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4):社會學習機會和小孩,怎麼面對面?

2020/03/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系列回顧:在這個系列的01,我主張要在社會上存活下來的基本能力,是不需要特地去教與學的,只要大量讓小孩在外面走跳,小孩就遲早能學會基本能力。而在0203裡,面對那些不是基本能力、但學了很不錯的能力與知識,我提出「不強迫的規則」以及「學習劇本」的概念,來解釋小孩在學習過程中,在「主動/被動」之間的「活生生的學習者」狀態。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一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霾。低年級還好,低年級的學科或經驗探索並不需要很專業的教育者來帶領,父母可以自己投入,以人力來節省支出。
然而在中高年級或國中的階段,當小孩開始想要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嚴苛。在這個階段,不但教育者難求,在許多城市裡,即使有預算也可能找不到適合小孩的教育機會。

「在社會裡學習」?

面對這個嚴苛的問題,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
在累積一些經驗後,小孩自然的和我們一樣也擁有在社會中尋找學習資源的能力
在我對在家自學的想像裡,為了應對預算的困難,我將學習者大致分為二個階段,一是「經驗探索」,二是「在社會裡學習」。
經驗探索階段可以由父母或半專業者投入來節省支出,我們大致上已經可以克服,於是當前的難關,在於如何讓小孩「在社會裡學習」。
昨天我們騎士團(這是我們自學團的暱稱)有四位孩子從新竹北上,到中壢參加「桃園TRPG推廣會」的TRPG推廣活動。這四位孩子分別是小四、小五、小五及小六,過去曾經玩過很簡單版本的TRPG(桌上角色扮演遊戲)。
這個活動裡的其他成員都是大人,根據主辦單位的說法,他們之前遇過最大的小孩是國一。另外,這場活動的費用是200元。
我們小孩是在前幾天從一位教育者那裡得到這個訊息,小孩們就自己揪朋友、自己填線上報名表、自己查店家資訊、Google Map跟時刻表、決定行程,然後在一位媽媽的「尾隨(而不是帶路)」之下,抵達活動場地,參與活動。
我們的小孩如我所預期的,早早就走進社會裡了。

面向社會的小孩

這幾位孩子大多有去過學校,其中年紀最小的那位則完全沒有去過學校。大致來說,這些孩子在過去幾年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主要是一個叫做「自由日」的行程,沒有太多教室內、上對下、經過精巧設計的課程。
每週兩天,有一位教育者跟四到六位小孩在某個地方集合,由小孩輪流決定當天的目的地。以我們居住的新竹為中心,孩子往北最遠曾經到過基隆和平島,往南則到台中。在每週2天、每年將近百日的自由日裡,小孩在北台灣的各個地方累積了各種經驗。
搭車的基本能力自然不用說。前一陣子的某一天自由日,有個孩子沒出現在新竹車站的預定集合地點,我們非常緊張地啟動尋人機制,但在一小時之後,當我們終於聯絡上這孩子,才發現他自己抵達了桃園的集合地點,已經見到教育者了。只是因為他是個有點外星特質的小孩,不知那天為什麼外星人的邏輯突然運作了,就沒有按照往例跟其他朋友一起集合在北上,而是自己搭車北上集合。
我們才知道,即便這孩子在許多地方那麼像是外星人,但他還是在這麼長久的自由日裡,默默具備了搭乘地球大眾交通工具抵達目的地的能力。
輪值擔任帶路人的時候,為了規劃目的地與活動,孩子也逐漸具備了使用網路查詢資料、報名活動的能力。跟朋友聯絡、溝通、協商更是每天必做的事,光是要一起連線玩哪個線上遊戲,就要在群組聊天室裡吵個老半天。
而在每一個從早到晚的自由日裡,有各種日常生活的困難需要解決跟面對。錢帶不夠、搭錯車、太吵被圖書館義工罵、被麵包店阿姨拒絕換錢、路人請吃東西、想要尿尿找不到公共廁所、好心人以為小孩們被誘拐報警。以及,最常遇到的問題:你們為什麼沒去學校?
因為不時碰到這個問題,我寫了上面這篇文章。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家小孩從教育者那邊學到一個回答:「戶外教學啦。」
一開始,面對路人過多的好奇,小孩們採取的方式是躲在教育者後面,由教育者來解釋。但教育者終於也有覺得煩的一天,就發明了敷衍的回答。
隨著小孩的年紀增長,小孩從教育者身上學會了應對的幾種方法。他們像教育者一樣,當他們不想回答時,就會隨口回答「戶外教學」來句點對方的好奇,當他們心情好時,也會認真向路人解釋自己是自學生、自學又是什麼。
在教育者應對世界的時候,小孩在旁邊看著,試著模仿,有時也嘗試自己上場,漸漸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於是,就像這幾個小孩自己去了TRPG的推廣活動,有一天我們發現,小孩已經會了,跟我們大人差不多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面向小孩的社會

無論對象是成人或小孩,教育都是十分耗費資源的事。然而,社會上有很多平價甚至免費的教育資源,卻只面向著成人開放,將未成年的孩子排除在對象之外。
以我們自身遇到的例子來說,在小孩去婦幼館請人填寫兒童友善權益的問卷時,義工把小孩趕出去,而且自身也不幫忙填寫;小孩十分懷疑地問我:「這不是婦『幼』館?」在小孩去漫畫店時,店長不給任何理由拒絕小孩在書店裡閱讀。在火車上小孩也沒有太大聲講話──至少沒有比正在講電話的外國人大聲,也沒有比四五個女高中生大聲──但就是會被路人數落我們沒教好。
許多的導覽或講座,帶領人並不是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去擬字用詞,小孩聽三分鐘就知道「這不是跟我講話」然後開始跑來跑去,還要被大人數落不認真、社會化失敗。
因為這些經驗,我寫過上面兩篇文章。當我們鼓勵小孩「出沒」各種講座跟活動時,不友善的主辦單位或講者會嫌棄他們,友善的主辦單位也大多顯得對他們缺乏瞭解而手足無措。以這一場TRPG的推廣會來說,主辦單位十分友善,但大概也十足驚訝。我聽說他們在開始前,特地為了孩子們的出現而開了一個會。
面對這種「對小孩學習者陌生甚至恐懼」的現況,這些年我花很多力氣在拓展小孩和社會「面對面」的可能性。
其中一個面向,是協助小孩準備好走入社會的能力與信心,讓他們不畏懼社會可能有的學習機會,願意走進去,並且在偶然遇到不友善的大人時,仍能不被「摧毀」,保有持續嘗試的樂觀與動力。
另一方面,我也積極尋求願意面向小孩的社會機會。
在新竹,月讀書咖因為跟我們孩子長期互動,十足友善接納我們的孩子,逐漸成為這些孩子們心目中重要的地點,只差沒有叫店長乾媽。在這裡,孩子們參與了許多講座與活動,像是女性主義的講座、小型演唱會或野望影展,讓孩子們得到跟大人一樣的、平價而豐富的教育機會。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將要跟我們社群合作一個兒童導覽手冊的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裡,我們邀請了幾位「小孩顧問」,請他們給予我們寶貴的兒童觀點。
有許多媽媽們也願意給出跟大人一樣的工資,請大孩子們到家裡托育小小孩,甚至有地方的媽媽們願意按照行情給鐘點費,請國中自學生去分享自身的自學經驗。
除了我們在規劃的事項之外,我們知道各地的社區大學也開始將自學生視為對象,也有更多團體逐漸接納小孩在活動裡出現、學習。

社會與小孩學習者面對面

在讓小孩面向社會的日子裡,有一天我們發現,小孩已經會了,跟我們大人差不多會。唐鳳在很多場合都以她自身的例子提到,在網路時代,孩子可以找到她關心的領域的社群,加入這些社群,得到學習的同儕和師長。
這篇專訪提到,唐鳳15歲就跟國外的教授討論教授未完成的論文。有人會說「我們的孩子又不是唐鳳」(這一點反覆提及網路世界沒有天才的唐鳳,大概不會贊成),但還好社會上的大人們也大都不是教授,只是和我們一樣的終身學習者。
漸漸地,大人們也許會習慣小孩跟我們一起學習,到那時大人們會發現,小孩學習者也許在某些面向上比他們差,但在另外一些面向上,小孩學習者可能也比大人強。
或者更精準地說,小孩其實不是一個樣子,有的小孩這樣,有的小孩那樣,就像有的大人這樣,有的大人那樣。
當我們社會上的各種學習環境漸漸習慣了小孩學習者四處出沒,這個社會或許才是真正接納了小孩、將小孩視為「人」,而能真正理解到,在很多面向上,小孩跟大人的差異,並不如大人跟大人之間的差異來得大,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內部差異。
而在這些沒有太多差異的面向上,(大)人跟(小)人在一起學習,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駿逸
盧駿逸
從2008年開始,我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這是一個師生比大約1:4的教育現場,我陪小孩一起工作的主題包括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等。除了陪伴小孩之外,我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