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上小一的女兒,從學校拿回一本「閱讀護照」。學校希望透過「閱讀護照」記錄閱讀的痕跡,於是,我們也就更規律地把閱讀當作是一件為時比較久的回家功課來進行。
閱讀是回家功課沒錯,因為被規定嘛。但因為有紀錄的關係,後來我們也就更清楚的知道自己讀過哪些書,讀了幾本書。當小一上學期還沒結束,我們就已經把一本「閱讀護照」裡的閱讀欄位全部填完時,我和女兒不禁從書本中抬起頭來驚呼:哇,我們已經讀過那麼多書了……
把這件事說出來,不是想炫耀我們讀了很多書,而是想透過這樣一個持續做並持續記錄的過程,分享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穫。
小一生閱讀的書以繪本為大宗。大部分的繪本是針對小孩子做創作,因此圖畫多,文字少,且文字級數大並有注音,非常適合小孩自己閱讀,當然也適合親子共讀。
每次去圖書館借書,當然是隨機借閱,因為有可能想閱讀的書籍不見得在館內(隨時有人在借閱)。但當我們有紀錄之後,我們發現我們隨機的閱讀,也慢慢地可以整理歸納出一些系列方向。
今天想談的就是,餐桌上的植物學。
因為一直很想和女兒談談植物、食物、飲食的觀念等等,深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現在是家庭煮婦,每天圍繞著三餐打轉,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專研更高深的學問,只能從最切身的下手,既然都要吃,好歹也要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是什麼吧。然後啊,又因為女兒總是吃的很少,體重偏瘦,就覺得應該談談這方面的事情,讓她及早知道,不要因為個人的偏見、無知導致一些遺憾。
以下羅列幾本書,記錄我們曾經「教與學」的過程:
1.《食物比一比》
這本書中將許多相似的食材放置在一起比較,試著釐清我們的觀念,或者長知識,或者學辨識,實用功能超強。比如讀到高麗菜和萵苣的比較時,書中說高麗菜「比較重、比較硬、帶有甜味」,而萵苣則是「比較輕、比較軟、帶有苦味」。簡單地、大原則地將兩者的不同處點出來,讓我這當媽的,跟著一起長知識。
讀著讀著,只要是冰箱裡有的或是廚房櫃子上正擱著的,我就立馬將這些食材堆到孩子的面前來,孩子有點大開眼界,覺得食材的世界非常浩瀚。例如同樣是海菜,居然還可以再細分成那麼多種,因為她平日最愛喝紫菜蛋花湯以及味噌湯,所以她以為的海菜世界就是湯裡面的那些海菜而已。
2.《我的蔬菜寶寶》
這本書以不斷的重複「叩!叩!叩!請問你是誰?」的句子,接著從葉子的觀察中,讓我們猜測著即將從泥土中拉拔出的會是什麼植物。邊閱讀的過程我就邊把身邊有的蔬菜拿出來比對,讓孩子有更真實的感受,原來她所吃的是哪些食物,這些食物未來到餐桌前是什麼樣子。
因為是從葉子的觀察下手,老實說,又牽涉到植物學的知識,平日我當然也不會從葉子去猜測這是什麼農作物,到我面前的農作物早都已離開泥土囉,只能說,從單一主題無限延伸出去,處處是學問啊。
3.《YUM!YUM!我愛吃》
書中提到讓食物變好吃的方式。其中提到高湯四兄弟,分別是:香菇、小魚乾、昆布、柴魚乾。這四位兄弟的不同組合帶來不同的味覺感受,好吃秘訣來自於都吸收了充分的陽光。想到這裡,我把新鮮香菇和乾燥香菇放在一起,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最後聞一聞,孩子都能很容易就聞出乾燥香菇有一股特殊的香氣。
但當孩子問為什麼乾燥香菇比較香時,我就回答不出來了,這就跟使用乾燥香菇之前要泡水一樣,對我來說,都是約定成俗的做法和認知。可以不知道為什麼,只要跟著前人說的方法去做,就能依樣畫葫蘆。生活上可以過得去但碰到好奇發問的孩子就過不去了,況且我也不太喜歡說「反正你記得就是這樣就對了啦」,這一句話會是在我努力過後,覺得還是找不到答案的情況下,才不甘願給出來的。
總結了這樣的對話不下數十次之後,我領悟到了一個心得。在教養的過程中,常常容易因為孩子的發問,暴露自己在知識方面的不足,還好我對自己的定位仍是一位學習者,也就願意陪伴孩子一起走過這條路。
以上三本書,都不是一個正規正矩在課堂上學習的過程,就是很平日的家常對話,孩子問為什麼,然後當媽媽的我就努力找資料和孩子一起把問題搞懂。我認為這個過程有點像是目前正當紅的「主題式教學」,其概念是,選定一個主題,再從這個主題延伸出去,涵蓋不同學科的跨領域知識整合,並搭配討論、實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全面性完成的一個學習歷程。
餐桌上的植物學,當然可以是「閱讀護照」上一本又一本的閱讀記錄,但它更可以是親子共讀時光,是切身的食農教育,是生活與知識連結在一起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