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妥協掩飾無力,成了不得已的溺愛

2020/03/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既然是深夜,絕對是抱怨文。
漸漸進入青春期的教養話題,最常碰到的就是來求救(討拍)的父母,他們嘴裡都會有個管不動的孩子;有些是3C或電動成癮、有些是沉迷社群朋友、或者老是頂嘴不受控…總之,即使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看不下去,卻開始感受到自身的無能為力。
這種「管不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都有跡可循。
第一種類型的家長,我可以看到他們眼神裡深深以孩子為榮,不是愛耍小聰明(這是暗示我孩子智商高反應快)、就是個性執著(意指某種程度也是優點),有時會置入孩子可能太忙壓力太大(因為好優秀要參加很多活動),雖然嘴裡唸著卻忍不住替他們解釋(比如說遺傳或者有某些原因),有時還會怪罪自己太忙,然後謝謝你的指教同時,仍然逼我聽了一頓孩子未來一定知錯能改的善良本性;而當我分享具體作法的時候,他們頻頻點頭但根本沒在聽,因為他們優秀的孩子其實誰都說不得!
這種家長永遠管不動孩子,因為你並不真的認為孩子有甚麼問題,也許孩子功課表現維持一定水準,每天也照著你安排的活動按表操課,雖然某些行為口氣令人討厭,但是成果仍然可以讓你深感驕傲。於是這些問題變得「枝微末節」起來,當不影響「大局」的時候,不過就是你跟著大家抱怨一下的聊天素材而已,偶爾在意別人眼光發作一下,但大多是假裝謙虛的表面功夫。
真的是「假議題」。出來炫耀的成分多於請教。若孩子沒什麼好說嘴的,他們也能積極正面解讀孩子的行為以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最後呈現給大家的依然是稍有瑕疵(才夠真實啊)的完美人生。

第二種類型的家長恰恰相反,什麼都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夠多、不夠好,任何事必有因果,追本溯源可直達原生家庭之祖宗八代,或是開始抽絲剝繭童年時光裡有什麼陰影,孩子就是最無辜的受害者,雖然如何彌補拯救重建是他們最想知道的重點,然而我說的具體作法,他們每一項都面有難色通通做不到。
一問怎麼了?他們說的話我卻越來越聽不懂,因為他們不敢說真話,認為真話就會直接傷人,孩子會受不了而崩潰,但我心想,哈囉,我記得你說你孩子根本沒有在鳥你不是嗎?而且照他們使用的「委婉修辭學」,我實在不相信孩子能夠清楚知道他的爸媽到底在說什麼,大概也就嗯哼哈的隨意打發過去,反正使個臉色爸媽就會知難而退,再關個門不想吃飯恐怕就能毀掉爸媽人生。
其實我不喜歡「管」這個字,我說「管不動」的意思,指的是父母意見不被重視,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甚至連討論空間都沒有。這樣的關係早就傾斜歪扭,原本就應該好好檢視,到底是怎麼樣的互動方式破壞平等地位?自己心中又有哪些情緒和弱點種下遠因?一再討好或一再衝突的策略,只會提高未來分歧的機會而已。
不要害怕孩子不高興、不開心、或者擔心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而不敢得罪;因為你的妥協在無形之間,已經成為最嚴重的溺愛。
食物圖解:山頭火點心麵條。看了火字就覺得有人能同理自己,點心麵條省去滿手狼狽的纏樣吃相,一條入口也能有滿嘴碎麵口感,咬在嘴裡迴盪在腦裡的聲音讓人瞬間解憂紓壓,實為不可多得之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怡君
羅怡君
12年的行銷公關經驗,讓自己誤打誤撞變成親職溝通作家和講師;熱愛與孩子相處又喜愛產業脈動,於是發展各種斜槓人生:讀書會、主持人、活動策展顧問...;不論哪個身分其實都是「翻譯者+連結者+整合者」,而過程中與孩子們發生的閱讀對話、思辨與提問,就是這個專題裡集合的養分。目前出版六本書,持續創作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