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聊聊我的大一生活

2019/09/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獻給願意認真生活的大學新鮮人們

「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p.c. Yanting Wu
自從系上新生營正式結束,社群軟體上的新生自介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產出,此刻我才驚覺,是時候該說點話了...不對,是說很多話,因為太多東西不能只講結論

越自由,越爆肝

還記得剛升上大一時,總懷抱著最理想卻也最單純的想法:充實自己。儘管已經有五堂早八,還硬是把課表塞成 30 節 (19 學分) 。除此之外,接了個班代、一份家教,跑了友會、系會、社團,還談了場戀愛,這樣的生活就好像玩 RPG 遊戲,除了每日任務加上 NPC 支線任務,在路上動不動還會遇到 Boss ,體力值直接整個歸零,好在是命大貴人多,才成功讓我活下來。
然而,填滿生活就是充實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但其實是為了引導出更重要的三個問題:

為何而跑?
跑活動時我正獲得甚麼?
跑完活動時跟我原本想的一樣嗎?

這三個層面是我自己跑活動會想的,分別在活動前活動中活動結束後的三個階段,但這些卻非一、兩天就能夠完全想好的事。在思考的過程中,遇到越簡單、越基礎的問題時,往往要透過多個實際的案例、跟不同的人交流,來反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有瑕疵,是否夠全面,以及是否能夠說服當下的自己。

而這三個問題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個,也就是這真的是你要的嗎?

前面兩個其實都可以講一些比較淺層的答案來欺騙自己,因為你可能會持續受到同儕、學長姐的意見影響,但最後一個問題是自己親身體驗完後才能回答的問題,也是最真實的反省,或許你依舊可以騙過別人,但絕對騙不過自己。
既然如此,我怎麼確保不會做錯決定?
這就好像在育樂街覓食卻不希望吃到雷的食物,不太可能。
或許你可以問遍所有成大生,但你會發現根本不可能找到跟你一模一樣的人,同樣在選課上、交際上、甚至選擇伴侶時,絕對無法在完全資訊下做出最明智的判斷,不過理性來說有一個量化標準可以讓你參考,也就是37%法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就不贅述了)

一場單程的大學之旅


前面說了這麼多,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加上資訊落差的影響,或許會讓你感到徬徨無措,不知如何下手。

但青春的我們就是擁有犯錯的本錢

來自未知的恐懼,總是侷限住未來的無限可能性,說白點只是被自己的恐懼恐懼了。正因這樣,我們更要不斷去嘗試,甚至是去試錯,畢竟出了社會後,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讓你犯錯 (而且還很痛),相較在大學裡,少了社會的眼光,沒有現實壓力的逼迫,真的是幸福太多。

我們往往會自認為他人會非常關注自己,進而想像出更大的恐懼,讓自己沒勇氣跨出那一步,但這是一種焦點效應,其實沒那麼多人會注意你,除非是你有廣大粉絲(這我們之後聊)。

看到這,我相信你已建立好面對大學生活的基本心態了,但還有更多更多是我沒有細講的,包刮時間分配、人際社交、自律自由、軟硬實力等,其實這些東西已經有許多強者分享在網路的各個平台上,但如果你還是不放心的話,來找我聊天吧!


最後,如果只有五分鐘,我會跟你說一個故事

這是我的大一生活的精簡版,如果你好奇的話可以來驛站找我聊天
身為一位很喜歡聊天的人,我發現當我善用譬喻法、或是生動的口吻描述一件趣事時,遠比我平鋪直敘地講還要動感多了,尤其是在進入深度對談前,我習慣先講個幹話讓朋友笑一笑,再逐漸進入主題,畢竟聊天就是聊開心的嘛。
那為何是講故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其實有太多太多東西可以 Google 到了!正因如此,很多資訊其實人人都能夠掌握,就看你要不要做而已 (切記別當伸手牌,做功課算一種基本尊重)
但是,自己的故事是沒有人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的
在說故事的當下,也已經在自我介紹了,而且是更深入人心,並且不會讓他人有機會快速標籤化,簡言之就是巧妙地將大量資訊銘刻在聽眾的腦海裡
此外,說故事的能力還包含了口語表達以及邏輯脈絡能力,無論是上台報告,抑或是未來應徵面試時,甚至你想要搭訕,全都靠自己的真材實料。這些材料並不是看完別人的文章或是一直看書就能學會的,只有認真生活自己的生活的人,才能講出讓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以上是我最精簡的大一人生,如果喜歡的話就按個愛心吧ʕ•ᴥ•ʔ


關於日常的我

特別感謝陳建宏給了我一個契機思考,因而撰寫這篇文章
12會員
4內容數
在「結構化體制」中的意外碰撞,意識到了自己的「主體性」,就這樣破釜沉舟地從「社會期望之電機系」轉到「生死未卜之不分系」。 游牧在不分系森林,許多的沉澱回憶又再次被拾起。為了喚起剩餘的「隱而未現的意志」,便開啟了這個系列故事。 自我敘說將引發更多的「內心漣漪」與「大學生故事」,而每一個都值得再被敘說與傾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