感冒。 (我心裡雖然知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能以偏概全、太過武斷等等,但仍然無法掩蓋這種感覺的存在) 一想到要跟他們踏上談戀愛的這條路,心裡就莫名的產生負
    六月底時, 我在整理過往來不及產出的靈感文章之後發現: 2017.12.13世新情殺事件   (我曾經因為想藉此寫文倡導情緒教育) ↓ 還在蒐集資料,來不及有架構性的分析邏輯、產出 ↓ 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