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這幾年在社福界、精神復健等領域工作,被各式各樣政府的稽查、督考、評鑑、追蹤訪視、不定期查核.....整的七葷八素,但不能不說這還是有它的效果,雖然各種民間團體,不免會用各種手段矇混過關,有時候政府單位為了避免關掉機構的麻煩(光是要如何疏散原機構的住民、個案就非常頭疼),也會對缺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這些政府的監督機制,多少還是能扼止各類機構,為了營利或方便而不顧品質,侵害服務對象權益。
但各類稽查或督導,往往只是看一個特定時空下的狀況,就算是無預期突擊檢查,也只能看到某個特定時間機構的服務狀態,但不管是托育還是長照,都是長時間、一整年運作的,政府不查的其他時間,服務狀況如何呢?沒有人知道。
要找托育或長照機構的時候,不是說評鑑優等就一定不要選,被公告不合格也可以無視,為了讓家人有地方去勉強可以,還是要多多打聽、判斷,多去機構走動,多和那邊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服務對象的家屬討論。市場機制和口碑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機構能夠長久生存,並且或者被服務者的好評,還是有它的道理,雖然也不能盡信。
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自己家人丟在機構裡,就完全不過問了,有時候還是要去探視家人,瞭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不要盡信名氣和規模,小機構也未必一定比大機構差,最重要的是要適合自己或家人的,有的機構也許軟硬體設施都很好,但不符合需要也沒有用。
總之,要挑選機構,政府的評鑑雖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不能盡信,自己多打聽、多注意、多比較,政府官員和學者專家畢竟不是你或你的家人,他們的觀點不能代表你或家人的需要,還是要自己辛苦一點才能找到適合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