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哭泣你是否看見心中的彩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可曾想過,我們在面對親友的情緒抒發時,往往不自覺地說出:「不要□□」。例如:好友傷心難過,我們的安慰卻是:「不要哭泣」。親人生氣,我們的反應大多是:「不要生氣」。尤其是如果框框中所填入的是被社會污名化的情緒,那口氣往往更加強烈。然而即便是換成快樂,答案或許不是:「不要快樂」。但取而代之的,卻往往仍是對於情緒的壓抑,記得那句熟悉的提醒嗎?「別太高興,小心樂極生悲」。

在心理學中曾談及情緒的引發,往往先於理智的思維,所以情緒在很多時候是不受理智的控制。面對此一狀況,社會上會給予一個名詞叫做「情緒失控」。彷彿,我們都該好好地控制好情緒,否則便像是人格缺失一般。只不過,可曾想過控制和壓抑有何不同。也許,我們只是不斷地學習如何去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在面臨幾次失控之後,更多人選擇「漠然」。亦即去淡化自己的感覺,如此一來最為保險,因為情緒少有波瀾。然而,這是好的嗎?少掉了情緒、少掉了感動,存在彷彿少掉了最重要的元素。

談了一大段的情緒之後,回到教養的主題。王理書在「養出有力量的孩子」一書中,談及面對孩子的哭泣有著極佳的論述,摘錄如下:

若父母的內在與哭有很好的關係,則父母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也會與哭泣的孩子有很好的關係,在孩子哭時,無論支持孩子或教養孩子,都有更大溫柔堅定的可能。但若父母的內在與哭的關係沒有好的連結,例如父母可能是在不被允許的哭泣的教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的哭泣經常會引來父母的焦慮,父母急著讓孩子止住哭泣,有時不是出於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為了停止自身焦慮的需要。

可不是嗎?一個情緒潔癖的父母面對著孩子的哭鬧往往十分難熬。於是期待孩子去學習,學習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所被要求的情緒控制,甚至噤聲不語。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情緒的釋放,像是火苗一般,在不經意下往往會點燃通往父母情緒庫房中的引線。是故這星星之火,往往會讓父母害怕、焦慮。因為父母本身隱約地能夠覺察,情緒庫房中所壓抑的情緒一旦被引爆往往難以收拾。常常聽見新手母親在面對孩子哭泣時,感到無助與悲憤,最末選擇抱著孩子一起痛哭。此一情境,不就是上述情形的寫照。因為孩子的哭泣引發母親內在深層的不安,許多關於自我能力的懷疑、自身處境的悲憫…等等想法蜂擁而出。那過程中思緒或許未必清晰,但情緒卻是無法預料的狂潮。

所以,父母的畏懼與焦慮其實情有可原(且讓我們對於父母有更大的寬容)。但是在情有可原之後,或許父母本身也可以試著去思考關於自身的心境。情緒的意義為何?或者我們單純地著眼於哭泣的意義為何?對孩子來說,哭泣該可算是一種表達方式,尤其是在語言的學習尚未周全的時候。若以此一觀點來看,那麼是否漸漸學會語言的孩子,便該減少哭泣而改用言說,而這便是許多大人所期待的狀態。期待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像個大人,像個其所以為大人該有的樣貌。

然而,重要的是哭泣卻絕不止於一種表達。或者可以換個方式來說,哭泣表達的對象,不單單是向外,其也含括向內的意義。向外,告訴他人,我受了委屈、我很難過。向內,則是告訴自己,甚至是一種確認,確認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受。而後者的重要性,不僅不亞於前者,甚至遠超過前者。因為那是孩子慢慢學會看重自己的基礎之一。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很強烈地感受他人的存在,情緒往往是個媒介。當周圍的人有情緒波動時,我們大都能感受到。同樣的,回到自身,當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情緒同樣扮演關鍵性的角色。透過情緒,我們得以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憤怒也好、悲傷也罷,那過程無非是一個轉移,把心思拉回到自己身上。而對孩子來說,情緒便是一個讓其慢慢學會回觀自身的機會。

尤其是自我價值感的建立,首先得要奠基於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肯定自己的存在。面對沮喪、面對失卻,情緒的引發,往往回歸到自身的一種失落。如果父母的憤怒在此時點燃,那麼孩子學會的或許不是面對失落時,心裡的悲傷該如何療癒。相反地,那是自己的情緒造成了父母的不快。漸漸地,情緒或者哭泣被孩子貼上了標籤,那是不好的、那是會惹爸媽生氣的。可是對一個大人來說,情緒的壓抑已屬不易,其該算是苦練多年的成果,更何況是一個孩子。於是,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哭泣時,會有失控的現象,那麼孩子將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強迫自己快速成長。或者說強迫自己依著父母期待的方式急驟長成。情緒的壓抑便在幼小的心靈中滋長,那是讓人感到十分不捨的,不是嗎?

當然,也很多父母很為難地提及,孩子會因一些事情沒有順著他的想法而大哭,最常見的莫過於買玩具。於是,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大哭,而順了他的意。有的父母覺得孩子無理取鬧,而大聲斥責。尤其是在大眾的場合,其將父母內在面對情緒的不安與焦慮拉得更高。於是許多父母心中的想法都只是落在如何讓孩子不要哭泣。亦即,不論是「順其意」抑或是「責其情」,骨子裡的想法都一樣。尤其是,有的父母面對孩子哭泣時,許多存在於心中的不理性想法往往蜂擁而出,諸如,「我就是能力不夠,教不好孩子」,或者是「所有人都欺負我,為什麼連我的孩子也不例外」…等等。但,也許孩子只是委屈地表達他(她)的失落,他(她)想要玩具,但是不被允許,而他(她)想要試著努力一下。換個角度想,這努力一下,不就是我們常常要求孩子所需具備的「不要輕言放棄嗎?」。如果其在孩童時期,便不斷地被要求著拋下自己的想法,否定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又何忍要求他們在長大以後,卻又忠於自己,踏實築夢。

試著聽見哭聲裡的意涵,試著讓孩子在哭泣時連結到自身的存在。也許更重要的是試著改變對於哭泣的觀感。哭泣,其實是對自己委屈的一種表達,那是個貼近自己的方式,那是個看見自己的存在。總喜歡將哭泣視為心中的彩虹,因為其具備了彩虹所需的兩個重要元素,水與陽光。水是淚水,陽光則是貼近自身所發出的一種光芒。於是,面對一個哭泣的孩子,能否嘗試看見他(她)心中所升起的那一抹彩虹,能否如同看見外在彩虹一般同樣地珍視與讚嘆。

如果不能,那麼先試著回到自身,問問自己,面對著這七彩光芒,內心為何焦慮。自己心中的彩虹是否早已消逝,淚水與陽光是否遙不可及。果真如此,那麼可否找個時間,一個人靜下來,好好地找一找。如果找著了,千萬別指責哦!如果可以的話,為它在心頭找個位置,這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難為,因為父母絕不只是自己孩子的父母,還含括自身的父母角色。怎麼說呢?當有機會成為他人的父母,也意謂著自己已經長成。於是乎,這父母之職,不單單是面對孩子,還有面對自己,面對孩童時的自己。給自己多一點照顧吧!別讓許許多多教養守則成了責怪自己無能的機會,因為需要照顧的還有存在於內在心靈的孩童。

心靈療癒絕非一蹴可幾,所以當教養與自我狀態相結合,不難想像很多時候懂得了方法,瞭解了意涵,卻仍陷入同樣的風暴之中。倘若如此便讓指責自己的想法縈繞耳際,那麼受傷的自己只是傷得更重,卻無益於教養的改善。很多父母會害怕面對教養孩子,因為教養的過程中,不斷浮現的是自己幼時的未竟事務,也就是幼時未解的心結。而那往往讓人感到難過與挫折,於是選擇逃避。但是,換個角度想,教養其實也是重新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契機。小時候面對生命的挫折,無法適切地承擔,於是選擇壓抑與逃避。如今長大了,其實可以試著重新去看待自己,因為多了些力量了。還有重要的是,改變得從允許開始,對自己多一點允許,多一點寬容,當內在的心靈柔軟了,對孩子自然而然便有所改善。當看見自己心中的彩虹,那麼同樣地也能看見孩子心中的彩虹。

這麼做難不難,坦白說,不容易,但別輕言放棄。若可以的話,試著在心情平靜後,聽聽看孩子心中的委屈,抱抱他(她)。若還是感到不易,那麼至少在每天孩子睡前給予深深地擁抱,讓其感受到愛的流動吧!



延伸閱讀


關於一個父親的叨叨絮語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65會員
156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3/22
深夜坐在案前,心裡頭感觸頗深,也許是因為剛剛去參加了小蓁蓁與小亮亮的班親會,老師分享了兩個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旋即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突然覺得,這兩姊弟懂事多了。聽著老師對於兩個小寶貝的讚美,心裡頭不免甜甜的。然則也許是這個暑假花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對他們的成長也有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3/22
深夜坐在案前,心裡頭感觸頗深,也許是因為剛剛去參加了小蓁蓁與小亮亮的班親會,老師分享了兩個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旋即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突然覺得,這兩姊弟懂事多了。聽著老師對於兩個小寶貝的讚美,心裡頭不免甜甜的。然則也許是這個暑假花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對他們的成長也有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1/08
相信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得要有實際生命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去抗衡內心的恐懼與遲疑。內心願意去相信著,經歷過這一次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將擁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對往後的人生路途,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保有樂在學習的熱誠與初衷。
Thumbnail
2025/01/08
相信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得要有實際生命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去抗衡內心的恐懼與遲疑。內心願意去相信著,經歷過這一次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將擁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對往後的人生路途,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保有樂在學習的熱誠與初衷。
Thumbnail
2024/11/17
「你的孩子聰明嗎?」也許誠如杜薇克教授的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當虛榮地享受著「聰明」的光環時,也許同時得要理解其背後所可能衍生的困境。那責任絕非單純地落在孩子身上,若無法適切提醒「努力的價值」,其將可能困守在聰明的牢籠裡,那苦,豈止難捱,更難的是說不出口,也找不著出路。
Thumbnail
2024/11/17
「你的孩子聰明嗎?」也許誠如杜薇克教授的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當虛榮地享受著「聰明」的光環時,也許同時得要理解其背後所可能衍生的困境。那責任絕非單純地落在孩子身上,若無法適切提醒「努力的價值」,其將可能困守在聰明的牢籠裡,那苦,豈止難捱,更難的是說不出口,也找不著出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情緒,它們如同彩虹一樣,擁有多彩的顏色,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歡笑、感到高興,同樣也曾經憂慮、感到悲傷。孩子們也是如此,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不管是生氣、高興、悲傷,還是其他情緒,都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當我們的孩子感到生氣時,不要急於制止他們,也不要讓
Thumbnail
情緒,它們如同彩虹一樣,擁有多彩的顏色,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歡笑、感到高興,同樣也曾經憂慮、感到悲傷。孩子們也是如此,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不管是生氣、高興、悲傷,還是其他情緒,都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當我們的孩子感到生氣時,不要急於制止他們,也不要讓
Thumbnail
「我的孩子似乎不太會表達情緒,常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好像平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突然間在一個時刻就會不知為何大哭起來」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孩子沒辦法自己表達情緒的情況,事實上,引導孩子情緒表達是一個複雜的歷程,不是單純把情緒開口說出來而已。
Thumbnail
「我的孩子似乎不太會表達情緒,常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好像平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突然間在一個時刻就會不知為何大哭起來」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孩子沒辦法自己表達情緒的情況,事實上,引導孩子情緒表達是一個複雜的歷程,不是單純把情緒開口說出來而已。
Thumbnail
每位父母都曾面對孩子的固執、情緒化和挑剔,這些表現讓我們感到困惑,有時甚至感到挫折。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這些行為是否只是表面現象?是否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情感訴求?我來分享一下,孩子的行為,揭示它們背後的真正含義。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許將成為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每位父母都曾面對孩子的固執、情緒化和挑剔,這些表現讓我們感到困惑,有時甚至感到挫折。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這些行為是否只是表面現象?是否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情感訴求?我來分享一下,孩子的行為,揭示它們背後的真正含義。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許將成為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孩子情緒教育學習的第一個環境,往往是自身家庭。 可是往往我們都不太讓我們的孩子學習貼近自己的情緒,而是常常告訴他「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不要想這麼多、不要再哭了.......不要.......不要......不要......。」 但不知道你試過幾次,當你對孩子說「不要」的時候,他會好好聽從? 情緒教育
Thumbnail
孩子情緒教育學習的第一個環境,往往是自身家庭。 可是往往我們都不太讓我們的孩子學習貼近自己的情緒,而是常常告訴他「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不要想這麼多、不要再哭了.......不要.......不要......不要......。」 但不知道你試過幾次,當你對孩子說「不要」的時候,他會好好聽從? 情緒教育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