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己:
對於到底要講什麽講多少一直都在狐疑的階段,不斷刪刪減減與恢復原有的資訊,只希望能夠更加具體直接的表達我的想法與議題内容。
最後濃縮的70張,以快節奏的方式,在講案例分析的地方時“噹噹噹”。
板車工人承載鼓浪嶼整個島嶼的空間記憶與節點串流,他們應當成爲鼓浪嶼重要的活文化。因而提出對於鼓浪嶼黃家渡碼頭片區的整改和規劃,增加板車工人福利空間,除了現有的露天停車場,添加洗漱、休憩、維修等使用空間;根據實際60部板車無法全部出動,更多人選擇回家休息,將工人納入島尚文化中心,提供板車工人講古的講古人身份以及旅游導游角色,增加和市民、游客之間的交流與聯係,維繫板車工人的整體與提供退休的職業方向;同時因爲板車串聯整個鼓浪嶼,因而以此發散,建立一系列的展示空間,從新的角度來詮釋鼓浪嶼。
姜老師認爲,實際面的具體操作需要被界定,例如對於空間的計量、用地的所有權、區位的控制以及針對實際文化中心的運營和管理的方式方法。還有就是對於半車工人,是否有組織、有多少人在使用等與板車工人的相關信息。
王老師談到,目前所談到的設計相對感性,沒有明確的“企圖心”來理性的規劃整體空間,更重要的是將現有的議題與問題轉化為空間的使用和需求。
同學們的題:
内容大覽:古跡街區再生、辨證問題提出、文化中心再生、特定工種文化探究、地區住宅議題、老人議題、醫療問題的解決……
老師評價要點:
1. 議題的定義,爲了更加有企圖心的實際操作
2. 簡報的節奏控制,强調重點和實際操作的内容與方向
3. 基地的基礎信息的掌握和設計内容的實際性切入更重要
4. 案例的鑒定,更加廣博的思考實際操作的標準是否唯一,多種可能的操作方法與不同的呈現可能
5. 重要的是厘清使用者的需求以及設計方向,具體要提供什麽樣的功能、是否還有其他需求,落實的設計方向應當成爲付諸可能的選擇
6. 改造是什麽?操作的對象是否現實層面的能夠被操作?(參考首里城火災,引入的電綫引發,脆弱的古建無法負荷現代需求、無障礙和大肆更動情況。
7. 要做什麽?又要如何分析它?(簡報的邏輯)
8. 老人需要什麽?(針對老人住宅需求和醫療設備使用)實際的空間究竟有什麽?要怎麽要才能有效的幫助(服務)到個人?
9. 特殊空間議題,基地or處理方法,去探討價值觀與深層面的關係?
10. 議題的深度與可研究的程度界定?現階段人們對於建築議題思考程度和分析,是否要與其進行連結或產生衝突討論?
11. 理想議題與實際落實
12. 理想條件情形,特殊需求的落實,與限制使用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