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選劇|《鏡子森林》:記者就是旁觀他人的痛苦

2020/01/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查真相,你憑甚麼調查?你是檢察官?還是警察?」
連續劇最難的,就是讓人願意一直持續追下去。在這個各種影視型態百家爭鳴的時代,所有作品都在與全世界競爭觀眾眼球。一部影視作品往往只有三首歌的時間,就被決定是否能帶給觀眾續追動力。也因此,第一集的前半小時極為重要。
《鏡子森林》第一集的開場,是幾名青少年在海邊起了口角爭執,一名少年的姑姑是記者,寫同學爸爸收紅包的新聞。不服氣的同學指責少年:「為什麼你姑姑要亂寫?當記者了不起喔?」盛怒之下騎著腳踏車揚長而去。此時鏡頭拉回同一個海邊,一名成年男子望著大海,後方女子叫了他一聲大記者,原來他就是當年那名不服氣的同學,當年那個喊著「當記者了不起喔」的他,長大後成為了記者。
這位記者叫侯方平,他離我們認定的理想記者可能有些差距,外型蓄著小鬍子,言行舉止似地痞,一副吊兒啷噹模樣。很快地我們知道了他是某報社的社會線記者,正在暗中追查一樁市場能量水喝出人命的新聞。追查過程中被黑道脅迫收取紅包,卻寧願喝下汙水也不願服從。回到報社後他再度切換回輕浮狀態,在會議上滿口盡是小鮮肉情殺之類的腥羶色詞彙──這是《鏡子森林》開場前十分鐘的劇情,很快建立起這位名叫侯方平的記者給人的好奇。他有很多面,每一面也都是他。開場透過一名角色,讓觀眾快速理解到劇名中「鏡子」的含義為何。
以新聞媒體生態為題材的《鏡子森林》,是民視製作的年度旗艦劇,從製作期開始即以三季規劃,採取如美劇的製作規格。第一季由資深導演鄭文堂執導,後兩季則交棒給另兩名導演執行。同個故事與角色交到了不同導演手上,會呈現出怎樣的火花?這是鄭文堂想知道的,也是吸引觀眾的話題。
三季的成敗關鍵自然在第一季,打頭陣的鄭文堂當然得全力以赴。《鏡子森林》的演員陣容堅強,包含了楊謹華、姚淳耀、侯怡君、柯叔元、鄭人碩、林柏宏、游安順、梁正群、李之勤等,就連滅火器樂團主唱楊大正都在劇中擔任吃重角色。這些來自電影、戲劇、音樂圈等不同領域的成員們齊聚這件事,本身就足夠令人期待。而在選角安排上,更是展現鄭文堂的眼光精準之處。
鄭文堂為劇中角色打造的形象都極為鮮明,在口條與說話方式上更作足功課。黑道與地方員警道地的台語口氣本來就是鄭文堂作品的基本配備,已多次與鄭文堂合作的姚淳耀,儼然與鄭文堂有了默契,輕浮得恰到好處;而演出刑事警察的楊大正,與姚淳耀多場對手戲都相當出色。警察與記者間是互相依存、又彼此利用的共生關係,兩人的職場處境上又都周旋於上層壓力與個人堅持之間。在無奈與逐漸對工作失去熱誠的面向上,兩人的演出都能輕易勾起觀眾共鳴。
除了主要演員外,《鏡子森林》各集裡友情客串的角色也令人驚艷,首集中走投無路的銀行經理由電影導演鄭有傑飾演,不滿警察來工地測酒駕的工人,則是紀錄片導演莊益增──當然大家可能更熟悉他是《大佛普拉斯》的菜脯。而在警局喝得醉醺醺斥責警察的老記者,則是以《陽光普照》拿下金馬獎的新科影帝陳以文。鄭文堂的好人緣顯然在《鏡子森林》一覽無遺,而這些友情站台也讓這齣戲每一集都充滿驚喜。
當然,提到新聞相關的影視作品,自然容易聯想到今年上半年大放異彩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鏡子森林》的劇情步調很快會讓觀眾從比較的框架中跳脫。導演鄭文堂長期在台灣獨立電影深耕,擅長題材挖掘的編導風格,都在《鏡子森林》中展現功力。《鏡子森林》以一家名為「火線新聞」的傳統紙媒報社為背景,看似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新聞台為背景的設定相距不遠。不過,《鏡子森林》將更多重心放在還原傳統紙媒的現況上,先讓觀眾理解記者這行的職場環境,再帶觀眾走入這項職業的心境甘苦。《鏡子森林》的前幾集,除了以個別案件帶出不同新聞的跑線差異外,同時也將報社例行的報稿會議、發稿過程、甚至印刷廠的印製程序等等,這些「成為新聞」的過程,盡可能呈現出最接近真實的狀態。
高壓的職場生態,快速的抉擇取捨,分秒都在考驗記者。《鏡子森林》的寫實感,來自劇中描繪的職場環境我們並不陌生,畢竟台灣多數職場皆如此。網路的快速發展,讓各行各業幾乎都在追求點閱數字與聲量,數字點閱壓力來自報社營運考量;然而回到記者本身,記者究竟是一份怎樣的工作?到底該追求什麼?在《鏡子森林》後續集數中,則帶觀眾走入更多的思考與提問。
「什麼是記者?既不是檢察官,也不是警察,究竟能查什麼?」記者是追新聞,還是找真相?一件不起眼的新聞背後會影響多少人?這些影響是必然的,還是可避免的?新聞來源的可靠度又該如何把關?《鏡子森林》透過報社日常,將這些提問暗藏其中,片中出現眾多人物角色,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讓人無法輕易理出絕對的是非黑白。《鏡子森林》令我想起日本正在 ON 檔的日劇《扭曲的波紋》,改編自曾擔任新聞記者的塩田武士同名小說。兩劇不約而同都探討網路及平面的資訊之戰,亦同樣將「新聞對他人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帶到觀眾面前。
網路新聞無法徹底收回,每篇公開在網路上的文章都會成為未來的搜尋歷史。過去平面報紙需要送印,或許還有五小時的時間可以反悔或修正。但此刻我們來到字數無上限、版面無極限的網路時代,身在其中的記者又該如何適應?如何確保每則新聞的能見與需被見?近期多部關於新聞媒體的影視作品共同的目標或許都是為了提醒你我:新聞絕不單單只是一篇看過即扔的文字。
《鏡子森林》在片頭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新聞就是兩面刃,新聞從業人員不該只為追求數字而犧牲公正客觀的報導,同時也提示觀眾應隨時抱持懷疑而非照單全收的態度。處在網路當道的時代,每個人在社群平台上的轉貼分享,都是傳播的一部份。每個人都是媒體,然而我們給自己求證的時間有多少?在質疑記者報導新聞是否有充分查證之前,或許也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也同樣在盲目分享中,成了不實報導的擴散共犯之一?
新聞不是只有字,報紙也不只是紙。所有新聞的背後都是關於人,記者是人,讀者是人,當事人相關者都是。只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在閱聽與擴散中輕忽了這些資訊的影響性。2019 歲末壓軸登場的台劇《鏡子森林》,以報社日常帶出整個社會環環相扣的人際脈絡,以及新聞何以成為牽一髮動全身的風向操作。不單只是一味熱血,在對立與衝突中如何持續保有初衷?相信對在職場上身不由己的人們來說,看《鏡子森林》的同時,或許你也會從那面鏡子中看見自己。
全文劇照:民視提供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