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新創公司規模化必學的課題-外來明星球員的衝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不只一次碰到,要朝向規模化的新創公司,跟我們提到幾乎相同的問題,跟了很久的元老和新找進來的明星,應該要如何對待?
公司要快速的成長為規模更大的公司,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當規模更大之後,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球員而已,可能還要有更強的明星球員,而明星球員在市場上通常會比較貴,當花高薪聘請這些明星球員進來之後,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薪資的差距會讓跟著公司成長的舊員工很不是滋味。
難道不能給這些忠心耿耿的舊員工相同的待遇嗎?通常創辦人會很頭大,就是因為沒辦法給,因為能力和績效,跟明星球員就是有差別,而且,公司在這個時候,更需要明星球員所具備的能力,不然又為何要冒著破壞組織和諧的風險,去找到這個新的明星球員呢?
這一題要解其實有點難,我現在也還沒有完美的答案。我們也許可以先去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看起來「很不公平」的情況?
因為,我們這個時候敘薪有兩個邏輯存在,兩個抵觸的邏輯在衝撞,所以會出現矛盾的情況。一是公司依照產出(或者是公司的需要)來給報酬,另一則是公司依照投入(或只是對公司的忠心)來給報酬,當產出和投入不成正比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痛苦的矛盾。再往下想,為什麼會出現產出和投入不成正比呢?主要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新創公司一開始規模比較小,到後來規模變大了數倍,需要人才的能力絕對不同,當原有的員工不具備所需要新能力的時候,產出的效率及價值,當場就會差上許多,比不上具備新能力的外部和尚。
那麼,有什麼解方,可以解決這種兩難的痛苦局面呢?
1. 統一採取一套標準
這是網飛(Netflix)的邏輯,網飛宣稱歡迎員工去外面看機會,假如外面有更好的機會,能夠提供公司沒辦法提供的環境、待遇,它也沒有理由去擋著不讓員工有更好的未來,不過,網飛也不是坐以待斃,它要保留最好的人才,它會試著去提供最適合員工發展的環境,也包括相應的待遇給員工。
所以,透過鼓勵員工向外去看機會,他也知道自己員工的價值,知道自己所提供的環境福利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如此它可以一直把招募的競爭力保持在夠強的水準,留下來的員工,也能確保享有足夠的環境和福利。
當網飛只用一套邏輯在提供薪資水準的時候,就不會出現矛盾的狀況,不過,要學網飛跟市場最高水準來比拼,實在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是,用一套標準來審視所有的事,比較不會造成不公平的情況,是創辦人可以去思考的一個方向,如何讓失衡的標準統一。
2. 給予舊員工升級的機會
這是某一個客戶的作法,這個客戶的創辦人非常為員工著想,雖然不得不從外招募明星球員,但是還是想照顧一直跟著他員工,所以他會提供這些員工進修的機會,也許是去上MBA的課程,或是去修習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增加舊有員工的競爭力。
這個作法還蠻窩心的,對於舊的員工也很利,畢竟也幫助他們升級,提升他們的競爭力,避免被時代所淘汰掉,也避免掉對「忠誠度」貶抑的感覺。不過,這個作法需要員工有學習向上的企圖心,老闆也要夠瞭解公司的需求以及員工的狀況,才有可能提出適當的解方給這些忠心耿耿的員工,有一定的難度。
3. 設定更遠大的目標和願景
這是我看到另一個客戶的作法,為公司設下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邀請大家進來一起為往目標邁進的策略討論,然後,再設下一些里程碑,讓員工的注意力放在公司遠大的目標,讓多數的人產生很高昂的使命感。
每個人從工作上得到的滿足感,不一定全然是從薪資上而來,一定有其它可以滿足她們的東西,以這個客戶的例子來看,他提供給他們的就是一股神聖的使命感,一種做大事的感覺,會抵消把比較的重點放在薪資上的想法。
這個客戶用這樣的方式跑了一年,組織裡補了不少的新人,但人員的穩定度還不錯,而且績效也有不錯的增長率,似乎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作法。
新作法與舊作法,新人與舊人,總是會不斷的衝突,畢竟新的作法也代表不同的作法,有衝突是難免的,而這也是新創公司要規模化,躲不開的課題,老實說,這一題不是我的專長,提出一些觀察和想法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交流和討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3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臉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0的新年假期回來之後,老闆說他去了山裡靜修三天,山裡沒甚麼物資,只吃早餐和中餐,作息很正常每天很早就睡了,問他為什麼要去,他說為了和自己對話,問他有什麼感覺,他說,那是去練習感受「當下」。 說到靜修,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我讀了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最後也提到了「禪修」...
「你們應該去開個粉絲團,做一下行銷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人會這麼說,「開個粉絲團」也有人替換成下關鍵字、拍廣告、網紅置入、辦活動等等,每次聽到這樣的對話,都覺得對話的人可能是把行銷想簡單了,以為下廣告、經營社群就是行銷的全部了,但實際上根本不只是這樣。因為自己在這個行業超過十年,所以...
我在臉書上的帳號被刪了,好像是說我在臉書上有激進的言論還什麼的,但我不過就是在臉書上記錄生活,捕捉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火花,那一點火光能激起任何的什麼,少到不行的按讚數讓我懷疑。 不論是在手機上,或是打開電腦試著登入,怎麼試都無法登入。不一會兒,信箱裡來了一封無情的信,說檢查過了,我的臉書帳號確實違反
無端被臉書關閉帳號竟然已經2週了,但生活還是照常過,工作還是工作,日常還是日常,只是在各個生活的小空檔,拿起手機卻不知道要滑什麼,無數個極為短暫的空虛,但又不至於那麼空虛。 感覺最深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對外界資訊的斷絕吧,我連還算喜愛的文青女神爆出小三八卦都渾然不知,直到聽到同事討論,才後知後覺的問了
最近接受了某個計劃的委託,我們有機會與許多新創公司的創辦人訪談,希望透過檢視他們的商業模式,來解決他們目前事業營運上所遭遇的問題。每個事業碰到的問題五花八門,遍佈在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上不同的要素,其中的一個案主,從我們的角度看上去,他的商業模式長的有點奇怪...
今年轉換跑道,從行銷的工作轉換到顧問的工作,有人會用簽約的位置來描述這樣的轉換:從甲方換到乙方,以前行銷是甲方,都是發工作給廠商的,現在顧問是乙方,都是客戶有需求來發工作給我們。 差別是什麼? 以前在甲方的時候,乙方為了有好的客戶滿意度,通常會把我們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寵我們...
2020的新年假期回來之後,老闆說他去了山裡靜修三天,山裡沒甚麼物資,只吃早餐和中餐,作息很正常每天很早就睡了,問他為什麼要去,他說為了和自己對話,問他有什麼感覺,他說,那是去練習感受「當下」。 說到靜修,想起去年這個時候,我讀了哈拉瑞的【21世紀的21堂課】,最後也提到了「禪修」...
「你們應該去開個粉絲團,做一下行銷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人會這麼說,「開個粉絲團」也有人替換成下關鍵字、拍廣告、網紅置入、辦活動等等,每次聽到這樣的對話,都覺得對話的人可能是把行銷想簡單了,以為下廣告、經營社群就是行銷的全部了,但實際上根本不只是這樣。因為自己在這個行業超過十年,所以...
我在臉書上的帳號被刪了,好像是說我在臉書上有激進的言論還什麼的,但我不過就是在臉書上記錄生活,捕捉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火花,那一點火光能激起任何的什麼,少到不行的按讚數讓我懷疑。 不論是在手機上,或是打開電腦試著登入,怎麼試都無法登入。不一會兒,信箱裡來了一封無情的信,說檢查過了,我的臉書帳號確實違反
無端被臉書關閉帳號竟然已經2週了,但生活還是照常過,工作還是工作,日常還是日常,只是在各個生活的小空檔,拿起手機卻不知道要滑什麼,無數個極為短暫的空虛,但又不至於那麼空虛。 感覺最深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對外界資訊的斷絕吧,我連還算喜愛的文青女神爆出小三八卦都渾然不知,直到聽到同事討論,才後知後覺的問了
最近接受了某個計劃的委託,我們有機會與許多新創公司的創辦人訪談,希望透過檢視他們的商業模式,來解決他們目前事業營運上所遭遇的問題。每個事業碰到的問題五花八門,遍佈在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上不同的要素,其中的一個案主,從我們的角度看上去,他的商業模式長的有點奇怪...
今年轉換跑道,從行銷的工作轉換到顧問的工作,有人會用簽約的位置來描述這樣的轉換:從甲方換到乙方,以前行銷是甲方,都是發工作給廠商的,現在顧問是乙方,都是客戶有需求來發工作給我們。 差別是什麼? 以前在甲方的時候,乙方為了有好的客戶滿意度,通常會把我們照顧的無微不至,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寵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也不是成功的演說家,我沒有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崎嶇坎坷的人生歷鍊。我只是一個刷 code 只刷到中階,面試時「2266」的普通工程師。創業過,轉業過,最後下定決心留在現在的公司服務的小主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Thumbnail
東京消息,能源科技初創公司Sustech計劃透過最新融資從投資者籌集5000萬美元,使其估值超過8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應用,以滿足全球清潔能源的需求。最近的融資由NGK Insulators領投,資金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設施及提升電網穩定性。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成長空間、薪資高低、穩不穩定,這些無法全拿的條件,你會怎麼排序呢? 給薪高於行情,但是經營眼光不夠長遠的老闆;或是薪資僅在行情水平,不過經營者具備長線思維,你如何選擇? 或是能學習到新技術,但是薪資不高;以及技能要求低,且薪資略高水平,你又會如何選擇?
Thumbnail
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非常多顧問都面臨著招聘人才的困難。這篇文章討論了招聘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一些應對之道,包括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發展途徑、利用網絡和社交媒體等。這些策略可以幫助顧問們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員工。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了當員工感到不滿時,他們應該『選擇爭取』還是『妥協』的問題。從賽局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員工和公司之間的策略選擇,並提出了合作賽局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針對職場環境中的問題,提供了理性和實用的思考框架。
Thumbnail
新創公司股權規畫 最近有客戶來詢問新設公司的股權規畫 聊到未來的遠景 對自己的產品十分有信心 預計多久量產、再不久的將來,就可對外部投資人募資 —————————————- 這ㄧ切是那麼的美好:股東兩位、持股比例與股利分派的比例不同情況下是否可行? 例如持股比例60:40、股利分派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你們的公司是新創公司嗎?手上有還沒申請專利的技術或商品嗎? 新年好康報你知~ 智慧局公布自113年元旦起修正「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再行鬆綁本方案之申請人資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也不是成功的演說家,我沒有激勵人心的故事,也沒有什麼崎嶇坎坷的人生歷鍊。我只是一個刷 code 只刷到中階,面試時「2266」的普通工程師。創業過,轉業過,最後下定決心留在現在的公司服務的小主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
Thumbnail
東京消息,能源科技初創公司Sustech計劃透過最新融資從投資者籌集5000萬美元,使其估值超過8億美元。該公司專注於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應用,以滿足全球清潔能源的需求。最近的融資由NGK Insulators領投,資金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設施及提升電網穩定性。
Thumbnail
經營環境 一、競爭:是你的「產品」和「服務」再競爭。 幫底下的每一個層級(第一線人員)把客戶服務做到最好。 高層能為部屬做甚麼? 1.擴大營運,創造規模效益:用較低的成本把產品或服務送到客戶手上。 2.提供經驗,創造累積效益:可用遠比新事業自己建立的品牌還低的成本,為這個新品牌加分。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成長空間、薪資高低、穩不穩定,這些無法全拿的條件,你會怎麼排序呢? 給薪高於行情,但是經營眼光不夠長遠的老闆;或是薪資僅在行情水平,不過經營者具備長線思維,你如何選擇? 或是能學習到新技術,但是薪資不高;以及技能要求低,且薪資略高水平,你又會如何選擇?
Thumbnail
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非常多顧問都面臨著招聘人才的困難。這篇文章討論了招聘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一些應對之道,包括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發展途徑、利用網絡和社交媒體等。這些策略可以幫助顧問們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員工。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了當員工感到不滿時,他們應該『選擇爭取』還是『妥協』的問題。從賽局理論的角度分析了員工和公司之間的策略選擇,並提出了合作賽局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針對職場環境中的問題,提供了理性和實用的思考框架。
Thumbnail
新創公司股權規畫 最近有客戶來詢問新設公司的股權規畫 聊到未來的遠景 對自己的產品十分有信心 預計多久量產、再不久的將來,就可對外部投資人募資 —————————————- 這ㄧ切是那麼的美好:股東兩位、持股比例與股利分派的比例不同情況下是否可行? 例如持股比例60:40、股利分派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你們的公司是新創公司嗎?手上有還沒申請專利的技術或商品嗎? 新年好康報你知~ 智慧局公布自113年元旦起修正「新創產業積極型專利審查試行作業方案」,再行鬆綁本方案之申請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