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自我覺察練習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月份的期中審查報告,那段時間小孩和大人都有些茫然,第一次參與所謂的期中報告,官方資料中並沒有形式上的限定,也沒有參與過任何一次的經驗,只好問問身邊在不同縣市的自學家庭,試圖準備一些可以端出來看的學習過程記錄、或者是作品(如果他的那些練習品能夠被稱作創作的話)。
也因為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不知道要拿出甚麼東西來,便一再地重新去思考:學習與檢視學習結果之間的關聯。如果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自學生發掘自我擅長或者是確認喜好學習領域的過程,那麼檢視學習結果這一件事情,究竟是要放在”發覺”過程中的一切,還是要檢視學習的”成就”? 現在拿出一些小孩在各個課程中的學習紀錄,就能夠為這段時間的自學給出一個合適的結果(評價)嗎? 越是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就越是堅定地認為:所有的成果,都來自每一天的每一刻。
如果以期中報告的狀態來看,自學生目前符合原先送交的自學計畫執行率大約有在七成以上,各科的授課教師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反觀自學生的狀態,並沒有因此展現預期的自主學習狀態,很多時候還是參雜了家長的擔心而軟脅迫的因素。如果光以這個角度來看自學成果,可以說根本是未達標,甚至是背道而馳。但是,這裡談的未達標,難道就是指小孩的狀態不合乎期待嗎? 會不會更多的時候是在制定計畫的時候,並不真實地理解自學生的狀態,以及過分地誤解了自學生的學習模式? 這樣說來的話,成果報告的對象便從自學生便成了是計畫執行的家長。計畫的撰寫與執行,都掌握在家長的手上,而計畫中重視的是自學生的自主狀態以及親密陪伴的學習歷程,以這一點來重新想過,便也就更定調了接下來的自學方式—放下大人的擔心以及再強化陪自學生的自我覺察。
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覺察到自我對於知識、技能的需求,自然就無法真正地自主學習,這是聽了上學好日子的自學生C對談後,更是確認了的概念。過去認為的”學習動機”引起的自主學習力以及現在覺得是因為自我覺察感到對於知識、技能的匱乏而生出的欲望是有些許不同的;前者多一點是在好奇與熱情,而後者可能更多的是嘗試與挑戰;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自主性,但中間有的差別在於對於自我的理解與探索。
有了這一層的想法,寒假過後的下學期(自學生哪有寒假)開始,邀請了一個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一起來辦共學小旅行。從六個不同年齡的旅伴過去的旅行經驗以及每次新規劃的旅行經驗中,讓孩子能夠練習再多看見自己一些。小旅行裡面的大人,只做各式對話開展的可能性努力,紀錄並且陪同。試圖的在不同的家庭、孩子、價值觀、學習經驗與現況中,讓孩子增加對學習的多樣性理解,以及對於人的看見,進而對自我梳理。
上一次我們去了轉運站旁的公共空間,那裏有許多適合孩子玩耍的區域和設施,捕夢網盪鞦韆、舊軌道草皮、裝置藝術、舊月台和大型裝置藝術。玩的東西很多,不過小孩在每次的小旅行序幕,總是先想到吃東西、買東西。因此,一到了轉運站就有孩子說要去秀泰買甜甜圈吃,另兩個孩子則說要去義美。第二次的小旅行,孩子們對於規劃行程上仍然沒有很多討論,僅有發展出來的方式是有人提出要去哪裡,然後就會有小孩說不要、不想,但也說不出想要去哪或是其他討論的模式,也就會有一些時候僵持著。很有趣的事:每當遇上討論卡關,話題無法延伸時,幾個耐不住性的孩子,多數時候會用比較簡化的方式面對:丟出非A即B選項、少數服從多數、有的會私下先說服一兩個人、或是共同喊口號方式…,企圖使得反對方不得不服從。
像是這樣類脅迫的假文明手法,其實在現實世界裡是很經常被操作的方式,通常是被脅迫一方的孩子事實上也很能夠掌握這類技巧,並且運用得當,但是,很有趣的事情是:孩子們都曾經有過是少數方的經驗,並且說出「那也沒辦法」這樣的結論。少數服從多數這一個操作,在意圖使人接受的手段上,都是很容易進行且成效好的操作方式,但是卻非常粗劣地忽略少數方的意見。因此,在這團小旅行中,大人們也會努力試圖地讓這樣的情境多開展出其他面貌。
當出現這一些類脅迫方式時,大人除了把多數方發言者的意思先重述一次,並先試著鼓勵少數方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堅持他們可以堅定自己的意思,也當傳聲筒覆述少數方的話。有的時候,兩方會互相調整或者解釋說明而有進一步的討論,但是也不是經常有效,很常時候就會整個卡住。卡住後,有一兩個孩子很有趣,習慣會發展出另外的方式:顧左右而言他、轉移目標(先玩)…,看起來很快讓討論中斷,但觀察後發覺他們好像是先選擇回到彼此之間友善的連結,孩子們會先一起吃東西或者是玩起來,試圖地化解討論氣氛,而大人們便繼續等待下一次的討論契機。
在兩次的小旅行中,都有玩追逐的遊戲,雖然規則不盡相同,對於不同的孩子提出的遊戲方式,也有不同的理解,觀察小孩在說明與了解”遊戲規則”達到共識的這個環節中,發現小孩有很大的彈性。好像並不一定就是將規則講定了,就不能夠更動或者是反向操作,反倒是因為想要繼續玩,還能夠隨時更動遊戲規則與角色。
這樣的觀察來自於他們在玩警察抓小偷的過程。一開始黑白猜拳訂出兩個小偷、兩個警察、兩個特務的角色分配;警察抓小偷,特務可以經由警察要求後協助警察”圍捕”小偷,但是他們不能抓。大人聽到的時候覺得,那不就是四個人抓兩個? 小孩就說「不一樣」(雖然大人還是不知道哪裡不一樣)
玩了大約一輪後,看見所有的小孩都在追同一個人,被追的人跑近身的時候,臉色很是緊張,看起來有些累但很努力地跑著,邊跑邊說「他們全部都追我」。大人沒打斷遊戲但問了「為什麼?不是有兩個小偷嗎?」。追著跑的小孩其中兩個停下來解釋:「就是有一個小偷被抓到了,然後他就投降了,然後他就變成警察的一方了,所以就只剩下一個小偷了。」大人問:「投降後就變成警察喔,怎麼這麼好。」沒有小孩回答這個問題。但過沒多久,最後一個小偷被抓到了,遊戲就結束了一陣子。然後,再重新徵求”自願”有人當小偷後,開始另一局。
這裡可以看到,其實有很多不合邏輯、不符合所謂公平原則的地方,但當跟小孩詢問的時候,他們也說不清楚,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規則為什麼會荒腔走板地變成現在這樣,有的小孩說得出一部分,有的小孩邊跑邊問現在怎樣…怎樣...換誰怎樣...。但是很有趣的是,幾乎每個小孩都沒有表達出”不想玩”、”不喜歡”,反而在配合隨意被更動的規則上很有彈性。這個發現在經常聽到喊”不公平”的孩子身上,很讓人好奇這其中的奧妙。
當把這些看見放回到孩子眼前時,孩子們有時候會靦腆地笑著露出被猜中的表情,有時候會大方地承認自己的想法或意圖,有時候會歸類某個人就是都怎樣,但大部分的孩子都試圖地讓每個旅伴開心,光是這一點,就認為這樣的自學方式,是更美好的歷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
    人生總在超越自己的現況中又往前走,一點一點兒地從厭世人生中,走向陪孩子迎向自學的日子。回頭看看這些年來的育兒點點滴滴,都將成為走向下一個階段的養分,開啟陪孩子自學的嚐試,能走多久?多遠?多深?真是走入謎樣的人生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