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的滲透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講階級前,重新複習一下,階級的英文是Class,台灣翻譯成階級,過度簡化階級的意義成為一種單純的上下關係。照原本的意義,階級的意思更接近「同質性高的一群」。
台灣今天遇到的困境,世界各國都有,簡單說就是網際網路發達後,各種資訊流通快速,把傳統依照職業、地域、畢業學校等組成階級的方式,上下左右切割的亂七八糟。
這很危險,因為人是依附在團體上,也就是階級的行動,好比你是一個醫師,卻完全不鳥任何醫師跟醫院的習慣與默契,人家會容得下你嗎?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最常見的就是跑到地方開家診所,但想要在白色巨塔之中取得地位,基本上不大可能。另一個好例子就是教師,一個取得教師資格的教師,在台灣的體系中要被踢出去很難,但如果你得罪了所有同事跟長官?大概是發配邊疆,配一些資訊電腦等雜課,你在學校一點影響力都沒,想要調校都很難。
當傳統的階級被切割,依靠網路做橫向聯繫的方法出現,新的階級就得要出來,照道理應該是要這樣,但實際上呢?我們發現,這些從既有的階級內切割出的,幾乎無法成為有紀律跟有組織,或者有內規的新階級團體。
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兩點。
  1. 你的生活還是脫離不了既有的階級,同業之間有協助跟義務,新的階級聯繫只能分擔部分,無法取代,
  2. 新的階級聯繫較偏向議題式,而且議題容易發散,支持者沒有忠誠度可言,提倡者也沒有權威打擊反抗者。
一言以蔽之,「亂」
這就是許多進步團體,高唱要用議題跟政策取代傳統政黨分壘的理由,不光只有台灣。理由就是,要結合成政治力量,你還是得要有錢有人,若沒有組織忠誠度,政黨不成黨,支持者又沒有忠誠度,議題只要稍微跑掉就翻桌。加以新型態的聯繫方式跳脫傳統的宗族、地區、公司,你無法掌握這些人,自然沒辦法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團體。
也就是說,試圖用議題跟政策,來結合群眾成為政治力量的嘗試,基本上都失敗了。不是連個組織都成立不起來,就是只能做政治操作,把議題打到爛掉,逼政府官員去做不到的事情。道理很單純,官員真的做不到,不僅僅是有沒道理跟邏輯,而是政策面的東西牽涉很廣,假設有十個團體在其中,你說改變對團體ABC有利,但對DEF…有害的部分呢?總不能都把人家打成資本家該死吧。
這就是當今狀況之一,各陣營都努力操作政治議題,完全不去處理行政程序。一般行政狀況都是先求有再求好,但政治議題一操作,往往只有表態支持跟反對兩條路,模糊地帶都消失,操作的團體可以一時之間取得很大的成果,但事情絕對改善不了,最終就是留下一堆爛攤子。
「以及被操作到兩極對立,互相仇恨的民眾」
這很奇怪,你跟同事之間,會因為一件小事,就翻臉變成仇人?正常來說不會,氣個幾天就算了,除非真的結仇,不然日子要過,還是得天天見面,我們不會把這種小怨發酵成為世仇。有沒發現,近年的議題,尤其是被左派操作過的政治議題,幾乎都有這種傾向?統獨等涉及國家存亡的還有道理,怎麼會把國家內部的路線衝突放大到國仇家恨的地步?
這回歸到官僚政治的問題,一個國家制度化久了,就是會官僚化,官僚形成特有的階級習慣,外面的人很難介入。官僚做事情有慣性,你不順著慣性推,或是用議會等監督力量,以及政務官去負責,一定是保守領薪水避免出事優先。所謂責任政治,指的就是被選出的政務官對政策負責,領導官僚把國家機器開往某個方向。今天你可以指責方向有錯,或是這台車的零組件有問題,把任何技術問題政治議題化,結果就很像是指著公車司機穿的制服歧視OOO,你不改掉公車就會撞山一樣。
這不只是台灣,其他國家也類似,這種操作政治議題的方法,全部都必須把議題純淨化,也就是先設定我們是善良的一方,反對的都是邪惡的幫兇,涇渭分明的切出那條線,然後逼各方人馬表態,將所有灰色跟可以妥協的部分都消失。由於已經把議題本身神聖化,導致不能做出任何的讓步,也沒有修正的空間,剩下可以做的,只有更加激化群眾,刺激群眾彼此對立衝突到不能和解的程度。
為何要做到這裡?回到階級本身的特性,原本就是指同質性高的群體,透過職業跟宗族或是地域、公司特性等去區分,你不會沒事銃康同事或是鄰居,在共同利益下逐漸形成一個會把規則內化的階級出來。但新的階級透過的是議題結合,沒有議題,就無法聚集民眾,更無法成立政黨組織等政治團體。
換句話說,要維持自己存在,就必須要激化群眾,把議題刷到無可挽回的對立,才能保證自己有固定的支持者。說難聽點就是宗教性的洗腦,差別只在於教條跟教主不一樣,手法幾乎都是一致的。
其實,正常國家給你這樣跑十年,久了大家也會發現不對勁,各自會回到各自應有的階級秩序上。這十年內的激化,反倒是促成傳統階級新陳代謝的良好刺激,路遙知馬力,像是台灣某些人十幾年前跳出去高喊不要對立,然後狂罵自己原本的同志,現在有誰會認為,這個X營大老是真的?正常人都嘛知道不過是利用自己過去的政治資本上通告賺錢而已。
但台灣,別說台灣,美國也一樣,出現了很不同的狀況。也就是專制國家針對民主國家的漏洞,進行的內部分化與攻擊。這些資訊大概是16年之後慢慢傳到筆者手上,17年底逐漸明朗化,而且開始有系統地去調查跟監控,直到18年底正式報告出來,大家現在才發現原來如此。
簡單說,就是極權國家知道民主國家內部怎麼運作,就刻意去階級分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國家越亂越好,民主國家的平均國力跟活力是勝過同量級的極權政體的,要贏就只能讓你內耗在不該耗的地方。也就是彼此因為議題去內鬥,而最好下手滲透的對象就是左派團體。
不是右派沒有,而是右派團體的性格天生會形成僵固的組織,一旦團體穩固,就會走向保守跟排外,這對於滲透來講極為不利,因為你無法操作他們在政策上配合極權國家的運作。
左派則是因為議題發散的特性,特別容易因為人權議題激化,而人權議題是沒有標準答案,屬於相對式標準。當我們人權進步了,就會有更進步的標準可以追求,而不會想要往後走。
有人會問,科技不也這樣,難道不是相對成長?不是這樣,科技跟產品這些,進步與否有很客觀的標準,例如4G比3G快。但人權價值這類的議題,需要不停地討論,在地的質化量化研究,不同社會很難套用相同標準,就算要套用也得要做出一點妥協。
而這正是滲透的關鍵,人權議題本質是隨時代修正內容,但討論的過程是相當激動的,社會必須為了這個變動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付出了成本,短期看來是損失,但長期來講是強健社會必要的手段。
所以,極權國家只要讓你無限制的辯論議題就好,民主國家就會無止境的消耗成本。反正一種米養百樣人,先引誘進步派鬥爭保守派,再刺激進步派中更激進的去鬥溫和派,等到激進派等極端分子搶到麥克風,誘導他們把議題激化,激化到逼全體民眾選邊站。每一次選邊站都是撕裂民眾之間的信任,把彼此之間撕裂成無數的小團體。
若在以往這招是沒多大屁用的,因為橫向的聯繫管道少,靠電話跟報紙做傳播太慢,議題激化到串聯,還沒引起聲浪大概就熄了。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就成為滲透的優點,每一個小團體都可以透過網路,在全國各地找到志同道合者,極端派都可以找到「看來很多支持者」的地方。
所以導致每一個團體都自認主流,每一個組織都覺得有很多支持者,這時候只要有少數的滲透人員,激化對立的趨勢,效果就十足了。再加上定期放出對抗的訊息,隨時監控跟毀掉質疑的聲音,形成同溫層一點都不難。其實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滲透人員,光是同溫層自己絕對正義的信念,就可以把溫和派都趕走了。
這種破壞工作的目的,是要把原本階級穩固的系統,拆解成無數個小圈圈。小圈圈彼此之間不相往來,也很難串聯,只要針對實際議題的行政作業,就會有無數種支持跟反對的意見。最後,就是大家不想討論這種施行細節,因為施行細節的討論,絕對會演變成專家主導,而這種「網紅政治」要興起的關鍵,就是要讓民眾厭惡實際運作,讓「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很懂」。
筆者試問各位,建築問題要問建築師,法律問題要問律師,你來問筆者,小弟是可以給什麼建議?但有沒發現,網紅政治的政客成功的關鍵,正式把議題簡化,讓大家以為「問題只出在這裡,幹掉就好了」。然後現在,只要有人提出專家建議,或是當事人的意見,一樣被幹到翻,好像只有自己最懂。
不懂要問專家,很難嗎?很難,尤其是這個大網紅時代,每個專家其實都不專,真的專家不見得會說話。再加上,網紅政治必須破壞專家的專業,這樣才能讓政治走向議題化,而不去討論施行細節。
這種對於階級的滲透與破壞,最後就是由完全沒有行政跟協調能力的網紅型政客出馬,帶給大家無窮希望,但真正累到癱的都是行政基層官員,忙到翻的都是協調地方的議員助理。而民眾反正看不到,政客就會收割所有的成果,民眾就覺得這種政治好棒棒,政客都有做事。
這種現象出現在哪?現在不管是哪一種粉,管你藍的綠的三小顏色,每一種粉的操作跟鞏固,基本上都一模一樣。筆者完全不覺得哪個陣營有比較好,並不會因為你用的語言比較高檔,使用的話語較學術,就會跟宗教洗腦有任何差別。
原因呢?因為傳統的階級被切碎了,全部變成數以千計、萬計的小圈圈,小圈圈本身很難出現真正對政治、經濟、軍事有全盤認知的人,缺乏領導者將導致每個小圈圈的認同是紛亂的,彼此之間難以溝通,最後走向宗教化,必須把某個政治人物神格化,才能各自說服自己的小圈圈支持。
更糟糕的,是傳統的階級有上下之分,一個小村落的村長或事高學歷仕紳、醫生律師等,帶領村民進行政治的溝通跟宣傳,知識分子下鄉成為地方政客。對政經幾乎是無知,也沒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基於對這些「節點人物」的信任,跟著這些人投票。
但新興的橫向階級,則全部都是同溫層,每個小圈圈的內部都是差不多程度、見識的人,也找不出上下的關係,更找不到實體的聯繫,依靠的就是虛擬的意識形態連結,而知識分子理當下鄉,走入群眾帶領下層的任務,就在冷氣房上網的過程中,消耗在與相同的人的辯論,或是同溫層取暖中。
於是,極權國家只要製造這種宗教網紅型政客就好,反正民眾絕大多數都不懂,而原本應當領導的中層全部都被打碎,支離破碎到也去尋求宗教共識。
其他國家早就有動作了,美國更是16年就有政黨組織主動去做反擊,在極權國家滲入基層民眾前,搶一步抓到話語權,阻止了這種滲透趨勢。反倒是居住都市的高學歷菁英,一大堆都不自覺,還以為邪惡只會跟邪惡的結盟,所以正義的一方永遠必勝。
台灣呢?現狀是要把打碎的階級聯合在一起,不是拼命說著只有自己人懂的話,始終打不進其他同溫層,只能刺激雙方對立,製造階級壁壘。
不要以為你很理性,或是你講得合乎邏輯,所以「別人就得要買單」。
不給人活路,人家就不會給你活,這就是政治的最基本原則「互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9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閱歷《平面國》,幾何學所影射的社會階級真相國民義務教育就學過的幾何學,也能拿來聊社會階級?科幻小說《平面國》用超凡的想像力將數學的設定以文學呈現,變成社會科學的絕佳文本。
Thumbnail
avatar
陶曉嫚
2024-04-12
揭開100年前北極生活的神祕面紗,女性探索與極地文學顛峰之作《一個女人,在北極》從小我就立誓,這輩子不嫁醫生和警察,看完這本書之後多了一個職業不嫁—極地獵人。
Thumbnail
avatar
NeKo嗚喵
2024-04-10
幽默諷刺階級、種族議題的神片《抱歉打擾你》《抱歉打擾你》是美國知名饒舌歌手布茲雷利自編自導的首部作品,劇情敘述一名生活窘迫的美國黑人卡許在應徵上電話銷售員後,一連串光怪陸離的遭遇,劇情幽默犀利,對種族、階級等面向都有強烈的諷刺。
Thumbnail
avatar
左岸光影
2024-04-06
泰劇《婉通夫人》:建立社會階級的年代以現代女性的角度去觀看戲劇中時代女性被對待的樣子,真的會氣死,一股腦的覺得非常的不公,劇中對性別不平等展現的淋漓盡致。 那時代的女性就像物品,可以是任何形式,卻無任何怨言; 當然我相信,也許那時代的人也是有人有怨言但是礙於社會上普遍就是如此。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女主角『婉通』,只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卻
avatar
MW
2024-03-14
【桌遊心得】領國者 Hegemony:玩出階級社會的百種樣貌人一輩子很難體驗過每一個社會階級的生活,但在《領國者》裡,它呈現了一個簡化得恰到好處的「社會沙盒」,玩家透過扮演不同的階級,體驗勞工、中產與資產階級各自面對的難題,以及互相牽扯的利益糾葛,而理論上要負責棒打出頭鳥、鋤強扶弱的政府玩家,也會不自覺地深陷利益與道德的兩難之中。
Thumbnail
avatar
Kuan
2023-11-21
avatar
愛文忙果
2022-04-06
社會階級的崩壞與逐漸貧窮化的台灣 台灣的階級崩壞已經回不去了,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中產階級正在消失...
Thumbnail
avatar
東京裏物語
2021-12-30
照居住地來決定在校階級的真實韓國孩童社會說出「請不要讓國營住宅的孩子跟我家的孩子分在同一班」的家長令人無言 10年前,筆者帶著5歲的兒子飄洋過海,來到韓藉丈夫的家鄉定居的作家立花志音。伴隨兒子的成長,筆者將自己觀察到的韓國社會奇聞異事寫成專欄。
Thumbnail
avatar
波波先生
2021-12-10
《愚行錄》人性以及階級的社會現實面本篇有嚴重劇透,請斟酌閱讀,《愚行錄》由貫井德郎所著,入選直木獎的推理小說改編,並入選第73屆威尼斯影展。
Thumbnail
avatar
柒月拾伍°
2021-06-13
情緖25—和不同階級的人相處有問題烤魚花六角形的花蕊,花的中間一格一格的,如同蜜蜂的蜂巢,代表含義是不分階級的分工合作。
Thumbnail
avatar
紀餘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