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台灣港人速寫日記#69 別小看「便當盒」 台港環保意識大不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稱便當,香港叫飯盒,就是利用一個盒子盛裝飯菜,讓你能在外邊吃飯。台灣外食文化普及,很多台灣人買一個便當便是一頓飯,或是到廉價的自助餐店買幾個小菜,用便當盒帶回家中享用。台灣人的生活離不開便當,但大家知道台灣的便當文化,跟香港的飯盒文化有多大的差異嗎?

raw-image

我們先討論便當的盒子!即使在天爸二十多年前在台北升學的時候,台灣已經普遍使用紙餐盒或竹餐盒,至今大概不變。這種紙餐盒分兩種,一種是沒有間格的,飯的上方就是主菜,一般是雞腿、雞排、排骨(豬排)等等…

raw-image

而另一種是有間格的,上方有三格用來放小菜,青江菜、蘿蔔絲、滷蛋之類,下方的一大格是放飯及主菜。這些餐盒大同小異,無甚可書,但有一點值得讚揚的,是台灣人對環保的堅持,例如一些吃便當的餐廳,會指導食客如何處理廚餘,並有序地將餐盒疊起,以節省空間。別小看這個疊上去的動作,香港人完全不習慣,覺得既然是垃圾,不就掉進垃圾筒就好,為何還要大費周章作額外的處理呢…但節省處理垃圾的空間,本身已經是環保的一部份了。

說到環保,前陣子天爸去上課,辦學單位為學員預備便當午餐。天爸以為是傳統的台灣便當,一個紙盒,裏面盛着兩三道小菜、一道主菜,還有飯…所以天爸沒有任何期待。直至看到實物被嚇一跳,便當盒不是常見的紙盒,而是能不斷重用的陶瓷餐盒,天爸當然眼前一亮!厚重的質感帶來真實的感覺,使用後清洗歸還,沒有額外的收費,對環境對自身的飲食體驗都是很好的。後來打聽這一家餐廳,堅持只用陶瓷餐盒,有客人表示住得遠,為免要歸還餐盒而希望用即棄餐盒,就被店家霸氣回絕…真的,如果連一點點麻煩都想省下,環保也只是口惠而沒有落實於生活之中。

(⋯⋯⋯⋯一張圖片)

而香港呢?其實因為香港地小人多,更有本錢發展這類陶瓷餐盒,但香港的外賣文化仍然是極不環保。而香港的外賣盒完完全全是塑料。傳統一點的是發泡膠盒,就是那些又白又脆的保麗龍盒,聽說這種物料因為可耐高溫而被用於存放食物之用…但天爸的經驗是這類發泡膠盒經常會因為高溫而變形,例如將一隻鮮炸出來的雞腿放入發泡膠盒之中,盒子就會被壓出一隻雞腿的形狀…你敢不敢吃這隻雞腿?你還敢不敢用發泡膠盒?

(⋯⋯⋯⋯一張圖片)

大約十多年前開始,香港人好像意識到發泡膠盒的問題,有些較好的食肆就提供可重用的透明膠盒,不少朋友都會清淨重用,但當膠盒堆積如山之後,最後還是掉進垃圾筒。香港的垃圾分類做得不好,這些難以分解的塑膠就如此長埋土地了。

最過份的是,大約90年代末開始,賣魚蛋的路邊攤突然提供膠盒,以免沙嗲汁辣汁弄髒衣服…天啊,就為了自己的一時方便,而不斷破壞環境…但普羅大眾樂於如此,未有反省此舉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一張圖片)

說了一輪香港不環保的餐盒,大家知道嗎,台灣的紙餐盒其實有塑膠物料混在其中,但幸好時代進步,可以透過分離技術分開處理,成為另一種環保產業。但如果我們能減少外帶,即使外食也盡量在餐廳內用餐,自備餐具、自備餐盒…的確可以為地球減輕負擔。每人每星期都有一餐飯是零塑料的,一年就減少52份塑料,台灣加香港人口大約3000萬人,一年就能省下15億6千萬份塑料了。我們的一小步,是永續未來的一大步,希望大家能身體力行,盡量減塑。謝謝!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

註4:因為付費文章比例增加,所以不會每一篇都貼到《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粉絲專頁,如果你想更直接與天爸天媽交流,或者知道每一篇的題目,歡迎按讚及追蹤《台灣港人速寫日記》粉專,謝謝!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三個仔女 了解最新動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個仔女
237會員
271內容數
一位普通不過的爸爸,分享生活日常。
三個仔女的其他內容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9
「說了再見,約定再見,就會再見。」在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跟大家說再見,在蛇年的第一篇文章,就好好兌現再見的承諾。 先從農曆年前大掃除開始說起,在最後一班垃圾車來到前,天爸忙著把一件又一件隨處亂放的舊物收好。如果有些東西已經失去保留價值的,就試著丟掉。我們一家五口,再加上兩位不時來短住的長輩,人口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5/01/20
2025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好好說「再見」。 為什麼天爸要寫部落格?先從我們家移民來台灣說起,移民的念頭從2012年開始冒起,直至2014年的年初,因為教育的原因,我們決定移民台灣,追尋我們的華德福教育夢。2012-2014年,香港繁華無比,比較多的是移民海外的港人回流香港,而準備移離香港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2024/12/23
台灣的民主是充滿生命力的! 首先是國民黨封鎖議會,不讓有異議的議員步入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暢通無阻地通過。再來是民進黨半夜闖入立法院佔領議事臺,這次換國民黨攻門進入,再將所有有異議的議員趕出議事廳,好讓自己想過的法令又一次暢通無阻地通過。 天下之間沒多少議會,可以像台灣的如此放肆,如此亂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台灣新聞最厲害之處,是可以把一件茶餘飯後的閒聊小事,變成全城熱話。前陣子有台灣熱炒店老闆向媒體投訴某大學學生27人,把兩桶約六七十人份的免費白飯吃光,學生有意澄清,但已引起網民責罵,此一稱為「白飯之亂」事件。沒想到小小一則無聊新聞會有媒體報道,更造成全城討論,真正重要的事倒是莫不關心。
Thumbnail
台灣新聞最厲害之處,是可以把一件茶餘飯後的閒聊小事,變成全城熱話。前陣子有台灣熱炒店老闆向媒體投訴某大學學生27人,把兩桶約六七十人份的免費白飯吃光,學生有意澄清,但已引起網民責罵,此一稱為「白飯之亂」事件。沒想到小小一則無聊新聞會有媒體報道,更造成全城討論,真正重要的事倒是莫不關心。
Thumbnail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Thumbnail
會被推廣菜尾湯宣傳詞打動的人,大抵是忘不了厝邊巷尾情和童年記憶,而這些人大概都五十歲以上了,另一群以下的年輕人,大概都是被這道菜的傳說獵奇震撼到,什麼樣的時代會拿桶子蒐集吃剩的菜,甚至以為那是《剩食》(陳曉蕾 著)運動的一環。
Thumbnail
今年原物料漲得哀鴻遍野,所以餐飲紛紛漲價;消費者應很有感,但這些提高的價錢也反映了時代的波動。 年尾台南小吃的售價讓大家在網路上議論紛紛,關於該不該漲也許荷包會給出答案,但今天要介紹的兩本書,也許能讓答案擁有更多可能性。 所以一看到《小吃碗上外太空》這麼有趣的書名,怎麼可能忍得住?
Thumbnail
今年原物料漲得哀鴻遍野,所以餐飲紛紛漲價;消費者應很有感,但這些提高的價錢也反映了時代的波動。 年尾台南小吃的售價讓大家在網路上議論紛紛,關於該不該漲也許荷包會給出答案,但今天要介紹的兩本書,也許能讓答案擁有更多可能性。 所以一看到《小吃碗上外太空》這麼有趣的書名,怎麼可能忍得住?
Thumbnail
​ 便當你帶過嗎???相信是許多當今中年與老年人共同回憶。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前舉凡上學午餐、校外教學、甚工作都造帶便當當成午餐。便當都跟大家密不可分,伴隨人生成長。那個沒有外送與外賣平台年代,除非你去外面買來吃,否則帶便當是全民運動。特過迪化二零七博物館便當特展,帶你回憶起那個便當歲月年代。 迪化二零
Thumbnail
​ 便當你帶過嗎???相信是許多當今中年與老年人共同回憶。在民國六十年代以前舉凡上學午餐、校外教學、甚工作都造帶便當當成午餐。便當都跟大家密不可分,伴隨人生成長。那個沒有外送與外賣平台年代,除非你去外面買來吃,否則帶便當是全民運動。特過迪化二零七博物館便當特展,帶你回憶起那個便當歲月年代。 迪化二零
Thumbnail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Thumbnail
如果你跟天爸年紀相若,應該有聽過許冠傑的《制水歌》,或者應該會有印象以往香港電視劇或電影,總有「樓下閂水喉」(請樓下的住戶關水)的呼喊聲,讓水壓較不足的樓上住戶有水可用。香港缺乏水資源,自英國統治後移入大量難民,淡水供不應求,經常發生水荒,制水成為當年香港日常。台灣以往有試過制水嗎?
Thumbnail
雖然已經過了中秋,但是台南早晨仍然炎熱,太陽把路面曬出蒸氣。在到處都是老街的中西區,友愛街有一處菜市場,攤販不多,魚檔、肉檔也是近乎沒有。在靠近行人路的一側,不少攤販都在販售熟食,肉粽、湯焿、牛肉湯、意麵…老攤販各自守在自己的王國,等待顧客光臨。
Thumbnail
雖然已經過了中秋,但是台南早晨仍然炎熱,太陽把路面曬出蒸氣。在到處都是老街的中西區,友愛街有一處菜市場,攤販不多,魚檔、肉檔也是近乎沒有。在靠近行人路的一側,不少攤販都在販售熟食,肉粽、湯焿、牛肉湯、意麵…老攤販各自守在自己的王國,等待顧客光臨。
Thumbnail
台灣稱便當,香港叫飯盒,就是利用一個盒子盛裝飯菜,讓你能在外邊吃飯。台灣外食文化普及,很多台灣人買一個便當便是一頓飯,或是到廉價的自助餐店買幾個小菜,用便當盒帶回家中享用。台灣人的生活離不開便當,但大家知道台灣的便當文化,跟香港的飯盒文化有多大的差異嗎?
Thumbnail
台灣稱便當,香港叫飯盒,就是利用一個盒子盛裝飯菜,讓你能在外邊吃飯。台灣外食文化普及,很多台灣人買一個便當便是一頓飯,或是到廉價的自助餐店買幾個小菜,用便當盒帶回家中享用。台灣人的生活離不開便當,但大家知道台灣的便當文化,跟香港的飯盒文化有多大的差異嗎?
Thumbnail
一次性餐具對世界造成的污染早已無法忽視,在臺灣,政府也開始著手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從政府機關到校園乃至於商家,都紛紛在法令與政策下禁用了一次性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已成了世界的共識,「葉食臺灣」也在一次領悟中,躍身潛入了這股浪潮...
Thumbnail
一次性餐具對世界造成的污染早已無法忽視,在臺灣,政府也開始著手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從政府機關到校園乃至於商家,都紛紛在法令與政策下禁用了一次性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已成了世界的共識,「葉食臺灣」也在一次領悟中,躍身潛入了這股浪潮...
Thumbnail
之前兩篇跟大家分享過台灣與香港的團年菜單,今次繼續說兩地的團年菜。團年的時候,台灣及香港人會分別享用盆菜與佛跳牆過節。但台灣人很少會嚐過盆菜,而香港人也不會在佳節之時想到佛跳牆。你知道嗎,佛跳牆與盆菜差別不大,都以最珍貴的食材以最融滙的方式盛放,但盆菜與佛跳牆卻從未相遇。
Thumbnail
之前兩篇跟大家分享過台灣與香港的團年菜單,今次繼續說兩地的團年菜。團年的時候,台灣及香港人會分別享用盆菜與佛跳牆過節。但台灣人很少會嚐過盆菜,而香港人也不會在佳節之時想到佛跳牆。你知道嗎,佛跳牆與盆菜差別不大,都以最珍貴的食材以最融滙的方式盛放,但盆菜與佛跳牆卻從未相遇。
Thumbnail
所謂多士即是Toast,在台灣翻譯成吐司/土司,而香港即稱作多士。雖然大家都是Toast,但一方水土一方情,即使烤過烘過後塗上去的都同樣是花生醬、果醬、煉奶…但偏偏台灣與香港的Toast就是不一樣。有時候下午茶時間,天爸還是想吃一口奶醬多,回甘香港的多士滋味。
Thumbnail
所謂多士即是Toast,在台灣翻譯成吐司/土司,而香港即稱作多士。雖然大家都是Toast,但一方水土一方情,即使烤過烘過後塗上去的都同樣是花生醬、果醬、煉奶…但偏偏台灣與香港的Toast就是不一樣。有時候下午茶時間,天爸還是想吃一口奶醬多,回甘香港的多士滋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