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4):社會學習機會和小孩,怎麼面對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系列回顧:在這個系列的01,我主張要在社會上存活下來的基本能力,是不需要特地去教與學的,只要大量讓小孩在外面走跳,小孩就遲早能學會基本能力。而在0203裡,面對那些不是基本能力、但學了很不錯的能力與知識,我提出「不強迫的規則」以及「學習劇本」的概念,來解釋小孩在學習過程中,在「主動/被動」之間的「活生生的學習者」狀態。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一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霾。低年級還好,低年級的學科或經驗探索並不需要很專業的教育者來帶領,父母可以自己投入,以人力來節省支出。

然而在中高年級或國中的階段,當小孩開始想要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情況就會變得比較嚴苛。在這個階段,不但教育者難求,在許多城市裡,即使有預算也可能找不到適合小孩的教育機會。

「在社會裡學習」?

面對這個嚴苛的問題,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
在累積一些經驗後,小孩自然的和我們一樣也擁有在社會中尋找學習資源的能力

在累積一些經驗後,小孩自然的和我們一樣也擁有在社會中尋找學習資源的能力

在我對在家自學的想像裡,為了應對預算的困難,我將學習者大致分為二個階段,一是「經驗探索」,二是「在社會裡學習」。

經驗探索階段可以由父母或半專業者投入來節省支出,我們大致上已經可以克服,於是當前的難關,在於如何讓小孩「在社會裡學習」。

昨天我們騎士團(這是我們自學團的暱稱)有四位孩子從新竹北上,到中壢參加「桃園TRPG推廣會」的TRPG推廣活動。這四位孩子分別是小四、小五、小五及小六,過去曾經玩過很簡單版本的TRPG(桌上角色扮演遊戲)。

這個活動裡的其他成員都是大人,根據主辦單位的說法,他們之前遇過最大的小孩是國一。另外,這場活動的費用是200元。

我們小孩是在前幾天從一位教育者那裡得到這個訊息,小孩們就自己揪朋友、自己填線上報名表、自己查店家資訊、Google Map跟時刻表、決定行程,然後在一位媽媽的「尾隨(而不是帶路)」之下,抵達活動場地,參與活動。

我們的小孩如我所預期的,早早就走進社會裡了。

面向社會的小孩

這幾位孩子大多有去過學校,其中年紀最小的那位則完全沒有去過學校。大致來說,這些孩子在過去幾年所經歷的學習過程,主要是一個叫做「自由日」的行程,沒有太多教室內、上對下、經過精巧設計的課程。

每週兩天,有一位教育者跟四到六位小孩在某個地方集合,由小孩輪流決定當天的目的地。以我們居住的新竹為中心,孩子往北最遠曾經到過基隆和平島,往南則到台中。在每週2天、每年將近百日的自由日裡,小孩在北台灣的各個地方累積了各種經驗。

搭車的基本能力自然不用說。前一陣子的某一天自由日,有個孩子沒出現在新竹車站的預定集合地點,我們非常緊張地啟動尋人機制,但在一小時之後,當我們終於聯絡上這孩子,才發現他自己抵達了桃園的集合地點,已經見到教育者了。只是因為他是個有點外星特質的小孩,不知那天為什麼外星人的邏輯突然運作了,就沒有按照往例跟其他朋友一起集合在北上,而是自己搭車北上集合。

我們才知道,即便這孩子在許多地方那麼像是外星人,但他還是在這麼長久的自由日裡,默默具備了搭乘地球大眾交通工具抵達目的地的能力。

輪值擔任帶路人的時候,為了規劃目的地與活動,孩子也逐漸具備了使用網路查詢資料、報名活動的能力。跟朋友聯絡、溝通、協商更是每天必做的事,光是要一起連線玩哪個線上遊戲,就要在群組聊天室裡吵個老半天。

而在每一個從早到晚的自由日裡,有各種日常生活的困難需要解決跟面對。錢帶不夠、搭錯車、太吵被圖書館義工罵、被麵包店阿姨拒絕換錢、路人請吃東西、想要尿尿找不到公共廁所、好心人以為小孩們被誘拐報警。以及,最常遇到的問題:你們為什麼沒去學校?

因為不時碰到這個問題,我寫了上面這篇文章。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家小孩從教育者那邊學到一個回答:「戶外教學啦。」

一開始,面對路人過多的好奇,小孩們採取的方式是躲在教育者後面,由教育者來解釋。但教育者終於也有覺得煩的一天,就發明了敷衍的回答。

隨著小孩的年紀增長,小孩從教育者身上學會了應對的幾種方法。他們像教育者一樣,當他們不想回答時,就會隨口回答「戶外教學」來句點對方的好奇,當他們心情好時,也會認真向路人解釋自己是自學生、自學又是什麼。

在教育者應對世界的時候,小孩在旁邊看著,試著模仿,有時也嘗試自己上場,漸漸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於是,就像這幾個小孩自己去了TRPG的推廣活動,有一天我們發現,小孩已經會了,跟我們大人差不多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面向小孩的社會

無論對象是成人或小孩,教育都是十分耗費資源的事。然而,社會上有很多平價甚至免費的教育資源,卻只面向著成人開放,將未成年的孩子排除在對象之外。

以我們自身遇到的例子來說,在小孩去婦幼館請人填寫兒童友善權益的問卷時,義工把小孩趕出去,而且自身也不幫忙填寫;小孩十分懷疑地問我:「這不是婦『幼』館?」在小孩去漫畫店時,店長不給任何理由拒絕小孩在書店裡閱讀。在火車上小孩也沒有太大聲講話──至少沒有比正在講電話的外國人大聲,也沒有比四五個女高中生大聲──但就是會被路人數落我們沒教好。

許多的導覽或講座,帶領人並不是從小孩的角度出發去擬字用詞,小孩聽三分鐘就知道「這不是跟我講話」然後開始跑來跑去,還要被大人數落不認真、社會化失敗。

因為這些經驗,我寫過上面兩篇文章。當我們鼓勵小孩「出沒」各種講座跟活動時,不友善的主辦單位或講者會嫌棄他們,友善的主辦單位也大多顯得對他們缺乏瞭解而手足無措。以這一場TRPG的推廣會來說,主辦單位十分友善,但大概也十足驚訝。我聽說他們在開始前,特地為了孩子們的出現而開了一個會。

面對這種「對小孩學習者陌生甚至恐懼」的現況,這些年我花很多力氣在拓展小孩和社會「面對面」的可能性。

其中一個面向,是協助小孩準備好走入社會的能力與信心,讓他們不畏懼社會可能有的學習機會,願意走進去,並且在偶然遇到不友善的大人時,仍能不被「摧毀」,保有持續嘗試的樂觀與動力。

另一方面,我也積極尋求願意面向小孩的社會機會。

在新竹,月讀書咖因為跟我們孩子長期互動,十足友善接納我們的孩子,逐漸成為這些孩子們心目中重要的地點,只差沒有叫店長乾媽。在這裡,孩子們參與了許多講座與活動,像是女性主義的講座、小型演唱會或野望影展,讓孩子們得到跟大人一樣的、平價而豐富的教育機會。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將要跟我們社群合作一個兒童導覽手冊的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裡,我們邀請了幾位「小孩顧問」,請他們給予我們寶貴的兒童觀點。

有許多媽媽們也願意給出跟大人一樣的工資,請大孩子們到家裡托育小小孩,甚至有地方的媽媽們願意按照行情給鐘點費,請國中自學生去分享自身的自學經驗。

除了我們在規劃的事項之外,我們知道各地的社區大學也開始將自學生視為對象,也有更多團體逐漸接納小孩在活動裡出現、學習。

社會與小孩學習者面對面

在讓小孩面向社會的日子裡,有一天我們發現,小孩已經會了,跟我們大人差不多會。唐鳳在很多場合都以她自身的例子提到,在網路時代,孩子可以找到她關心的領域的社群,加入這些社群,得到學習的同儕和師長。

這篇專訪提到,唐鳳15歲就跟國外的教授討論教授未完成的論文。有人會說「我們的孩子又不是唐鳳」(這一點反覆提及網路世界沒有天才的唐鳳,大概不會贊成),但還好社會上的大人們也大都不是教授,只是和我們一樣的終身學習者。

漸漸地,大人們也許會習慣小孩跟我們一起學習,到那時大人們會發現,小孩學習者也許在某些面向上比他們差,但在另外一些面向上,小孩學習者可能也比大人強。

或者更精準地說,小孩其實不是一個樣子,有的小孩這樣,有的小孩那樣,就像有的大人這樣,有的大人那樣。

當我們社會上的各種學習環境漸漸習慣了小孩學習者四處出沒,這個社會或許才是真正接納了小孩、將小孩視為「人」,而能真正理解到,在很多面向上,小孩跟大人的差異,並不如大人跟大人之間的差異來得大,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內部差異。

而在這些沒有太多差異的面向上,(大)人跟(小)人在一起學習,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孩子出生時,我就決定要全心全意照顧他。抱著他,喝奶,牽著他走路,喊著他記得要回家,領著他騎腳踏車,走進各式各樣的演藝會場。沒有教具、沒有托嬰、沒有幼稚園,常有人會問我,如果是這樣你不會擔心嗎?問題很多種,但都是以自己的經驗來判斷未來的不可預測,一切是空談,希望他們能「真正」的關心孩子的需求。 什麼是
Thumbnail
當孩子進入學校時,大部分的家長好像開始迷航在課業中,也因時代的關係,教師成為行業不是志業,教書不教人。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家長和老師皆需要再度探索自我,方能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而大自然、戶外有著冒險的元素,讓大自然來陶養我們吧! 為什麼要去戶外冒險? 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記得過去在學校任教時,常有很多老
Thumbnail
當孩子進入學校時,大部分的家長好像開始迷航在課業中,也因時代的關係,教師成為行業不是志業,教書不教人。換個角度思考,學生、家長和老師皆需要再度探索自我,方能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而大自然、戶外有著冒險的元素,讓大自然來陶養我們吧! 為什麼要去戶外冒險? 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記得過去在學校任教時,常有很多老
Thumbnail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Thumbnail
目前我跟十幾個家庭合作,用黑龍騎士團這個中二的名稱進行一個跟名稱一樣中二的實驗教育計畫。就姑且稱之為「黑龍騎士訓練計畫」。 目前騎士團的教育實驗雖然還沒有「成果」可言,但教育作為一種實驗,其實踐的過程,以及教育者、親屬、小孩各自的想法與考量,都是值得記錄下來的珍貴文獻。
Thumbnail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在家自學的實務上,預算與學習機會的問題,會隨著小孩的成長、想學習一些複雜的事物,逐漸變得更加嚴苛。我想提出的對策,是讓小孩跟社會「面對面」,拓展小孩在社會上學習的機會。當他們得到跟我們一樣多的資訊跟資源,他們也有能力跟我們一樣投入社會上的學習活動。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在這學習無邊界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學生,不管孩子多大甚至父母本身,都必須時時刻刻把我們自己當作自學生來看待 我住的社區裡有三個混齡的自學團體,人數從十來位到二十多位都有。我周邊的朋友也有許多人將孩子送到如雨後春筍不斷增加中的實驗小學,那種依著固定課程與課綱上課的傳統學校,在很多家長眼中,似乎已經無法給
Thumbnail
在這學習無邊界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學生,不管孩子多大甚至父母本身,都必須時時刻刻把我們自己當作自學生來看待 我住的社區裡有三個混齡的自學團體,人數從十來位到二十多位都有。我周邊的朋友也有許多人將孩子送到如雨後春筍不斷增加中的實驗小學,那種依著固定課程與課綱上課的傳統學校,在很多家長眼中,似乎已經無法給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像是這樣類脅迫的假文明手法,其實在現實世界裡是很經常被操作的方式,通常是被脅迫一方的孩子事實上也很能夠掌握這類技巧,並且運用得當,但是,很有趣的事情是:孩子們都曾經有過是少數方的經驗,並且說出「那也沒辦法」這樣的結論。少數服從多數這一個操作,在意圖使人接受的手段上,都是很容易進行且成效好的操作方式,
Thumbnail
像是這樣類脅迫的假文明手法,其實在現實世界裡是很經常被操作的方式,通常是被脅迫一方的孩子事實上也很能夠掌握這類技巧,並且運用得當,但是,很有趣的事情是:孩子們都曾經有過是少數方的經驗,並且說出「那也沒辦法」這樣的結論。少數服從多數這一個操作,在意圖使人接受的手段上,都是很容易進行且成效好的操作方式,
Thumbnail
自學進行到了第三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規劃都還掌握在大人的手裡,這麼做並不是大人只想要這樣做,好像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作息時間。
Thumbnail
自學進行到了第三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規劃都還掌握在大人的手裡,這麼做並不是大人只想要這樣做,好像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作息時間。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Thumbnail
實驗教育做了五年之後,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自學能力的重要! 但是小孩的自學能力不是從小就能夠自己發生,我們一開始也是從設計教案來教學,經歷慘痛的失敗,重新檢討、觀察小孩的行為,發現小孩會模仿大人的工作模式,來幫自己學習,才漸漸脫離教與學的苦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