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先知》給我一種「整合」之感,像是將「高的、抽象的思想」和「低的、踏實的生活」整合在一起了。確實,所有的思維和行動本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正如書中所述「在理性中休憩,在熱情中行動。」那般,唯有接納所有狀態的分化與整合,我們才能真正地、踏實地活著。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播出後,我好奇地去找了劇名出處之書:紀伯侖所著的《先知》。《先知》是生於黎巴嫩的詩人紀伯侖於 1923 年所著,內容由二十八篇散文詩組成。故事以一位先知臨別時對人們的贈言為架構,分篇談論了關於生命中會遇見的種種課題。作者揉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哲思,在彷彿宗教經典般的敘述口吻中,探究生命的真理。
起初讀不太懂,因為它如同宗教經典的寫作方式,雖充滿比喻和故事,卻難以理解其背後意義,於是它便被我擱置在書櫃一角許久。直到近期,我面臨著大學生身份即將結束,在一邊找新的實習工作、一邊為畢業之後的未知生活感到焦慮迷茫時,我忽然又翻到了這本書。先知的話,彷彿朝我內心的迷茫而來。
愛,使生命有了意義
「愛」是書中談論的第一個主題,或許這代表著,愛是人們心中最想知道的事物,又或者是作者以此向我們預示,先知接下來要談及的一切領悟,皆是由愛而來。
當愛向你召喚,跟隨他,雖然他的道途艱險陡峻。
當他展翼擁你入懷,依順他,雖然藏在翼尖的利刺可能會傷害你。
當他對你說話的時候,相信他,雖然他的聲音可能會粉碎你的夢想,猶如北風將花園吹成荒涼。
愛是世界上最普及的事物,同時也最難描摹。我們可以愛自己、愛人、愛動物、愛一個物件、愛一個興趣、愛一個信仰、愛一位神,維基百科裡這麼寫:「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行動,以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使其整體得到快樂。」
因為有愛,我們有追求、有與人事物建立連結的慾望,能享受親密交流所帶來的快樂、享受著彼此成為世界上獨特存在的美好感受。愛,使我們的生命有了意義。
然而,由於愛使我們在乎,當關係中有任何風吹草動,我們都可能因此經歷失落、悲傷與痛苦。於是先知在〈痛苦〉一篇告訴眾人:「你要接納內心的季節變換,如同你向來接受田地裡的季節更迭。你會安詳地觀望自己的哀傷寒冬過去。」
可是如果你因為恐懼,只顧尋求愛的平安與愛的逸樂,
那麼你不如遮掩自己的赤裸,離開愛的打穀場,
踏入季節不分的世界——
在那裡,你笑不能盡興,哭無法盡情。
我和好友分享〈愛〉這個篇章時,她忽然想到 F.I.R. 的〈星火〉這首歌:「我這顆星火/燃燒過才懂/愛是什麼」我聽完立刻會心地笑了,這段歌詞就如同〈愛〉的通俗版註解,我們必須體驗過愛的熱烈與深刻,才能懂得愛。
正如〈歡喜與悲傷〉篇中所述:「悲傷在你的存在上刻鑿得越深,你就能容納越多的喜樂。」唯有體驗過情感的高低起伏,我們才能明白「笑得盡興」、「哭得盡情」是什麼意思。在愛以各種體驗將我們細細雕琢過後,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個立體的人。
工作,是愛的具體表現
再過半年就即將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對於未來的焦慮與迷茫,近幾個月不斷地盤旋在我的腦中。在思考未來職業的過程中,我不禁在腦中提問:「什麼是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來自生活中四面八方的資訊與建議眾多,每一個都要你相信聽它的準沒錯,但我想,如果沒有建構出屬於自我的答案與準則便任意行動,那對於自身而言反而是不負責任的,可能因為抱持著這樣的困惑,我一翻開書的篇章就正好是〈工作〉。
你們工作是為了跟上大地,為了與大地的靈魂齊步並進。
大地所孕育的生命中,無一不是時刻地勞動,使自身生命生生不息地延續。這裡的「大地」也可以理解為「社會」,而「勞動」意即我們運用生命的能量和大地共生共存。透過勞動所帶來的實質收穫,能使我們獲得成就感,進而對未來有所期待。
先知說:「勤於勞動,便是真正熱愛生命,透過勞動熱愛生命,就會熟知生命最內在的秘密。」在勞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活著,正如許多宗教所述的「無須外求」、「神即在心中」,在日日的勞動中我們與自己的生命更加熟悉,生命的秘密、或者說神的秘密,便會隨之顯化於心。先知並未明言秘密是什麼,但就我讀完此書的理解,生命的秘密,即是愛。
我說,生命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衝動。
所有的衝動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知識。
所有的知識都是枉然的,除非有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愛。
我們在生命過程中碰撞、感受,有了創作的慾望,而使我們感到自己真實活著、感到生命有趣的,是內心對某人事物的追求,慾望與追求都是一種衝動;使這些衝動不盲目的,是我們為此所學的知識與技法;使知識與技法不枉然而生的,是能產出實際價值的工作;使工作不空虛的則是我們的愛,這愛可以廣為社會與世界,也可以狹於個人與家庭,但無論其範圍大小,工作都需出自愛。
大學這幾年讀的是影音創作,師長總是耳提面命地希望我們做出有「接地氣」的作品,一開始我們通常是想要反抗的,正如許多人聽見「商業」就反感那般,認為商業似乎會讓創作變得俗氣,然而我們在經過各式純粹出於己身的創作之後總會發現,除非我們對作品完成後的反饋沒有任何期待,否則還是會回到一個自我提問:「我的創作對人類將有什麼意義與價值?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創作?」而「商業」正是使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的方式,透過商業,能在社會需要的與我們能做的之間取得平衡,讓「意義與價值」實體化。唯有如此,才能讓「衝動」得到最有效的發揮,才能將這份愛落實為人類社會的福祉,使愛的能量永恆流轉下去。
工作是愛的具體表現。
「工作是愛的具體表現。」是我讀完此篇最喜愛的一句話,為了愛而工作、也愛你所選擇的工作,我想,它正是我此刻在尋找的解答。
自由,在接納與平衡之後
真正的自由,並不是白晝無憂無愁、黑夜毫無匱乏哀痛,
而是讓這些事情束縛你的生命,
你才能赤裸裸又毫無拘束地超越它們,
然後享有真正的自由。
近幾年流行起一句話:「自律帶來自由。」許多談論成功人士生活方式的文章多半會提及,他們通常有固定的每日行程規劃、固定的穿搭、固定的處事模式等,讓生活大部分時候跟著習慣走,將「思考選擇」的大腦工作量減到最小,便能將思考能量運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對我而言,「自律帶來自由。」更是大學這幾年深刻的體會。剛上大學的我們,通常會欣喜於忽然獲得的龐大自由,能夠自由安排每日行程、想去哪就去哪、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然而在經歷過各種徹夜不眠、任意飲食、放縱玩樂之後,體驗到過度狂歡後需要處理的混亂,便會開始試著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生活規範。有了規則,我們才能在承擔最少負面後果的狀態下,盡情享受自由的快樂。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是我讀到對自由最好的解釋,「自我主宰」更強調了在我們做決定之餘,也必須為自己承擔起一切責任,如此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只有你不再把自由當成目標與成就的時候,
你才能獲得自由。
從另一個面向來談自由,則是一種平衡的心靈狀態。無論使我們感到不平衡的,是自身擁有的金錢和物質、他人的期待和眼光、還是身體相貌的美醜,當我們仍認為自己是「不夠的」、「被束縛的」,我們即是不自由的狀態。雖說「恐懼」是推進人類向前的一股動力,但當它太過失衡,則會使得我們時常處在焦慮痛苦之中。
我們總是望著「完美」而感到自己「缺少什麼」,然而我們必須認知到,我們唯一能夠掌控、擁有的,只有當下的自己。當我們願意接納此刻的自己與此刻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平靜之中,生命自會引領出前方路途
如果這些話語含糊不明,也不要想去釐清。
模糊與朦朧,是萬物的開端而不是盡頭。
我希望你們在記憶裡把我看成開端。
攜夙慧而來的紀伯侖,在 15 歲即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的初稿,直到多年後移居紐約,再以英文重新寫作、正式出版。他曾說:「這本小書耗費了我一輩子的光陰,我要確定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確實是我所能呈現的最佳狀態。」對紀伯侖而言,寫作此書是他的「重生」。
也許我們暫時無法全然理解紀伯侖耗費一生的領悟,但也像書中所寫的:「模糊與朦朧,是萬物的開端而不是盡頭。」讓這些話語在我們心中種下開端,或許往後的某一日,領悟會忽然在心中綻放。
讀完《先知》給我一種「整合」之感,像是將「高的、抽象的思想」和「低的、踏實的生活」整合在一起了。確實,所有的思維和行動本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正如書中所述「在理性中休憩,在熱情中行動。」那般,唯有接納所有狀態的分化與整合,我們才能真正地、踏實地活著。
面對前方種種課題,先知總是誠懇地直面生命、謙遜地向大地萬物學習。對於迷茫與困惑,先知並未指引我們一條絕對正確的路,但他不停訴說著一個共通的原則:接納與平衡。感到迷茫的時候,讓原初的思想帶領我們從容地向前邁步,一切都無須外求,平靜之中,生命自會引領出前方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