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好勝於活得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準備好活到100歲了嗎?

很多人或許根本不想活那麼老;處在人生上半場的少壯族覺得遙遙無期,沒有要活多久的想法;人生下半場的熟齡者可能有所感慨,卻不知該如何自處;但高齡者族群中也許有人想要有延長賽。


raw-image

聽到《當你老了》這首歌感受特別深,通常是有了年紀,開始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歌詞當中寫著:「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我們曾經也那麼年輕,怎麼過著過著已走進 #後青春期,到了 #第三人生 了?

即便只到中年還不能被稱為老,台灣目前平均餘命是81歲,如果現在是40歲以下的中生代,推算之後平均餘命男性已是90歲、女性甚至是95歲,E世代據說大多數能活到100歲,醫療讓人不容易死,閱讀《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思考平均壽命延長到底是不是件好事呢?

3個閱讀提問

❓ 不要被嫌「老扣扣」該有的準備

❓ 活到100歲的價值

❓ 要如何活得好、活得有尊嚴

raw-image

書中精華3點不漏

■觀點1

做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長壽國家」,日本卻早已深陷 高齡化 的危機,老年貧困、老人詐騙、繭居族、 啃老族、熟年離婚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年金制度瀕臨破產、醫療照護資源不足,更催生出一起又一起的悲劇。

但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日本也發展出獨特的因應之道,從 #青銀共居、合租公寓,到提倡終身學習,設立 #熟齡大學,乃至鼓勵退休族 #再就業、中高年創業,越來越多的銀髮族開始積極地經營「老活」,他們意識到,限制老後人生的不是「年齡」,而是自己,只要有心,任何年齡都可以是實現夢想的起點。

■觀點2

過去,日本人普遍抱持著必須對企業忠誠的觀念不願意轉換工作之外,加上轉職之後,薪資條件以及福利制度往往比不上原有的公司,使得一些資深員工更不願意輕易轉換跑道。但是隨著「黑字裁員潮」帶來的衝擊,這群中高齡上班族已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安安穩穩地待在同一家公司,直到退休。

那些從大企業退下來的中高齡上班族,雖然到了屆齡退休的年紀,但是他們長年從事業務、財務或是人資的工作,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身體狀況還相當硬朗,如果只為了遵循勞動制度而退休,無論對於企業或是個人來說,其實都是一種損失。

由於他們具備了中小企業最缺乏的「即戰力」,因此許多中小企業紛紛開出派遣職缺,希望能夠招募到這群專業人士回流。這些人才大部分都流進了新創企業、專門技術工廠或是地方創生產業,這些產業對於即戰力的需求遠高過其他企業,但是又不像其他企業有能力高薪挖角專業經理人或是職人。

■觀點3

重新回到就業市場的勞動力,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熟年力」。擁有熟年力的上班族往往有幾個共同特點:過去在某個工作領域至少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對於網路世界充滿好奇心且願意嘗試新事物,喜歡閱讀進修,以及與人來往。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只是為了生活,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在為人生下半場做一個美好的收尾。由於他們已經過了為爭取權力你爭我奪的人生階段,可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工作,並且貢獻自己過去在漫長工作歲月中所累積的經驗。

熟年力也幫日本社會解決了另外一個難題,那就是老人安養和長照問題。許多退休一族投入老人安養互助系統,由於年紀相近,在溝通上比較沒有障礙。此外,機器人技術的發達,解決了年長者體力勞動限制的難題,讓這股力量能夠發揮到最大。


3個閱讀反思

●老化真的是從社會棟樑變社會渣滓?

百歲人生,是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變化,但我們有意識到嗎?#暴走族、#孤獨死、#老害……,這樣的負面標籤讓人極不舒服,當「長壽」不再是一種祝福,「日本經驗」無疑提供了省思與借鏡,下半場的熟齡新生活開展,要從價值觀、需求面,重新看待人生。

社會資深人的職場歷練往正向看待,是洞悉世情、進退有據,睿智與經驗讓人尊敬,但也有暗黑之處,「一起活到100歲」可能是長輩活到100歲的「照顧重擔」;可能是跟家人、伴侶的「相礙相絆」;也可能是與這個社會共存到100歲卻「邊緣化」,#體能失速列車 疾駛前往終點中,所衍生的照護、經濟、健康問題,彼此糾纏著,「賢老」/「嫌老」或許只是一念之間。

●老人如何不下流又入流?

邁入「人生百年時代」,別人的腳步,我們可以跟隨;別人的樣子,是我們的鏡子,角色承先啟後,心境已經不同,可以做的事、想做的事、被迫要做的事,都要更有現實感。

無論日本經驗或《#高年級實習生》的勵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的可能性,但必須熟齡工作者真心願意,審視自己的特質與專長,不被過往的職場身分侷限;重燃好奇心,探索不熟悉的機會;與年輕的工作者互相學習,「交換」彼此既有的能力,青銀才能共創價值;在溝通、判斷、決策、架構性思考、解決問體、協作等軟實力領域指導年輕人。

●用「第二次機會」來看待人生下半場

無論是人生上半場、或是下半場,還是延長賽,#不容易死就好好的活著,每天過得好,每天過著完整。發揮「熟年力」,開啟「老有所用」的第二人生,大器可以晚成,人生的第二曲線會有另一段高峰。

退休新鮮人最大挑戰是數位力,主動學習運用數位媒體,跟上科技零時差,心態歸零不只是念頭,更要有「儀式」和願意彎腰的態度,才能使百歲高齡仍能夢想成真。


raw-image


閱讀後立刻做的3個行動

☑️不只要健康樂活,還要經濟獨立

有句話說「工作三十年賺的,不夠退休後二十年花的」,「青貧世代」被家計負擔困住的身心靈,在中年經濟困境微解封後,可能又因消費過度而讓金錢流失,若年過半百才正視理財重要性,除了練習 #斷捨離,竭力增長 #財務智商,也學習讓投資取代消費。

☑️提早準備開啟第二人生

通常第一份正職工作是20多歲開始後,因為要付房貸、車貸和負擔家計,無法在眾多不同的選擇裡摸索與嘗試,中年工作穩定之後,還有幾十年的突破期,可以斜槓工作或學習,幫自己創造更多可以選擇的機會,65歲就能畫出與前半段職涯截然不同的第二曲線。#自己的老後自己救,#重新再出發,從職場跨到人生工作場。

☑️人生資本再擴充

老後追求健康的方向,並不是完全沒有疾病,這是不切實際的目標。活躍、成功的老年生活應追求在身體、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健康,讓老年時仍能維持自主與獨立。

擔心從來都是沒用的,只有改變才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保有好奇心和開放心態,參與社會多元事務,提高生活品質,心態歸零,才能活躍老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自己的沙龍
50會員
119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愛自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3
《正念解憂的佛貓》是一本以貓咪瑪雅的旅程為引導,探討正念、覺察與內在平靜的書籍。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此書的心得,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心理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正念練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喜悅。書中提供了九個通往幸福的祕密,並輔以冥想練習,引導讀者學習與生活起伏共舞,發現生命中的美好價值。
Thumbnail
2025/01/23
《正念解憂的佛貓》是一本以貓咪瑪雅的旅程為引導,探討正念、覺察與內在平靜的書籍。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此書的心得,並結合自身經驗,探討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心理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正念練習,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喜悅。書中提供了九個通往幸福的祕密,並輔以冥想練習,引導讀者學習與生活起伏共舞,發現生命中的美好價值。
Thumbnail
2024/12/20
不夠、不夠、不夠……,不管我們賺了多少、做了多少、得到了多少,為什麼都感覺不夠?「永遠不夠」會讓人筋疲力盡,也是一個陷阱,像倉鼠一般進入無法停止又耗損精力的迴圈。 換個通俗有力的問法:如何過有錢又有閒的生活?這個非常艱難的問題,在《心富》書中,或許可以發現一些答案,找到富足生活新密碼的關鍵。
Thumbnail
2024/12/20
不夠、不夠、不夠……,不管我們賺了多少、做了多少、得到了多少,為什麼都感覺不夠?「永遠不夠」會讓人筋疲力盡,也是一個陷阱,像倉鼠一般進入無法停止又耗損精力的迴圈。 換個通俗有力的問法:如何過有錢又有閒的生活?這個非常艱難的問題,在《心富》書中,或許可以發現一些答案,找到富足生活新密碼的關鍵。
Thumbnail
2024/11/01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小時候對《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的熱愛,並描述瞭如何影響其對歷史的好奇心與熱情。隨著年齡增長,作者在學習歷史上遭遇挑戰,卻因一本新書《世界是怎麼長成現在的樣子?》重新燃起了對歷史的興趣,特別是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深刻反思,並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影響,提升人文思辨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1/01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小時候對《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的熱愛,並描述瞭如何影響其對歷史的好奇心與熱情。隨著年齡增長,作者在學習歷史上遭遇挑戰,卻因一本新書《世界是怎麼長成現在的樣子?》重新燃起了對歷史的興趣,特別是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深刻反思,並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影響,提升人文思辨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害怕老嗎?」 進入「人生後半場」,面對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 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Thumbnail
「你害怕老嗎?」 進入「人生後半場」,面對種種不安與憂鬱,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和智慧去看開釋懷? 熟齡族以上最擔心的事,在本書都可以得到溫柔指引。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越活越長,世界卻越來越不確定,當上一個世代的人生經驗無法套用在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規劃我們的人生? 【不再適用的三階段人生】 三階段人生的分界很清楚:在6歲到大約22歲學習,在22歲踏入職場,在65歲退休,平均活到70多歲,過完一個還不錯的人生。 【多重階段生涯轉換】
Thumbnail
我們的生命越活越長,世界卻越來越不確定,當上一個世代的人生經驗無法套用在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規劃我們的人生? 【不再適用的三階段人生】 三階段人生的分界很清楚:在6歲到大約22歲學習,在22歲踏入職場,在65歲退休,平均活到70多歲,過完一個還不錯的人生。 【多重階段生涯轉換】
Thumbnail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Thumbnail
台灣走向高齡化已是事實,前幾天看到個統計數據,國發會推估,到了2034年,台灣50歲以上的人數將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是統計數據之一,不想被年紀及社會刻板印象所制約,也不想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是要體現許多可能性,所以我要當一個「創齡實習生」。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健康餘命這個詞,好像是在跟成大還是新加坡哪個大學的老師在聊他們專案時,高齡議題在我工作領域上一直會遇到,但是目前還沒機會直接經手相關專案,不過這個話題大部分人只要活著至少會遇到兩次,一次是長輩年老要面臨照護時,一次是自己年老時要怎麼自理,所以我認為大家都該關心一下。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健康餘命這個詞,好像是在跟成大還是新加坡哪個大學的老師在聊他們專案時,高齡議題在我工作領域上一直會遇到,但是目前還沒機會直接經手相關專案,不過這個話題大部分人只要活著至少會遇到兩次,一次是長輩年老要面臨照護時,一次是自己年老時要怎麼自理,所以我認為大家都該關心一下。
Thumbnail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Thumbnail
就算你還年輕,或許也可以好好的趁年假,思考這事:#當你老了。 為了好好的活著,從健康、興趣、家庭、關係、專業,到身心富足,都要認真學習、好好地照顧自己。 不將期待寄託在別人身上,不依賴藥物延長壽命,不自我設限為難自己,以後才能跟年齡 #相伴不相絆。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2021年8月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1.3 歲,其中男性78.1 歲、女性84.7 歲,都達到歷年新高。百歲人生,已經是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變化,但我們有意識到嗎? 對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來臨,熟齡人士可以用「第二次機會」來看待,人生的第二曲線會有另一段高峰,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2021年8月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1.3 歲,其中男性78.1 歲、女性84.7 歲,都達到歷年新高。百歲人生,已經是必然發生在你我身上的變化,但我們有意識到嗎? 對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來臨,熟齡人士可以用「第二次機會」來看待,人生的第二曲線會有另一段高峰,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Thumbnail
讀書﹑工作﹑退休,這個經歷世紀不變的三步曲在今天高齡化﹑生活壓力具大和孤獨感沉重的社會正式完結了。我們正式進入長壽人生,退休不再是悠長假期。
Thumbnail
讀書﹑工作﹑退休,這個經歷世紀不變的三步曲在今天高齡化﹑生活壓力具大和孤獨感沉重的社會正式完結了。我們正式進入長壽人生,退休不再是悠長假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