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霸凌政策卻成為「霸凌製造機」?

反霸凌政策卻成為「霸凌製造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霸凌的議題壟罩在我們社工社福的領域。昨日媒體報導,南部某醫大學生自製問卷調查:逾8成社工曾經遭遇職場霸凌。前陣子11月中,勞動力發展署分署發生霸凌導致公務員輕生,引爆許多中央到地方政府揭露類似情況,社政單位是重災區,最早引爆的勞動力發展署某分署長,即是台北市社會局基層社工出身。

輿論壓力隨即要求政府單位立法、採取行動,制止政府和民間企業霸凌員工的聲浪。但是以台灣傳統政府和官僚體系的作風,反霸凌立法或規範,很可能反倒助長基層社福人員的壓力,導致霸凌事件不減反增。

我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在勞動部公務員悲劇發生後,立法院隨即要求新任部長報告,由於倉促接任,部長自然只能緊急要求公務人員,假日加班準備資料,引發公務員反彈。這很諷刺,立法院是為了制止霸凌,才要求部長去報告,卻造成公務員加班。

事情沒解決工作壓力先增加,這個事態發展就是很多基層社政、社福工作每日寫照。

很多官方或民間組織,都要應付「交辦案件」,不少就是來自議員或議員,有個案的請託,也有質詢索要資料,總之都會無端增加工作人員的壓力。

我在疫情的親身遭遇,還有之前分析兒盟收養兒凌虐致死事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有組織都會用官僚體系的傳統作法,應對所有政策的變革:更多會議、更多宣導、更多的教育訓練、更多記錄、更多「申訴流程」…..,甚至把這些作為,納入督考、評鑑、稽查或主管機關的各種日常查核。

這些行政作業不會自己完成,也不能依靠AI電腦機器人,要活生生的勞動力去作。有些勞逸不均、管理失當、組織文化本來就差的地方,就會把這些集中到某些「好講話」、「好欺負」的人身上。如果事情沒作完,各組織的主管就會在壓力下,用嚴厲甚至粗暴的態度要求工作成效,結果反霸凌沒有收到成效,反而助長了惡劣的工作氣氛。

之前勞動部霸凌事件,隨後中央到地方社政單位都傳出,發生過類似事件,難道是社工社福背景的公務員,人格特別惡劣或低下?深究原因,社福、社政單位壓力過大,人事流動頻繁,容易發生劣幣逐良幣的事情,個性溫和、軟弱的人容易被「凹」,要不全接下來,做到受不了走人;或者據理力爭,武裝自己,變成惹不起的刺蝟。

久而久之,個性剛硬的人才有辦法做下去,我在民間團體久了,看過很多作到秘書長、執行長、總幹事等級的,多半性格強硬,脾氣跟修養不好的比比皆是。

僅靠法規制度很難改變,要靠社會集體的協助。如果你同情社工,希望職場霸凌消失的話,有幾件事可以做:

1.不要捐款給那些發生過霸凌員工案件的社福、公益團體,另一方面,可以多多支持對社工勞動環境友善的民間團體。

2.抵制惡意指控,動不動就說「冷血社工」、「社福殺人」之類的媒體、網紅、粉專。

3.不要投票給經常關說個案,或以催促索取資料,干擾基層社政或委辦民間團體運動的民代、公職。

4.給民間和政府社工多一點空間,當他們的服務一時間無法達到要求,不要投訴或責罵。

5.網路輿論有人製造風向責罵社工、社福團體或基層社政單位時,不要跟進,並且適時協助澄清、解釋。

至於社工自己,能自保的方法只有─36計走為上策,別相信什麼圈子太小,會被封殺的說法。社工社福領域到處都缺人,搜一下最近的新聞就知道了。而很多爛機構、爛主管、爛老闆,名聲比你還臭,業界人人都知道,誰被封殺還不曉得。

要減少社工或社政人員的負擔、壓力,降低這些組織內的霸凌機會,減輕工作負擔是社會上大家都能作的。首先自己就不要當「加害人」,製造暴力、凌辱、犯罪…等需要介入的事件。如果身邊周遭有人需要協助,先動員鄰里組織社區的力量處理,涉及法律上通報義務的,才讓社政單位介入。

總之,要先減清公、私部門社福組織的壓力,才可能緩解霸凌的不良風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很可能導致問題沒解決,自己先成為問題的一部份。


avatar-img
若無其事的活著的沙龍
112會員
93內容數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收信平安 去年碰到妳本人那次,很欣慰,只是當時日夜作息顛倒,非回家睡覺,所以沒什麼交流,遺憾,希望有機會見面多聊一點。 但初次見面的粗淺印象,我已可以理解,為什麼你在那個社運小團體,尤其是T的底下作事,會那麼痛苦.......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
政府服務不再委託服務,並非民間就沒有活力,剛好相反,民間團體要從招標、委託案的窠臼中解放,活力才能重現。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民間活力能量最強大的時期,推動了許多制度變革。當福利服務大量委外,推動變革的民間組織,瞬間矮化為一般《政府採購法》的「廠商」..........
收信平安 去年碰到妳本人那次,很欣慰,只是當時日夜作息顛倒,非回家睡覺,所以沒什麼交流,遺憾,希望有機會見面多聊一點。 但初次見面的粗淺印象,我已可以理解,為什麼你在那個社運小團體,尤其是T的底下作事,會那麼痛苦.......
這幾年有很多社福團體、NGO會舉辦「貧窮體驗」的活動,一部份是參訪性質,像跟著遊民生活一天;或者類似營隊,設計特定的情境,只給很少的資源,包括金錢、食物,要參與者度過幾天,還會找人扮演貧窮者身邊的各種角色,作出歧視或「見死不救」的行為,總之就是讓大家更認識窮人的生活。 參與者有的是一般人,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