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開始慢慢地習慣新生活。
以前總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能自由,沒有一定要到辦公室裡,尤其是工作的淡季時,明明想好好的利用時間,又不好明目張膽地拿出自己想讀的書或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真的開始以專案式型態工作後,還是很搞笑的會有多很小聲音嚇自己,像是:這樣幾乎都窩在家裡工作,鄰居或其他人會不會以為我失業、不長進啊?如果被家人知道了,會不會認為自己又在胡搞了呢?我可是也有工作的啊!⋯⋯但總之,這麼多的聲音,無非都還是很在意別人會怎麼看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好像很奇怪。
另一方面,我也得承認,一心想要往自由工作者路徑前進的自己,內心仍不免會有許多和生存相關的擔心,有點像是為了那個萬一在預做準備著,畢竟另一半的創業路也還沒有走得穩健到足以讓人安心,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有時像是走在極需平衡的繩索上,如果有個萬一,還真不知怎麼辦,雖然,我也相信生命自會找到出路,不過,大腦的驚恐怕一時片刻也很難安撫下來的。
就在這種開始較適應,以及欲尋求出路二種力量之下,年初至今整理出來不再需要、待處理的東西,一直就被這麼堆放著。直到三月底「不消費的一年」讀書會後,和友人分享時,友人說了一句:「不趕快處理掉,最後又要花時間重新整理的。你就趕快拍照,上網⋯⋯。」,啊,說得很有道理啊。日前,我才為了要回顧一下角落某堆物品究竟是什麼,又花費了一些時間,可是,當時明明想清出所有物資後,再來換物的。
不管了,手邊有什麼就先上什麼吧!
網軍力量大,換物勿忘本
於是,在其實不算太多次的實驗下,我漸漸有自己的換物模式,或者哲學。
一開始,加入臉書換物平台後的第一筆換物,網友們如雪片飛來的訊息,讓人驚呼「網軍力量大!」,心中不免暗想,要是有一天我的文字也吸引雪片飛來的正向留言該有多好?啊,稍稍離題了,總之,換來了一堆如衛生紙、咖啡等生活消耗品的同時,也感受著不同網友的個性,有些人真的會很熱心地教你許多事,像是怎麼PC寄貨,怎麼用便利商店APP換東西等,這些在換物前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生活中的。但是,有熱心的網友,就一定也會遇到一些怪怪的人,也是從那個經驗裡,我忽然看見自己好笑的行為————一開始我的出發點是為了把家中不再需要的物品換出,但是在這個過程開始衍生的麻煩事中,我看見事情已經本末倒置啦!為了換物,把自己搞得一堆瑣事不是原先想要的,於是,換完了這第一批物資後,決定調整一下方式。
既然我一開始的出發點就只是想好好送走這些物資到更需要它們的人身上,那麼,有沒有真的換回什麼東西,就是次要項目了。於是,這些物資改以優先分享到親子團的群組中,由常常往來的朋友們來認領需要的物品,一方面彼此熟悉,另一方面有固定聚會,也容易約時間。一輪後,總還是有的東西剛好沒有人需要,怎麼辦?
書籍的部分,我先上二手書店,可以賣出的,就一起裝箱打包,一次寄出,不能再賣的就讓它去旅行吧!捷運站和圖書館都有漂書的活動,像我這樣二種地方都會出沒的人,其實很方便,至於為什麼不把所有書流浪去?主要還是因為常買書,也還是難免想降低購書成本,賣出的書錢正好讓我補貼下一回想買來看的書。
除了換物,其實還可以換小小的故事
書籍除外的部分,近日想起曾在臉書上看過他人分享一個好有愛的社團,第一次嚐試,決定先把之前之前臉友說要換走,但後來因故無法來取的童書做實驗,也體驗一下友人說的好有愛到底是怎麼樣的有愛。
看了幾篇格式後,依樣畫一個自己的葫蘆,果然同換物社團般又有雪片的留言。因為我先提出需要提供孩子年紀的需求(目的是希望把這批書給正好符合年紀範圍的孩子),因此看到不同家庭的可能樣貌,有的網友還可愛地附上甜蜜的照片(啊,下一回好像也可以這麼許願?)和一些祝福的話。
這種直接贈物要選對象,根本是我的罩門。
特地挑了幾個對回文有回應的網友後,決定做籤讓老天爺決定。但有趣的是,最後老天爺選的,還是我當時第一個就有回應的對象,以後,好像要再多相信自己的直覺一些些啊。
至於後來較晚回覆的,雖然也有讓我第一時間有回應,但為時已晚。從這事上,也看到許多事果然是需要「緣份」,因緣俱足,很多事就會這麼來到生命的。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有些事逆向操作效果可能更好
哦,對了!換物這件事上,我還因為近期的另一件事有不同體會。
那一次,為了繪畫上的需求,想要幾瓶指甲油、亮粉。可是,自從有小孩後,我已經很久沒有使用化妝品,更別說指甲油。不想花錢買,腦袋一閃而過想起強大的換物社團。改以《徵求》發文。知道嗎?回文的數量竟比當時換物貼文還要多多多..........。當然,我很快地換到了自己需要的,也趕緊在需求被滿足的當下在原文寫上「已徵得」,一方面可能因為要徵求的物品只要沒有乾掉,過期沒關係,所以也有不少網友給得大方,但另一方面,我想著這個社團的本質,當初我也是因為想把不再需要的物品交流出去,才加入這個社團。
不確定這樣的思考方向是否正確,但在目前親身的實驗下,的確有更驚人的回饋。腦袋裡不知怎麼連結的,忽然想起市場上,也確實很多時候需要反向操作,最明顯就如股市,還有過往一堆跟風的包心粉圈、蛋塔、甜甜圈等⋯⋯。人類有時候很奇怪,在產品設計上,努力地想要區隔出與其他同質產品的不同之處,可是在做的事情方向卻又很容易地跟別人相似,甚至在「成為自己』這條路上,非常地害怕與他人不一樣。
就如同一開始回顧自己四月的狀態般,因為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裡,其實也有一種掙扎,希望自己看起來與普世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沒什麼不一樣,好像這樣比較安全。但又有誰知道在未來的浪潮底下,什麼樣子才是常態?更何況,如果這個大自然本身就存有萬物的多元與包容性,身為人類,我們又為何內心明明想離開框框,卻又矛盾的要自己符合普世框架之中?
從幾次換物經驗裡,感恩我擁有這些特別的體會與學習。
若讀完這篇文章您也有收穫,歡迎最下方贊助、轉分享或留言鼓勵,謝謝 ❤
邀請你粉絲頁按讚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