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醫病關係最具療效】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小到大,不免都會有感冒的時候,哈啾哈啾、喉嚨痛、頭痛個幾天沒好,就會考慮去看醫生了。
雖然只是看感冒,但我們也會挑選自己信任的醫生掛號。
為什麼在看醫生的時候,找自己熟悉、信任的醫生那麼重要?
如果是看自己不一定信任但很有名的醫生,難道病就不會好嗎?
引用精神科醫生孔繁鐘老師在【醫病關係與安慰劑效應】一文中所述的概念,良好的醫病關係會舒緩病人看診時的焦慮,增進病人對醫療行為的信任,會對症狀帶來安慰劑的效果,常帶給病人最有療效的治療。
延續上述概念,筆者認為從個人、親友與坊間流傳等接受治療的經驗可得知,良好的醫病關係最主要的要素就是病人對醫生的「信任」。
有趣的是:第一,信任這件事是「程度」而非「向度」,換言之,信任不會只是二分為「信任」與「不信任」,往往是我們對這個人或這段關係有多信任。要看對醫生有多信任,就要看雙向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對整個治療過程建立了多少「信任分數」。
第二,信任不是單向性的,而是雙向的。病人可能會因為醫生很有專業權威形象而信任他,也同時可能因為自己很投入治療歷程,更加信任醫生,更遵從醫囑(備註:「遵從醫囑」就是聽從醫生指示去服藥或從事其他醫療行為),疾病更快好。
既然我們看病是希望病快點好,從我們身為病人的角度出發,「要如何與醫生建立信任關係」就相當重要了。
信任關係的建立並非病人見到醫生之後才開始,包括病人在看診前,打聽到這個醫生或醫療院所的相關評價,病人就會在心裡開始對醫生打分數。這個分數,不妨就把他當成「信任分數」。建立在這樣的信任分數之上,後來從掛號到醫生問診、病人付費拿藥這些過程中,病人有多相信給這個醫生看自己就會痊癒?病人看診後,覺得自己身體或心理困擾程度減輕了多少?病人本身多投入在治療過程?病人本身有多遵從醫囑?這些都會讓「信任分數」攀升或降低。
探討完以上心理機制,回應當初的問題:
「如果是看自己不一定信任但很有名的醫生,難道病就不會好嗎?」
我想,病還是可能會好,但速度可能就不如看自己信任的醫生那樣快速了!
不論是醫治心理症狀,或是醫治身體病痛,小至感冒、流鼻水、睡不著、心情不好,大至癌症、糖尿病、自傷、傷人等,鼓勵大家可以在就醫前,就先蒐集好醫療資訊,下定決心要給哪個心理師或醫生看診,並積極配合參與就醫的過程,按醫生指示定時服藥、回診,這些行為本身就可以增加各位對醫療人員的信任,當「信任分數」越高,信任關係越緊密,療效就越可能增加,各位越可能更快速地感覺自己「病好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後追蹤時代的行銷關鍵:不只要認識,更要保護你的顧客資料、建立信任關係最近廣告行銷界的熱門話題,就是 Google 終於「再次宣布」,將於 2022 年起於 Chrome 瀏覽器中排除所有的「第三方 cookies...
Thumbnail
avatar
施典志 Tenz
2021-03-16
信任是所有關係的基礎點和國外代理配合才短短三年,但感覺像是十多年的合作默契,在很多事情的溝通上,我們也許有不同的論點,但我們都會如實告訴對方,也了解彼此的思考差異點,就是這樣的信任感,讓我們能夠合作愉快。信任是所有關係的基礎點。
Thumbnail
avatar
Emma
2021-02-25
從〈扼口〉帶學生思索醫病關係中的自己最近準備上黃信恩醫師寫的〈扼口〉,反覆看了幾遍,總覺得找不到一個深刻切入點來跟學生談,如果只談醫生在看診過程所觀察的現象,以及了解病人面對醫療總是「扼口」的心態,似乎難以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昨天晚上跟柔儀討論了很久,想到了SARS、新冠肺炎、愛滋病、精神疾病的相關議題等,也想到了廖梅璇
avatar
JLH
2020-11-25
[書摘] 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 信任的療癒 -- 大衛 里秋 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及情感需求 。若人在成年期,只是停留在生存需求,則他/她還未適合進入一段關係。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想想在這一刻,自己有何需求?如果沒有滿足此項需求,我害怕會發生甚麼事?關於此需求,你對你內心說了甚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從感受需求,跟隨需求的聲音
Thumbnail
avatar
onion
2020-05-25
【那些幫不上忙的心理醫生,以及醫病關係中的不平等】回到以自我療癒為出發點的自由書寫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很少使用健保卡的我一直是模範乖寶寶,很少生病,更別談說是從來沒走進過的心理衛生科。當時用的是健保門診的家醫科心理衛生。 直到2017的一場情傷勾起心中回憶再度爆發,當時又再度陷入憂鬱傾向的我,無奈之下與資訊不齊全,只好再次前往相同地點報到,但是這次的醫
Thumbnail
avatar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05-22
復健路程所尋知的醫病關係-望能助您如何延續良好的復健醫病關係?如何避免治療過程身心疲憊導致病情延續
Thumbnail
avatar
卓哲緯
2018-08-30
醫病關係百百種: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p>我覺得用制度來「強迫」聽不同醫師的診斷,除了可以免除病人的不好意思或個別醫生的「偏見」,至少還有很多的好處——比如能得到更多的資訊,確認主治醫師的判斷和治療方針有沒有問題,同時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與醫師。</p>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