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計畫書

2018/12/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小孩堅持自己重做計劃,寫完一看,這不是跟我們原來講好的一樣嗎?
說到我們的自學計畫書,只能用「陽春」、「最低完成目標」的基本原則來形容⋯作計劃,本來就常發生「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悲劇,更何況是「適性發展」、「量身定做」的自學計畫?樂在學習的孩子,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都會在某些特定領域ㄧ直保持高昂的興趣啊!
究竟如何讓審議委員會感受到家長執行實驗計劃的理想性和責任心,我想才是審視自學計劃的關鍵所在。
六個教育環境應具備的基石
我們根據自在學堂的教育實驗,比較彼得.格雷Peter Gray主張要達成「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以下以自主學習一詞代替)六個教育環境應具備的基石,很有心心相印的感覺。
1、教育是孩子的「責任」:
如果小孩認定學習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他人的責任,那孩童會使用最低限度的標準去完成學習,因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教育者的要求。相反的,如果小孩認知到學習是他自身的責任,小孩才會承擔這份責任。
--應付,就是我們所謂學校型態教育的「毒」。我們常可以在剛從學校出來的孩子們身上,觀察到學習胃口低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的時期,有時就說這是「排毒期」。其實「應付」這種毒就像是金庸小說中情花的毒,不能輕易根除,好的醫者(教師)通常只能減緩毒發頻率,或是透過對話讓患者自我覺察,來減輕症狀。

這段放空的時間,我們還是比較傾向稱之為「自我追尋的內心旅程」或是「暢飲生命之水的療癒」。這種心理上的重新聯結,表面上看來還是很疏離(打電動、看電視、睡覺⋯),但這是非常必須的親子關係互信重建,也是受傷後的孩子,通過家長這扇窗重新向社會聯結的努力,可喜的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從中走過的孩子們,站出來分享自我成長的故事。
相對之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孩子,通常就沒有為了成績分數應付大人的必要。接下來所謂教育的「責任」與「選擇」,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只有當孩子可以自由的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也是為什麼我們認為自主學習應該從小開始的原因。
2、無限量的時間與機會自由的玩樂:
小孩需要無限的時間去探索、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不是一天一小時、一天兩小時,而是無限的時間!小孩需要時間去嘗試不同的事情,需要時間去感到無聊,然後想辦法克服無聊。大人的教育無法「強迫」孩子發掘他們的熱情!
--我們非常同意這一點,而且也特別討論過:「遊戲是自主學習的本質」,遊戲是人的自由空間、創造活動、生命本能,我們認為,玩(遊戲)實在是兒童的人權指標。玩(遊戲)的自主性的重要,是因為「任務」是被設定、被要求的目標和品質,孩子玩(遊戲)並沒有功利的目的,而是享受其過程。而且小孩玩(遊戲)並不只是無所事事的浪費時間精力,而是有意識的學習行為。有玩(遊戲)過的人都知道,不論是玩什麼,用功的玩,ㄧ路上總是必須不斷的收集資料、實驗、歸納並收集失敗的原因、請教同好或老師或專家,因為解決遊戲中的問題,而感到意志完成的成就感與快樂,⋯所以玩(遊戲)實在是孩子用生命去體驗世界的ㄧ種形式,也只有透過自主的(玩)遊戲,才能呈現個別自由行為下的心理狀態。
至於無聊這種情況,只有偶爾會發生在學習主題轉換的時間,兩個自在學堂的小孩,似乎都很忙著自己的事,堅定的慢活,時間也ㄧ直是滿檔。也許這跟學習的持續深入有關,打開主題式學習的脈絡,總是教小孩感到學無止境,也ㄧ再因為旁徵左引的印証所學,樂趣無窮。
所以若是自學小孩長期感到無聊,是一種重要的警訊。這並不是說遊戲本身會導致拒絕學習,家長在輔導時要注意是否有學習胃口偏食或營養不良的可能。這些因為生理或心理所引起的病,還需要特別的調理配方,才不會因為孩子輕率地使用選擇權,導致長久的遠離了學習。
3、與文明工具玩耍的機會:
工具是文明的體現,也是學生習得文明的管道。在石器時代人類為了生存,他們學習如何生火,學習如何使用弓與箭等武器。在現代文明中我們最重要的工具是電腦,這也解釋了現代小孩為什麼那麼喜歡打電動,因為他們一出生就知道這是這個世代文明重要的工具,所以他們需要了解它,並視這些文明工具為人體的延伸。
--我們非常高興看到現在的實驗教育,多能帶著孩子走向自然,也只有自然,才能接納孩子、教育孩子,不需人為做作。但正如彼得所說,孩子的學習環境是此時此地,當然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過度強調抽離社會現況的學習環境,必須考慮孩子融入社會時的磨合,是否也能適性接軌。
自在並不是故步自封,ㄧ個無入而不自得的人,除了自覺,也要理解社會大眾,以同理心待人自處。孩子本來就是e世代的人類,玩3c產品是非常自然的事,父母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學會駕馭工具,而不是變成工具的奴隸。

4、成人必須扮演「幫助者」而非「裁判官」:
不只是小孩,我們尋求他人幫助去學習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希望「被打分數」,被評價是一件令人感到緊張的事情。面對裁判型的人,我們很難真正表達自己的無知與學習的意願。但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習者學習,不任意批判人的引導者,會比裁判官更能勝任教育者的角色。
--我們觀察到,在遊戲狀態中的個體,甚至是集合意志的團體,大多的時間是被成長中的遊戲帶著走,無法完全預見這個遊戲究竟會帶孩子去到那裏。所以明明用心做好縝密的計畫,也常會因為內心的聲音或外在的刺激而改變。
自主學習的策略和步調,終究必須是學生自己視情況來調節和擬定,自主學習不是沒有老師,而是學生自己用老師的高度來做學習規劃。在這個自我評量和自我覺察能力漸漸養成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都是學生觀察模仿的選項,也是善意提醒和觀察紀錄的輔助者。由於親師生彼此的感情因素藉著觀察者的角色扮演而抽離,使得互動關係的壓力減輕,有助於親師生更理性地面對學習,而不是陷入情緒焦慮。
5、自由的混齡教學:
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混齡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只有同齡學童的教育環境是行不通的,因為從同齡的小孩身上學到的東西有限,年紀更大或更小的孩子能互相給予更多不同的經驗與知識。
--實驗教育不只是兒童或青少年混齡,社會上允許小孩跟成人或樂齡ㄧ起共學的場域越來越普遍,完全就是印證混齡學習的優點。所以我們想大膽地向各級學校、圖書館、社會教育機構等教育單位建議,對於小孩參加教育課程、使用設備、申請入館閱讀或借書的年齡,是否真有必要這麼嚴格地限制。如果權宜允許親子登記使用,無論是否可以申請正式資格或學習學分,將會非常友善樂學的親子,免除家長揪課的辛苦,也ㄧ併使得社會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6、具有品格、穩定性且民主的社群:
在一個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會左右他人的環境中,小孩會從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到「我不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為我所處的小社會負責」,這樣的人格發展是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也可以是另一種「學校」,只要集眾為某種團體,就有政治,就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是人性。我們不能顢頇的祈禱,實驗教育的小孩就是民主自治的新人類;事實正好相反,實驗團體常是從新組織中萌發民主的實踐,而且家長跳下來兼任老師,以為自己的孩子確保實驗教育品質,也正好吊詭的造成權力的不平衡,這些孩子都敏感得到,也造成民主制度運作的困難。
所以挑選具有品格、穩定性且民主的社群,會是我們建議家長首要觀察的重點,至於教學師資、設備、課程,反倒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孩子是要「自主學習」啊!

歸納以上的所有討論,我們認為中學以上自主學習計劃的主筆人,其實就是自學生,經過本人同意後,面談的主體當然也是自學生,家長只能陪伴幫忙組織計劃的合理性,打字、簽名、送計劃書,至於師資只是參考,因為網路世界的課程數量繁多,根本沒有止境。而支持這份計畫書最有力的說明,就是孩子一路走來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報告書,以及自學生本人的意願與表達。

目前為止,對於自學申請書的審查標準,仍然莫衷一是,無非就是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所說:「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的理念,在行政部門和家長之間的解讀仍有爭議,專任的人員和相關配套措施也還沒到位,所以各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審議的結果並不同調,因此在實務上造成了很多爭議事件。

因此,我們在此討論的只是一個理想中的作法,日前由《自主學習促進協會》所發起的網路意見調查,是一種極具民主精神與串連效率的時代性革命新做為,我們也非常熱切期盼實驗教育家長能夠和平理性的整合出具體建議,讓我們的教育不只是實驗性質,而且是具有實質推動教育進步的強大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翠儷
    王翠儷
    我們家是申請自學之後才學習如何自學,我試著去捕捉和孩子互動曾經的剎那,就像汲取儲思盆中的回憶,點點滴滴形塑成文字,慢慢的為您說一個,生命長河的故事,也許才會比較完整呈現我們不是最好,但可以更好的自學生活點滴,希望能夠鼓勵像我們一樣在學習中迷惘的親子,一起勇敢樂觀地面對這場成長戰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