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1.2 用思維捷徑看新聞易錯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類大腦雖然相當發達,但是仍受制於動物本能之下。我們一方面可運用精密的邏輯推理(logical reasoning)做出決策,這種思考系統在某些心理學領域上稱作System 2 —System 2 的思考遵從準確的運算法(algorithm)作出推理及決策,運算結果通常較少錯誤,但其缺點在於需要大幅消耗能量;另一方面,我們亦有一個思維系統稱為 System 1,主要是依靠大腦的思維捷徑(mental shortcuts/ heuristics)去決策,因毋須經過精密思考而運作得非常快速。
大腦在運用資訊時,便需在這兩個系統中互相拉扯。假設你現在正在看新聞報道的示威片段,這段經過剪接的片段當中,有兩幫人在打鬥,你現在需要決定誰是誰非。若要追求更準確的決策,你不會單憑短片便妄下判斷,而會就整件事作詳細及全面的分析,例如「影片的剪接是否以偏概全?」「影片發佈者有否強烈的政治取態?」「整個衝突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甚麼?」等一系列的思考方向。這就是 System 2 的思維模式——緩慢、細緻及較為精確。

但在現今資訊泛濫的年代,大部分觀看者都不會啓用深入的System 2思維模式,而是選擇輕鬆快速和依靠思維捷徑的System 1,不出數秒便會立下誰是誰非的定論。System 1不涉及深層的邏輯思考,只基於打鬥人士的衣著打扮(黑衣或白衣)、自己的固有立場和鏡頭內的畫面等,便以為是事實的全部。

在System 1的思維模式下,決策也會準確和理性嗎?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蜂鳥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二零一四年起,「黃絲」和「藍絲」這兩個稱號代表著兩種不合的政見。這些標籤延伸至五年後的反修例風波,黃藍之間的衝突愈見升溫,沒完沒了。這些衝突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不論是朋友、情侶、家庭成員或是團體之間等,都因不同的政見而反目,輕則於社交媒體上,互相取消關注以示斷絕關係,重則以言語及肢體暴力彼此相向⋯
除了黃藍政見之爭外,我們還經常聽到「廢青」及「廢老」這兩個群體。這意味著年齡上的世代之爭,也在香港的社運環境下出現。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年齡和政見有著一定的相關性(correlation)。雖然還沒有準確的科學研究,但從一般民調的數據顯示,我們能大約摸索到年輕一輩偏向「黃色」,年長一輩則是偏向「藍色」
在示威、遊行的場合中,來自物件的潛意識影響亦很普遍。社會運動往往都在如箭在弦的緊張氣氛下進行,若示威者和軍警對峙時,出現了一些使雙方情緒變得更加激進的物件時,後果將會是大眾不忍看見的。
不但香港社會在政見表達上分出了「黃藍」派別,台灣亦有相似的「藍綠」陣營之分。面對這種情況,認知心理學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是顏色感知(color perception)是甚麼?這些顏色的代表有甚麼意思?而這些顏色的意思,又和政見帶有怎樣的聯繫呢?
本文寫於二零一九年九月五日,正好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月四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終於」、「正式」透過電視講話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案。消息一出,似乎沒有讓人鬆一口氣,因為這個「撤回」,足足遲來了三個月。
自二零一四年起,「黃絲」和「藍絲」這兩個稱號代表著兩種不合的政見。這些標籤延伸至五年後的反修例風波,黃藍之間的衝突愈見升溫,沒完沒了。這些衝突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不論是朋友、情侶、家庭成員或是團體之間等,都因不同的政見而反目,輕則於社交媒體上,互相取消關注以示斷絕關係,重則以言語及肢體暴力彼此相向⋯
除了黃藍政見之爭外,我們還經常聽到「廢青」及「廢老」這兩個群體。這意味著年齡上的世代之爭,也在香港的社運環境下出現。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年齡和政見有著一定的相關性(correlation)。雖然還沒有準確的科學研究,但從一般民調的數據顯示,我們能大約摸索到年輕一輩偏向「黃色」,年長一輩則是偏向「藍色」
在示威、遊行的場合中,來自物件的潛意識影響亦很普遍。社會運動往往都在如箭在弦的緊張氣氛下進行,若示威者和軍警對峙時,出現了一些使雙方情緒變得更加激進的物件時,後果將會是大眾不忍看見的。
不但香港社會在政見表達上分出了「黃藍」派別,台灣亦有相似的「藍綠」陣營之分。面對這種情況,認知心理學家最為關注的問題是顏色感知(color perception)是甚麼?這些顏色的代表有甚麼意思?而這些顏色的意思,又和政見帶有怎樣的聯繫呢?
本文寫於二零一九年九月五日,正好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月四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終於」、「正式」透過電視講話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案。消息一出,似乎沒有讓人鬆一口氣,因為這個「撤回」,足足遲來了三個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丹尼爾・卡尼曼的《快思慢想》探討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快速直覺的思考,而系統二則是理性且需要更多努力的分析。透過書中案例,讀者能夠識別自身思考盲點,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系統二來改善決策。理解這些思考模式不僅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還能有效避開錯誤判斷。
Thumbnail
本文探討概率思維在生活決策中的重要性,通過比較風險和收益,分析了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順應時代潮流、制定長期策略和良好的治理管理。藉由合理的結構設計,我們可以提升成功的概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這不僅是關於運氣的遊戲,更是如何以科學方式提高成功機會的指導文章。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依賴於快速且省力的思考方式,這就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所提出的系統一思考。系統一是我們的本能反應,運行速度快,能量消耗少,並且通常在無意識中進行。例如,當我們用廣東話交談時,無需思考每個字的發音和聲調,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系統一的思考方式也有其局限性。由於它往
「你以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每個人會站隊,然後媒體會指定他們的意見。」 這段話來自 Scott Adams 的《Reframe Your Brain》,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中必須培養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具有深刻啟發性。它揭示了媒體與群體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
Thumbnail
因為需要能夠快速地辨識危險好產生後續行為 (例如: 為了要能夠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針對眼前的狀況是否足以威脅生命做出快速的判斷),所以即便每次對事情的完整全貌並不一定都透徹了解…
Thumbnai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2012  Penguin Group UK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描述性理論。解釋人們在風險下做決策,會因為參考點的不同,面對風險會有不同的(違反理性的)態度。
Thumbnail
在探討人類認知的領域中,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開創性作品《快思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思維運作的複雜機制。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巧妙地解析了支配我們決策過程的兩種基本思維模式: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直覺的大師 系統1是我們直覺思維的大
你知道嗎?大腦跟肌肉一樣,放著不用會越來越遲鈍!其實,只要多學些新東西,像學拉花、看書,或者跟朋友聊聊天,加上規律運動和保持好奇心,腦袋就會更靈活,記憶力變好,創意也更多。所以,別讓大腦偷懶,多動腦、多挑戰,讓生活更有趣吧!
Thumbnail
丹尼爾・卡尼曼的《快思慢想》探討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是快速直覺的思考,而系統二則是理性且需要更多努力的分析。透過書中案例,讀者能夠識別自身思考盲點,並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系統二來改善決策。理解這些思考模式不僅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還能有效避開錯誤判斷。
Thumbnail
本文探討概率思維在生活決策中的重要性,通過比較風險和收益,分析了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順應時代潮流、制定長期策略和良好的治理管理。藉由合理的結構設計,我們可以提升成功的概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這不僅是關於運氣的遊戲,更是如何以科學方式提高成功機會的指導文章。
Thumbnail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依賴於快速且省力的思考方式,這就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所提出的系統一思考。系統一是我們的本能反應,運行速度快,能量消耗少,並且通常在無意識中進行。例如,當我們用廣東話交談時,無需思考每個字的發音和聲調,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系統一的思考方式也有其局限性。由於它往
「你以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每個人會站隊,然後媒體會指定他們的意見。」 這段話來自 Scott Adams 的《Reframe Your Brain》,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中必須培養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具有深刻啟發性。它揭示了媒體與群體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
Thumbnail
因為需要能夠快速地辨識危險好產生後續行為 (例如: 為了要能夠保護自己遠離危險, 針對眼前的狀況是否足以威脅生命做出快速的判斷),所以即便每次對事情的完整全貌並不一定都透徹了解…
Thumbnail
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2012  Penguin Group UK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描述性理論。解釋人們在風險下做決策,會因為參考點的不同,面對風險會有不同的(違反理性的)態度。
Thumbnail
在探討人類認知的領域中,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開創性作品《快思慢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思維運作的複雜機制。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巧妙地解析了支配我們決策過程的兩種基本思維模式: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直覺的大師 系統1是我們直覺思維的大
你知道嗎?大腦跟肌肉一樣,放著不用會越來越遲鈍!其實,只要多學些新東西,像學拉花、看書,或者跟朋友聊聊天,加上規律運動和保持好奇心,腦袋就會更靈活,記憶力變好,創意也更多。所以,別讓大腦偷懶,多動腦、多挑戰,讓生活更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