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妥協掩飾無力,成了不得已的溺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第一種類型的家長,我可以看到他們眼神裡深深以孩子為榮,不是愛耍小聰明(這是暗示我孩子智商高反應快)、就是個性執著(意指某種程度也是優點),有時會置入孩子可能太忙壓力太大(因為好優秀要參加很多活動),雖然嘴裡唸著卻忍不住替他們解釋(比如說遺傳或者有某些原因),有時還會怪罪自己太忙,然後謝謝你的指教同時,仍然逼我聽了一頓孩子未來一定知錯能改的善良本性;而當我分享具體作法的時候,他們頻頻點頭但根本沒在聽,因為他們優秀的孩子其實誰都說不得!
這種家長永遠管不動孩子,因為你並不真的認為孩子有甚麼問題,也許孩子功課表現維持一定水準,每天也照著你安排的活動按表操課,雖然某些行為口氣令人討厭,但是成果仍然可以讓你深感驕傲。於是這些問題變得「枝微末節」起來,當不影響「大局」的時候,不過就是你跟著大家抱怨一下的聊天素材而已,偶爾在意別人眼光發作一下,但大多是假裝謙虛的表面功夫。
真的是「假議題」。出來炫耀的成分多於請教。若孩子沒什麼好說嘴的,他們也能積極正面解讀孩子的行為以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最後呈現給大家的依然是稍有瑕疵(才夠真實啊)的完美人生。

第二種類型的家長恰恰相反,什麼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任何事必有因果,追本溯源可直達原生家庭之祖宗八代,或是開始抽絲剝繭童年時光裡有什麼陰影,孩子就是最無辜的受害者,雖然如何彌補拯救重建是他們最想知道的重點,然而我說的具體作法,他們每一項都面有難色通通做不到。
一問怎麼了?他們說的話我卻越來越聽不懂,因為他們不敢說真話,認為真話就會直接傷人,孩子會受不了而崩潰,但我心想,哈囉,我記得你說你孩子根本沒有在鳥你不是嗎?而且照他們使用的「委婉修辭學」,我實在不相信孩子能夠清楚知道他的爸媽到底在說什麼,大概也就嗯哼哈的隨意打發過去,反正使個臉色爸媽就會知難而退,再關個門不想吃飯恐怕就能毀掉爸媽人生。
其實我不喜歡「管」這個字,我說「管不動」的意思,指的是父母意見不被重視,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甚至連討論空間都沒有。這樣的關係早就傾斜歪扭,原本就應該好好檢視,到底是怎麼樣的互動方式破壞平等地位?自己心中又有哪些情緒和弱點種下遠因?一再討好或一再衝突的策略,只會提高未來分歧的機會而已。
不要害怕孩子不高興、不開心、或者擔心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而不敢得罪;因為你的妥協在無形之間,已經成為最嚴重的溺愛。
食物圖解:山頭火點心麵條。看了火字就覺得有人能同理自己,點心麵條省去滿手狼狽的纏樣吃相,一條入口也能有滿嘴碎麵口感,咬在嘴裡迴盪在腦裡的聲音讓人瞬間解憂紓壓,實為不可多得之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這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晚餐後鄰居來家中泡茶、聊天,談到孩子的教養經驗與問題 陳媽媽說 : 我家小孩採無為而治的管教方式,成敗自己負責,我落得輕鬆,不必像有些家長整天操心、煩憂 ! 吳媽媽說 : 我家小孩老是跟我唱反調,如何講都不聽話 ! 吳爸爸打圓場說 : 他們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原因,再過一 兩年就會好了。 張爸爸說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
晚餐後鄰居來家中泡茶、聊天,談到孩子的教養經驗與問題 陳媽媽說 : 我家小孩採無為而治的管教方式,成敗自己負責,我落得輕鬆,不必像有些家長整天操心、煩憂 ! 吳媽媽說 : 我家小孩老是跟我唱反調,如何講都不聽話 ! 吳爸爸打圓場說 : 他們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原因,再過一 兩年就會好了。 張爸爸說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書中談及過度的教養可能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主張父母放下過度管教,創造理解和諧的教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