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天府廣場有一尊毛雕像,很高大,估計有10多米高,一支手向上揮,另一支手背在後面,大姆指掖著,其餘四指伸出。
話說當年有成都知青想回成都,但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成都。回城時就去天府廣場轉悠,排解愁悶。自然要去毛雕像前瞻仰,想從毛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就圍著毛雕像轉,轉著轉著,忽然注意到毛藏著的那只手,就豁然開朗,以為毛伸出的四指意味四年後回城。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人,得到了其它知青的共鳴,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了。連我這個沒有當過知青的外地人也知道了。
這個說法很荒唐、也很有趣,但在其背後,卻反映了知青運動的本質。所謂「知青上山下鄉」是違背當事人的願望而被「偉大領袖」的意志所主宰的。成都知青將回城的時間附會在毛雕像的手勢,雖然荒唐,但卻反映了這樣的事實,他們的命運被「偉大領袖」所主宰。所以,他們只能寄託于「偉大領袖」,寄託于「偉大領袖」的雕像。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毛大手一揮,「紅衛兵」招之即來,造反、武鬥、串聯;然後,揮之即去,知青就「上山下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無庸置疑,「上山下鄉」運動是一場鬧劇和悲劇,毫無任何正面的價值。對整個國家是如此,對知青和農民都沒有什麼益處。經濟和社會結構更加退化,城鄉的分割得到了固化和加強,且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形成逆向的人口流動,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民和知青兩個方面,都沒有從「上山下鄉」中得到益處,人為地製造農民與知青的對立。知青既沒有促進農民知識水準的提高和提高農業生產率,知青習得的低產出率的勞動技能也沒有什麼價值。只是有利於城鎮的穩定。
從每個個體來說,也是如此。現在那些有所成就的知青,知青的經歷並非他們取得成就的必須條件,也不是更好的條件,如果他們不下鄉當知青,他們也一樣可能做出成就,能做出更高的成就。還有許許多多被埋沒的人,如果他們沒有上山鄉,得到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他們也能做出成就了,擁有好的生活。
這些都是次要的了。總之,是什麼使得紅衛兵「招之即來」,知青「揮之即去」,這才是「文革」和「知青」的根本問題。
201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