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介紹與簡評:〈Democratic Realism〉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這一篇Democratic Realism的作者為Charles Krauthamm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Krauthammer
以上連結為全文簡介與作者的wiki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找來看。

本篇論文Democratic Realism的副標題為A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or a Unipolar World,簡單說就是一篇研究美國身處單極世界的外交政策文章,筆者不多說廢話,茲介紹本文大綱如下。

前言

本篇Democratic Realism(以下簡稱本文)的主旨可以從副標題看出,所以一開始就是在講解作者認知的世界樣貌。首先,作者指出了美國人對外交政策的一種「healthy aversion」,會這麼認知的理由不難理解,作者便指出了三點為這種認知的主因:


  1. 誰需要它?(意指美國需要什麼嗎?)
  2. 
兩大洋圍繞的的環境

  3. 一塊得天獨厚的大陸,與兩個友善且跟隨我們(美國)的鄰居分享
因為這些理由,美國迎接了三場勝利-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蘇聯也在一場寧靜的革命中(這應該是相對於流血的革命)消失在歷史上。這標示「屬於歐洲人的戰爭」已經結束,新的時代來臨了。一個單極世界、單一強權,在世界任一角落都沒有敵手的世界。作者更指出了,「一個逐漸衰微的美國」的確抓住了大多數人的想像,但這些預言並沒有成真(以2004年來說),其實原因來自於美國並不能與歷史中任一帝國比較,無論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就算是最常被拿來比的羅馬帝國都不行。
美國不能與羅馬帝國比較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就是文化性質不同,美國並非如羅馬一般的帝國文化,反倒比較像是雅典共和,甚至雅典共和的特性比現今美國還要受限的多。換句話說,美國贏得上個世紀三次大戰,某種程度上是「躺著等」,等歐洲在兩次大戰中自殺、等蘇維埃體系在非人性的經濟制度中崩潰,在「沈睡」中就莫名其妙的「統治世界」。這是與羅馬帝國統治世界的第一個不同點,主動與被動之差。
第二點,美國根本就沒有對外的領土需求,相對於傳統的大不列顛、法蘭西等帝國比起來,美國對領土幾乎有變態性的「拒絕」。所以用傳統上的「帝國」兩字來形容美國,根本就是不倫不類,認為美國人有一種天生的「外向式戰略」思考根本就是可笑的。作者保證的說,當年的羅馬人進入高盧、大不列顛帝國進入印度,他們絕對都不是外向式戰略思考,絕對都是「內嵌式」的。
(筆者按:這詞的用法不好翻譯,白話文來說,就是美國人根本就沒有那種「統一世界」的奇怪戰略,就算以前的羅馬與英國,戰略觀也都是內向的,意即以母國與本國國民優先的出發點在想,根本就沒有那種亞歷山大「征服到世界盡頭」的思維。也就是作者想要罵一些人,老是以為美國想幹嘛怎樣的,其實就算以前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也沒有人是天性兇殘想要奴役全世界。)
作者在前言的部分,重點是要引出最後一段,就是「美國人喜歡自己的麥當勞、美式足球、搖滾樂、南海岸的沙灘以及賭城,美國人可能需要別人(的東西)嗎?」其實說穿了,就是美國人寧可用貿易的方式跟人換東西,而不是派陸戰隊去拿。這就是美國之所以不是一個帝國的理由,美國基本上是很內向的國家。(筆者按:作者似乎隱藏了一個寓意,也就是帝國會不會對外發展,重點在於內嵌式的戰略觀,而這個戰略觀牽涉到文化背景,所以英國會進入印度,羅馬想得到高盧,而美國人比較想拿美鈔去買。)
這也就是當美國成為單極強權後,所要思考的問題,美國究竟是要什麼樣的外交政策?作者在之後舉出了幾個方向加以說明,包括了「Isolationism(孤立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自由國際主義)」、「Realism(現實主義)」以及「Democratic globalism(民主全球化)」。最後一小段則是講解九一一後的一些狀況。
(筆者按:其實這些說法是有點漏洞,因為全球化的今天,美國還是需要很多東西,也需要用陸戰隊去打開缺口,例如石油利益的維護。但作者想說的,應該是美國沒有那種「奪取領土」的野心,也沒有「奴役野蠻人」的想法,認為美國人這樣想的人實在很可笑。)

Isolationism

讀者若從各章節的篇幅,多少可以看出作者重視的程度。作者是不同意孤立主義的可行性。作者指出,傳統上的孤立主義是「沒人什麼東西比我們自己的好」,加上「該死的笨盟友」這種想法。新的孤立主義來自「恐懼」,不僅恐懼恐怖份子,還恐懼外國商品、移民。但現今「人員、物資、經濟活動」的流量如此龐大,退回到孤立狀態是極為不智的。(筆者按:這其實表示了作者本身,並不是那種老左思想,他知道而且相信現在世界的一切,基本上建築在交流上。這種孤立主義的想法很像當年的清國跟鎖國日本,某種程度上也很像是台灣今天不少人的想法,但欠缺國力的孤立主義,不過就是自大而已。)
(筆者按:其實更可笑的是,在台灣還真的很多人相信孤立主義這一套可行,只是嘴巴上都不承認,但行動上跟思維上倒是很一致。俗話說的好:嘴巴說不要,身體倒很老實。)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自由國際主義的歷史很源遠流長,作者指出這是從一次大戰後開始的概念,威爾遜的烏托邦色彩、反共產的杜魯門、強硬的甘乃迪,這些對外輸出狀態直到越戰後才轉為被動。但今天的自由,是基於以上這些人的努力,才得以在今天有開花結果的機會,但已經鮮少人知道,直到八零年代雷根在中美洲的強硬干涉,已經被人解讀為「非法干預」,不過今天中美洲都已經民主化了,這是結果還是原因?
(筆者按:作者要說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現今的自由國際主義可以推得這麼愉快,原因是前人的流血流汗。)
這一套對外輸出「自由民主」思想的作風,在柯林頓時期被推到極限,幾乎可以說是「過度干預」,無論是在索馬利亞、波士尼亞與科索沃,這些地方顯然對美國來說「沒啥利益」,武力干預的理由主要是為了什麼?為了「對的事情」,也就是人道主義干涉,但這其實是一種廣泛的利己主義 - 美國人對那種純粹的「國家利益」干涉感到反感。
(筆者按:聽起來很像是「為了世界上的愛與正義」,不過讀者要明白,美國是民主國家,你不能拿「賺錢」當理由去打人,這會讓你在國內就被打成豬頭,再怎樣重大的國家利益都要用人道主義包裝一下。很偽善嗎?抱歉,這就是現在的美國,認為美國人腦袋瓜裝的是「統治地球的陰謀」這種人,實在需要滾回家去多唸書。)
這衍生出的就是多邊主義,簡稱到處跟人簽約的柯林頓對外政策,無論是在生物、化學武器、彈道飛彈條約或是減碳等等。但為何要這麼做?如果把支持者的理由綜合起來看,可以得到一個很簡單的結論,那就是具有「道德優勢」,換句話說對利比亞的格達費、伊拉克的海珊,都可以用「道德勸說」的方式去改變 - 簡稱「粉飾太平」。
(筆者按:作者並沒有說道德不重要,只是你能拿道德勸說當武器?)
這些條約的簽訂,影響最大的都是美國,而且都旨在降低美國的國力與影響力。例如反彈道飛彈,這其實對俄羅斯沒威脅,對美國才有影響;京都議定書其實規避了印度與中國的責任;禁用地雷條約對現在在海外最多的美國大兵威脅最大。這些條約就如同綁住「格列佛」的繩索。這其實是過度追求「國際法理」的後果,事實上以入侵伊拉克當作例子,沒經過聯合國同意是一個很弔詭的問題。(筆者按:這些說法當事國一定很不爽,但事實上這都是真的,京都議定書的排放標準訂定其實很有問題,俄羅斯抗議美國發展反彈道飛彈也是沒什麼道理可講。作者要說的是,美國為什麼要當一個被繩索綁住的格列佛?再者,要不要經過聯合國同意,除了道德上的意義外,還有什麼實質價值?當法國跟俄羅斯擺明就是要在安理會給你好看的狀態下,這個「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意義,本身就顯得很可笑。)
以自由國際主義來說,追求多邊協議的多邊主義,是一種必然性的結果,但是在歷史上,多邊主義其實是弱小國家聯合對抗強權的手段,但現在的重點是,美國明知到如此為何要跟進?在越南的失敗就是一連串重視「多邊」的後果,今天為何要重蹈覆轍?(筆者按:作者的意思是,以前聯合國成立的目的,可以追溯到烏托邦思想的威爾遜,後來美國到處找人聯合,也是為了要抵抗共產國際的手段,換言之保護自由與抵抗共產才是最原始的目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倒果為因,把協約看的比原則重要。至於越南的失敗,其實作者在此語焉不詳,畢竟越南當時並沒有今天多邊主義的環境,因為蘇聯也在幹同樣的事情,這種比喻實在很差。但就以作者本身來說,會認為越戰失敗起因綁手綁腳,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說法。)
這說穿了,就是那些現在衰弱的國家,想要回到以前的國際權力平衡架構,也就是另一種懷念過去光榮歲月的思維。
(筆者按:作者在這一段中,大肆抨擊的不是自由國際主義本身,而是過度追求手段而忘記目的的作法。作者的思路在此其實發生了一點小混亂,因為就以自由國際主義的角色來說,追求自由民主國家的聯合,對抗專制獨裁政權是一種正當的手段,作者要罵的應該是那一些「吃裡扒外」的國家,例如法國跟德國將自身利益加諸在國際利益上,而不是說這些多邊協議的問題。不過作者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如果這些國家擺明就是要抵制你,寧可罵美國攻打伊拉克,卻對天安門屠夫未置一詞的「香榭麗宮」?這才是最大的偽善。)

Realism

現實主義,是作者想要帶入本文進入主旨的段落,重點在於解釋為何在不能走回孤立主義老路,以及失效的自由國際主義後,我們應該依循什麼。這一段講述的不只是單單的權力而已,一開始作者指出現實主義,可以從帕羅奔尼薩戰爭開始追尋,而其理論依據,主要根據兩大項:
  1. 現實主義的基本,是建築在「國內社會」上,換句話說以「國際社會」的這個角度來看,因為911出兵阿富汗並不是「自衛」行動,而是「維護秩序」行動。
  2. 國內社會的意義,在於一個社會內的成員共享相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所以,所謂的「國際社會」完全是一種幻想,作者把「和平」這個字,用「魔鬼辭典」中的解釋來向讀者闡述:「和平是名詞,一種國際關係,是一種在兩場戰鬥間隔的欺詐。」作者接著說明,為什麼現在會有「國際社會」這種說法?因為在單極世界中,這完全奠基於美國的威嚇力。(筆者按:作者的意思,是說依照現實主義的說法,國際社會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不然就只能單純的依靠威嚇力當作基石,單極世界下當然只有美國可以做到。所以那些高舉現實主義大旗主張國際社會之間的和平之流,都可以說是完全誤解現實主義的思想。)
作者用了一段話作了以上這些看來很「混亂且詭異」的註解:「當某人侵入你家,你會拿起電話打給警察;當某國入侵你的國家,你會拿起電話打到華盛頓。」
作者似乎有意引導一個方向,那就是「國際社會」既然有一個相同的價值觀在,那麼單極世界下,美國力量就是無可取代的,那麼這個力量到底是要怎麼劃分?作者很巧妙的用「地雷」來解釋這種力量的運用,所以芬蘭是俄羅斯與斯堪維地亞之間的雷區,美國是「野蠻人」對「文明人」之間的雷區。
(筆者按:要先看清前後文,不然會誤解作者的意思,作者指的是當我們認為有「我們這一群」的群體概念存在,就是在標示著有「他們」的存在,所以對北歐諸國來說,芬蘭的地位就像是與俄羅斯之間的雷區,若雷區沒地雷?那當然就沒有這個嚇阻的效用,更糟糕的是你分不出來「敵我」。美國的地位就是野蠻人與文明人之間的區隔,這在後面會提到作者的理由。切勿輕易斷言作者有種族歧視。)
作者指出,區隔文明與野蠻的雷區,依靠的是實力而不是一堆廢紙,當然在單極世界中,就是美國的力量,那現在為何美國走向「先發制人」的策略?這道理很簡單,以往的二極體系勢力下,任何的衝突與動亂都會被雙方克制與快速的解決,請注意是在「體系的勢力之下」,換句話說今天的恐怖份子,根本就不是受到控制的勢力,那麼談論所謂的多邊協定有什麼用?這無異於拿羊皮紙的協議要野蠻人不要進入我們的國家 - 毫無效力。正因為現在面臨到的敵人,是不受到傳統勢力的限制與管制的,所以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很重要,這是根據面對的敵人設定的策略,因為不先發制人就太遲了。在現在WMD可能會被取得的狀態下,不拿出強硬的手段威嚇其他國家,就沒有意義了。作者指出,伊拉克有無WMD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包括利比亞在內的其他國家,都很清楚看到美國現在對恐怖份子,以及可能支持恐怖份子國家的策略。這會讓這些國家在發展WMD的路上,多思考一下所可能付出的代價。所以基於以上幾點,要求放棄先發制人的立場簡直就是笨蛋會幹的事。(筆者按:其實作者要說的,就是要用靈活的策略面對挑戰,畢竟恐怖份子不是以往的國家組織,拿以前那一套什麼多邊協議、各國加以管控的作法根本就不可行,因為恐怖份子根本不吃你這套。作者指出的是,多邊主義其實是在一種現實主義的條件下才能形成,也就是在「一個勢力」之下,才能根據共同的價值觀來行事。這其實不會很難理解,你會跟某人簽訂雙邊協定,在非被槍指著頭簽訂的狀況下,雙方沒共識是簽不起來的,既然簽的起來就表示雙方有共同的價值觀。當然,作者用了羊皮紙來諷刺那些只會要求協定的人,其實相當的毒舌,根本就是在罵那些人是「天真」。)
作者說明,實力至上是現實主義的主體,但並非一切,這只能帶領我們走過九零年代那種羊皮紙滿天飛的混亂局面,但也只能到此為止,在美國展示國力後的現在,這條路僅能到此為止,必須要在「實力」之外找一些東西來做為外交政策的主軸。(筆者按:這說到底,還是要跟實力有關,但不能純粹的現實下去,畢竟人都有夢想要追尋,美國需要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國際制度。不過就以外人的眼光,當然覺得這就是以美國的利益出發,是不折不扣的帝國主義。)
(筆者按:現實主義這一段,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諷刺,主要是諷刺那些失去權力又愛念的國家,也諷刺許多人早就忘記現實主義,其實是建築在「我們」跟「敵人」之間,當我們說國際社會的同時,其實也不要忘記,一個健康的社會是會有警察的。不過,這些說法在其他國家眼中,當然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Democartic Globalism

這一段與其說作者在解釋,不如說是在傳道,作者強烈的指出,現實主義雖然建築在實力上,但還是需要有一個外衣,這個外衣必須是有理想性的,也能符合美國一貫的基調 - 維護自由。作者指出威爾遜、杜魯門與甘乃迪、雷根,就是要說明美國一貫立場就是維護自由,抵抗非自由勢力的入侵。既然如此,民主全球化就是一個必然的選項,當然這種思維很難被「老牌」國家接受,畢竟對這些國家來說「現實主義」就是現實主義,包不包外衣都一樣,全部都是憑拳頭大小說話。作者說,這種說法只對一半,因為美國的崛起相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很不一樣的,無論你怎麼說,美國的立國精神並不是相同於歐洲那些老國家,自然也很難被理解這種近乎「天啟」的行動。(筆者按:這其實回到前言去了,作者所說美國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而且也表達了其一貫的立場,也就是文化基本的不同決定了內向性戰略的不同。)
作者接著說的就很有爭議性了,他指出美國現在就是捍衛自由的堡壘,所以民主全球化也不能是全然的教條,有因時因地的務實考量,茲將一段話摘錄於下:
We will support democracy everywhere, but we will commit blood and treasure only in places where there is a strategic necessity - meaning, place central to the larger war against the existential enemy, the enemy that poses a global mortal threat freedom
作者要說的很清楚,五十年前自由世界抵抗日本跟德國侵略,現在他們如何?後來的五十年自由世界都在抵抗蘇維埃,那麼俄羅斯以後會如何?那麼我們今天要怎麼行動?怎樣消除對自由的威脅?作者坦言,所謂的民主全球化就是建築在實力之上的現實主義,但這個現實主義必須要有目標,不能純粹的如老牌國家那種「現實主義」- 完全奠基在純粹的國家利益上。(筆者按:這其實可以解釋成,威脅要消弭於無形,事端要於發生的當下解決,並且訂立一個長期的戰略方向,不能只是為了短期利益。)
(筆者按:這段很像是作者在替美國的政策辯護,不過並不是單純的辯護,作者強烈指出這是一場自由對抗不自由的戰爭,而且花了好幾段的說明,一步步解釋為什麼追求多邊主義、強調現實主義其實都是錯的。原因除了文化價值一開始就不一樣,所以這個美利堅帝國其實一點都不帝國,但偏偏現在的單極世界下,美國就是警察,而一堆弱者當不了警察,就天天喊警察是壞人,犯人是可憐的受迫害者,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簡單說,不管是法國還是俄羅斯,通通都是一種偽善。)

911

作者認為,911不是什麼新的問題,只是老問題以新的面貌出現,相較於上世紀的兩大國際勢力變遷 - 中國崛起與歐洲的衰退,這其實算不上什麼。所謂的美好90年代其實只是一種幻想,對美國來說不過是歷史上的「假日」,對美國來說真正的歷史責任,從1991年12月26日就開始了 - 蘇聯解體的那一天。一個單極世界的超級強權,所必然會面臨到的問題。現在並不是討論威脅何來,而是應該怎麼作的時候。(筆者按:作者的意思,其實是說我們看到的「新」事件,不過是老問題的新手法,就跟金光黨詐騙的方法一樣,總是要推陳出新一下。真的問題在於世界已經變了,蘇聯解體而中國崛起,歐洲衰落了又以歐盟的面貌極力想要趕上,問題是美國已經踏到了歷史的一個位置中,需要怎麼作才是重點,不是美國幹了什麼好事或是壞事。)
作者的結論是,四種方向有四種作法

:
  1. 孤立主義:建築一個強大的堡壘,躲在後面逍遙自在,但911把這種幻想炸毀了。
  2. 自由國際主義:純粹的夢想,一群不想要單極世界的「輸家」的夢想,不想要讓美國成為自由的聖殿,想要美國變成一個溫和的國際社會一份子的夢想。

  3. 現實主義:很有效也很有說服力的作法,但是不能指引我們目標,也就是說不能當作一個「任務的目標」來看,但作以手段來說是有用的。
  4. 
民主全球化:這對美國來說是有效的,而且也符合美國人的價值觀。
(筆者按:作者的想法,其實就以外國人來看,相當的政治不正確,但若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其實都有他的道理在。就以一個強國來說,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己當老大,但就以中小國家來講,老大天天換也不是好事。作者讓人佩服的是,他直接挑明講這是一場保衛自由的戰爭,而且指明伊斯蘭-阿拉伯就是不自由的代表,還順道把巴基斯坦、俄羅斯都罵進去,真的是有知識份子的風範。追求事實而不是想像的真實,筆者認為,讀者可以不認同他的觀點,但對作者個人追求真實的想法與信念,還是要給予肯定。)
PS:Democratic globalism翻譯成民主全球化不是很好,可以說是一種推行民主到世界思想(或是主義?)總之,意思就是推行民主,有點那種散播歡樂散播愛的意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戰爭的理性主義解釋》這篇重要論文的簡介《戰爭的理性主義解釋》這篇由 美國學者詹姆斯·費倫(James D. Fearon)教授於1995年發表的論文,不僅在政治學領域引起了廣泛討論,也為我們理解國際關係中的衝突提供了『非理性主義』外的新視角。
Thumbnail
avatar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考』
2024-04-04
原獨要聞|澳洲影子原住民部長稱殖民有正面效應・國會之聲辯論簡介影片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avatar
原獨俱樂部
2023-09-17
[簡介]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在台灣,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班能獲得的獎學金真的不算太多。此獎學金是少數之一,國科會每年都會開辦獎學金徵選,獎金共48萬(分12個月領),對於台灣社科博士生而言有相當不錯的幫助。 「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這個獎學金每個月可以領四萬元,且近年通過率不低。大概在46~48之間
Thumbnail
avatar
Dr. Rover
2023-08-23
論張愛玲〈色,戒〉的「由性生愛」主題與敘事技巧─文學與藝術(29)作者:陳華夫 《色,戒》雖然只有約1.4萬字,但「由性生愛」這個探觸女性尊嚴及道德底線的敏感主題的確太難寫,難度超過“又吃掉蛋糕,又留下蛋糕”,就連大師級的張愛玲都琢磨了30多年。 《色,戒》的意在言外敘事技巧是為了避免意圖外露的 為虎作倀。卻引起讀者普遍的誤讀,連超級粉絲水晶的解讀都令張愛玲「呲牙
Thumbnail
avatar
陳華夫hwafuchen
2023-08-17
妙師傅麵博士-拌麵界的奇異博士|宅配美食推薦|雞絲拌麵|純手工|論文雞絲麵|椒麻雞絲拌麵|香蔥雞絲拌麵|3分鐘快速上桌!來品嘗這份有論文的雞絲麵,這次開箱的口味有兩種椒麻雞拌麵和香蔥雞絲拌麵!傳承三十年的地方滋味,經過數十年的研發,通過ISO22000、HACCP等規範;食用很安心! 一袋裡面有四小包;和賣場泡麵很類似! 香蔥風味的雞絲拌麵;每一個單位的雞絲麵,都附油包(嚴選傳統釀造醬油搭配食材紅
Thumbnail
avatar
Hsiao wei chou (新竹林依晨)
2023-07-28
第 33 屆佛學論文發表會第 33 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議程表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2-09-08
《文章辨體序說》與《文體明辨序說》評介-兼談「文體論」對古文學習的重要 (下)三‧《文章辨體‧序說》與《文體明辨‧序說》簡介    吳訥的《文章辨體》,其實是一部分體文選,共分五十九體編錄,每一文體,都附加〈序說〉。其《內集》五十卷,大體是以宋‧真德秀《文章正宗》 為藍本。《外集》四卷收錄駢文、詩詞。卷首載〈諸儒總論作文法〉,並於解說文體時,雜以評論。    吳訥(生卒年不詳
Thumbnail
avatar
李建崑.Paulos
2021-09-30
《文章辨體序說》與《文體明辨序說》評介-兼談「文體論」對古文學習的重要 (上) 一‧前言    說起「文體」,其實是一個涵蘊豐富的術語。簡單地說,是指文章的體裁、體製或式樣。深入地看,至少還包括:「體類之體」(體裁、文類、體製)、「體性之體」(語勢)與「體貌之體」(風格)三個涵意。不過,在此首先要談的是「體裁、文類、體製」之「體」;當然,「體性」與「體貌」之「體」也不能忽視。
Thumbnail
avatar
李建崑.Paulos
2021-09-30
論文門的事實不是黃偉檢察官說了就算(引文開始)方格子,小妤:蔡英文「論文門」事件看「捍衛個人名譽」與「政治迫害滅聲」的差異 (上略)但事實是,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及學位,是經過其母校三番四次出面證實、經過多年多個機關核實,而且總統府亦一直以物證回應指控,但仍無法釋除疑慮時,訴諸司法以證清白,似乎就是最後的手段了。(引文結束) 從倫敦政經
Thumbnail
avatar
Martin Chiu
2021-09-04
《文章辨體序說》與《文體明辨序說》評介--兼談「文體論」對古文學習的重要 (講稿) 一‧前言   說起「文體」,其實是一個涵蘊豐富的術語。簡單地說,是指文章的體裁、體製或式樣。深入地看,至少還包括:「體類之體」(體裁、文類、體製)、「體性之體」(語勢)與「體貌之體」(風格)三個涵意。不過,在此首先要談的是「體裁、文類、體製」之「體」;當然,「體性」與「體貌」之「體」也不能忽視。
Thumbnail
avatar
李建崑.Paulos
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