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二十年,是死角?還是死路一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教改二十年,風風雨雨,對於大部分的人民來說似乎前景有限,或者說其結果並不為人民所樂見.台語俗諺說得好:「種瓠仔,生菜瓜。」結果不如預期,既可能是天生差異,卻也可能是後天方法錯誤.藉此筆者欲點出幾個在教改上的思維死角,看似簡單,卻極有可能影響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行動。

其一,求證偏見(confirmation bias)

求證偏見普遍地存在於科學研究當中,然而有時卻容易被忽視.容筆者舉一個著名的例子:美國某科學月刊在其中一期刊登了某種藥物對癌症的影響,在另一期中又載述了相同的實驗,卻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而實驗唯一的差別只在統計方法的不同。看似一般的勘誤,其實背後卻隱藏了統計具有一定主觀性的事實,也就是「利用選取有力的數據」和「有利的統計方法」來佐證自己的結論。若研究不客觀,出來的結論也只是為了符合一開始的設想罷了,如此在應用之時,可能會導致效果不彰。教育中也常常出現這種問題,當我們在看待歐美教育時,總為了創意或獨立思辨能力找尋清晰的答案,將不相關的現象與數據兜再一起,試著說服教育部提供經費實施,最後將無效的解決方法當作治療台灣教育的神聖解藥。


其二,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育問題,就如同我們所聽到的:「社經地位低的家庭通常無法供給孩子足夠的教育」,大家原以為一個Coursera就能幫助世界上所有無法受到教育的人,其實孩子天生的環境使他駐足不前,才是整個問題的根源,而這也是很多人想要改變台灣的M型化教育所沒看到的一點,有些人大力支持常態分班,但如此造成一個班的能力差異太大,老師的教學選擇茫然-最後比較跟不上的同學只能趴下睡覺。有人覺得趴下睡覺就是不努力的表現,的確,但他們的確從課堂上得不到成就感,努力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枉然,這是否也讓他們畫地自限了呢?


其三,教室的框架

教育並不只侷限在教室中,很大的部分其實是來自課外的學習活動-筆者所指的是豐富性而不是時間性上的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校沒辦法提供我們系統化的體驗,由於每個人的興趣都不同,我們想知道更多就要靠自己去探索。教育能做到的只是引導你找到自己所感興趣、自己所擅長的。筆者在此鼓勵大家勇敢的去找尋自己的未來,設定目標,就像沈芯菱來到我們學校演講時講過的一樣:「我現在能達到這樣的成果不只是因為我很努力,更重要的是我比很多人還早看到自己的目標。」筆者也期許每個人能擁有自己的夢想,配備好需要的能力,無懼彼方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難,出發!
責任編輯:徐亞呈 核稿編輯:王嘉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做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著家庭的教育、爸媽給的玩具、規定的睡覺時間、給予的觀念,那時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從思考,因為我們覺得爸媽給我們的就是對的。 慢慢地,我們長大,進到了校園,我們都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對……但....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什麼時候是在做自己? 從小,我們接受著家庭的教育、爸媽給的玩具、規定的睡覺時間、給予的觀念,那時的我們還來不及思考,也無從思考,因為我們覺得爸媽給我們的就是對的。 慢慢地,我們長大,進到了校園,我們都會覺得老師好厲害,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對……但....
現在的我們,除了每天來自學校的課業壓力,回家仍有來自父母的壓力。曾經認為家是自己每天放鬆心靈的好地方,隨著年紀增長反而與家人越來越有疏離感,甚至認為曾經的避風港如今卻是災難現場,因此封閉自己的心靈,殊不知其實家人也為你著急為你擔心,究竟是你變了還是父母變了?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各自的內心狀況。
壓力是甚麼?它究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壓力可以是我們為了應付接踵而來的工作或課業而產生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我們認知到生活不如我們所預期的結果而感到緊張、害怕,它幾乎已然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所以我們應當去正視它,並了解它,但學習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便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我們這個專欄(沙龍)主要關心的是:教育研究中的測量、統計與方法學主題。 坦白說,這個主題在台灣的圈子非常小。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努力宣講。希望你了解這些訊息之後,對你的的判斷或思考會有啟發。並帶來意象不到的連鎖改變。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我們這個專欄(沙龍)主要關心的是:教育研究中的測量、統計與方法學主題。 坦白說,這個主題在台灣的圈子非常小。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努力宣講。希望你了解這些訊息之後,對你的的判斷或思考會有啟發。並帶來意象不到的連鎖改變。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