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筆者現在屬於無業遊民,三不五時會收到父母的命令出外採買。昔日待在辦公室看見外頭風光明媚,都會想說怎麼這麼好的日子,我卻在辦公室裡打報告,豈不可惜?現在有機會能在早上時到外面閒晃,也是不錯的機會。我發現外頭兒除了看起來正在工作的人以外,大部分都是老人。仔細想想,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小朋友與少年少女們都在學校;大部分的青壯年人士都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當然有些非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但我想絕大多數仍屬於白日上工的。凡人皆會生老病死,或許你身體保持得不錯,不太會生病,但終究不能逃脫老化的命運,我對老年化產生了好奇。

   現在通用對老年人的定義,是指65歲以上的人口(一說60以上)。台灣於2011年時老年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10%,預估2033年將達20%,換句話說,你在路上遇到每十個人當中幾乎就會有兩個是老人。老年化是人類社會進程的必然結果,因為醫療的進步使死亡率下降加上貧富差距拉大讓出生率變低,幾乎全世界都是如此。為何台灣的老年化速度如此快速?這可以追溯到1945年到1964年後的戰後嬰兒潮,過了60年後,正好是2005年到2024年,進入所謂的大退休潮,從近年的國營事業頻頻大量招考的新聞中可窺見端倪。

  由於人老了,無法進行工作,且身體較年輕人容易出毛病。老年化將使國家的年金制度及安養照護受到嚴峻的考驗。近幾年,台灣政府進行大量的年金與健保改革正是受此影響,而這些財源部分來自稅收,部分來自保費,不管是哪個管道,都是來自正在工作的青壯年。現在的青壯年正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經濟窘況之中,加上少子化,這問題會愈加嚴重,關於少子化,改日筆者再撰文分享。這只是隨品小文,我們可以來些極端的想法,試想政府的安養政策失敗,甚至退休基金破產失去永續性。依照生物本性,會追求未來,此時,大家會將資源投入下一代,老人就讓他自生自滅,古代的「棄老」風俗就會再次上演。

  這樣聽起來老年化似乎帶來都是痛苦,越晚出生的人越慘,不然就會背負上不孝的罪名。其實不用如此悲觀,以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分享。我以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尊嚴,台灣嬰兒潮世代正逢台灣經濟瘋狂起飛的世代,建設國家的同時,也聚積了一筆財富-他們並不缺錢。政府將退休年限延後,本意是防止退休金永續性受到威脅。筆者曾經任職銀行,一日碰見某位退休數年的行員來銀行借貸,正巧遇見本行經理,他們二人一見如故,原來兩位曾經在總行外匯部門共事過。他們聊到退休的同事,不退休還好,一退休就不知所措,最後鬱鬱寡歡而死,當然過上舒適愜意的退休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這個例子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很多人之所以還不退休,並不是因為那優渥的薪水,而是退休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人生度頓時失去成就感,子女又正在為事業奮鬥,若是沒有工作以外的興趣或是幾位知心好友能不時出來聊聊,他們感受不到尊嚴,這種空虛感是難以言喻的。

  筆者在高中時是搭公車上課,每日搭車大多時候都只能乖乖站著,即時筆者自發車站搭車也是如此。你總是要乖乖讓座給早起的老人,他們要去哪兒呢?美其名是去醫院拿藥,但事實上是去社交。對,你沒聽錯,對這些人來說醫院是社交的地方。根據研究藥費一年平均花費健保1,600億元,但每年卻丟掉約193公噸的藥物,等於超過5億顆藥進了垃圾桶。他們去找醫護人員聊天,去病友們聊天,對了,渴了還有免費的飲水機,熱了還有冷氣吹。我並不是敵視這些老人,更覺得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只是在尋求認同感,也就是尊嚴。

  筆者很是贊同台北市政府的老人福利政策,各位可至Youtube點閱「臺北市老人福利政策宣導影片-3分鐘」。提供完善照護服務當然很棒,但是那只是身體上的健康,容易掌握,重點是關懷,這樣才要尊嚴。沒有尊嚴地活著,跟死了無異。

  之前筆者的同事與我分享他的夢想,他說他老家有一塊地,正好他女朋友又是醫護人員出身,想說如果銀行幹不下去的話,就去開個養老院。沒錯,現在銀髮商機湧現,長期照護服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雖然市面上還未出現合理的長照險(對市井小民而言)以及對照服員的歧視,但不諱言老年化,既是危機,但也是個商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風擎子的沙龍
9會員
28內容數
風擎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全球化真的讓我們更幸福嗎?還是它正在吞噬我們的世界? 過去,考試總說全球化帶來便利、經濟繁榮,讓世界變得更好。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當標準被統一,幸福是否反而成了少數人的特權? 當幸福有了統一的標準,是否註定了大多數人會不幸福? 本文同步錄製 Podcast《沒事聽我說》,歡迎收聽!
Thumbnail
2025/03/19
全球化真的讓我們更幸福嗎?還是它正在吞噬我們的世界? 過去,考試總說全球化帶來便利、經濟繁榮,讓世界變得更好。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當標準被統一,幸福是否反而成了少數人的特權? 當幸福有了統一的標準,是否註定了大多數人會不幸福? 本文同步錄製 Podcast《沒事聽我說》,歡迎收聽!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歷史淵源到當今的政治局勢,並分析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文章提及不同政治派別(國民黨、民進黨)的立場,以及紅統、華統、華獨、綠獨等四種主要國家認同思維。作者呼籲臺灣人民理性看待統獨議題,以選賢與能為首要考量。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歷史淵源到當今的政治局勢,並分析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文章提及不同政治派別(國民黨、民進黨)的立場,以及紅統、華統、華獨、綠獨等四種主要國家認同思維。作者呼籲臺灣人民理性看待統獨議題,以選賢與能為首要考量。
Thumbnail
2023/10/08
今天一如往常地下班,在每日熟悉的中山路上騎著機車。基本上紅綠燈幾秒切換都嫻熟於心,風景依舊,行道樹一棵棵地過去,對了,如果晚一點還會有成群的鳥叫著。總之,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身心都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一樣的景色,相同的鳥叫聲,不對,這並非平日所聽見的鳥叫聲,而是一陣低沉的悲鳴聲
2023/10/08
今天一如往常地下班,在每日熟悉的中山路上騎著機車。基本上紅綠燈幾秒切換都嫻熟於心,風景依舊,行道樹一棵棵地過去,對了,如果晚一點還會有成群的鳥叫著。總之,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身心都處於自動駕駛模式。一樣的景色,相同的鳥叫聲,不對,這並非平日所聽見的鳥叫聲,而是一陣低沉的悲鳴聲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WHO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例14%,接著在2026年老年人口將占20%,稱為超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開始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從長照1.0到長照2.0的進展推動,就是為了避免許多失能家庭家庭照顧壓力過大的社會悲歌。 如果您家中有老人,您一定會發現老人族
Thumbnail
台灣兩年後即將邁進超高齡化社會, 老化人口將達468萬人. 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老化海嘯來勢洶洶。 目前台灣失能者約85萬人, 一項數據顯示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要臥床八年, 好消息是, 如果我們及早鍛鍊身體, 是有機會迎接一個優雅老後的生活。 我身邊很多長輩開始去健身房, 他們表
Thumbnail
台灣兩年後即將邁進超高齡化社會, 老化人口將達468萬人. 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老化海嘯來勢洶洶。 目前台灣失能者約85萬人, 一項數據顯示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要臥床八年, 好消息是, 如果我們及早鍛鍊身體, 是有機會迎接一個優雅老後的生活。 我身邊很多長輩開始去健身房, 他們表
Thumbnail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Thumbnail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Thumbnail
前言 2022-12-06的聯合報,有篇薛承泰寫的<「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意思是台灣有"獨老"的危機,而且,以往社會有「養兒防老」:老後存款不多,年金又少,無法應付生活開銷,但因子女較多,每人拿一點孝親費,就能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有點餘款;然而,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要注意的是「養兒妨老」或
Thumbnail
前言 2022-12-06的聯合報,有篇薛承泰寫的<「養兒妨老」的獨老危機>。意思是台灣有"獨老"的危機,而且,以往社會有「養兒防老」:老後存款不多,年金又少,無法應付生活開銷,但因子女較多,每人拿一點孝親費,就能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有點餘款;然而,那種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要注意的是「養兒妨老」或
Thumbnail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Thumbnail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Thumbnail
Q: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 Q:為什麼強調「退休進行式」? A:很簡單,時代在改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能像上一代一樣,退休之後什麼事都不管,只要享福。以前退休到死亡很短,累積的資源可以用三、五年沒問題,可是現在退休到過世還有二十幾年,工作存下的錢可以再用二十幾年嗎?很難吧!
Thumbnail
Q: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 Q:為什麼強調「退休進行式」? A:很簡單,時代在改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能像上一代一樣,退休之後什麼事都不管,只要享福。以前退休到死亡很短,累積的資源可以用三、五年沒問題,可是現在退休到過世還有二十幾年,工作存下的錢可以再用二十幾年嗎?很難吧!
Thumbnail
讀書﹑工作﹑退休,這個經歷世紀不變的三步曲在今天高齡化﹑生活壓力具大和孤獨感沉重的社會正式完結了。我們正式進入長壽人生,退休不再是悠長假期。
Thumbnail
讀書﹑工作﹑退休,這個經歷世紀不變的三步曲在今天高齡化﹑生活壓力具大和孤獨感沉重的社會正式完結了。我們正式進入長壽人生,退休不再是悠長假期。
Thumbnail
台灣是少子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低生育率與晚婚讓我們的社會結構漸漸地改變,生活在2020年的我們平均壽命是80歲,假如於法定退休年齡65歲退休,那麼退休生活和退休金要持續20年以上,像這樣的生活規劃別說是學校沒有教的,許多人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來觀察學習,也摸不著頭緒、不知從何下手...
Thumbnail
台灣是少子高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低生育率與晚婚讓我們的社會結構漸漸地改變,生活在2020年的我們平均壽命是80歲,假如於法定退休年齡65歲退休,那麼退休生活和退休金要持續20年以上,像這樣的生活規劃別說是學校沒有教的,許多人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來觀察學習,也摸不著頭緒、不知從何下手...
Thumbnail
生命是一場認真的遊戲,我們有緣,繼續玩耍到地老天荒」  時代正在迅速改變,我們這一代人過的生活,跟三、五十年前我們的父執輩完全不一樣,面對的挑戰也跟過往的人類社會完全不一樣,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來面對這嶄新的世界,安排自己的人生。  現在台灣平均壽命是八十多歲,平均的意思是同一年出生的所有人口預期壽
Thumbnail
生命是一場認真的遊戲,我們有緣,繼續玩耍到地老天荒」  時代正在迅速改變,我們這一代人過的生活,跟三、五十年前我們的父執輩完全不一樣,面對的挑戰也跟過往的人類社會完全不一樣,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思維來面對這嶄新的世界,安排自己的人生。  現在台灣平均壽命是八十多歲,平均的意思是同一年出生的所有人口預期壽
Thumbnail
日本有相當龐大的數量是從年輕就繭居不願找工作的年輕人,也有不少中壯年失業後找不到工作而繭居起來的,家人不願家醜外揚,也拒絕尋求社會的援助;一年又一年,就拖跨了整個家庭經濟,二代同垮。
Thumbnail
日本有相當龐大的數量是從年輕就繭居不願找工作的年輕人,也有不少中壯年失業後找不到工作而繭居起來的,家人不願家醜外揚,也拒絕尋求社會的援助;一年又一年,就拖跨了整個家庭經濟,二代同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