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永遠都不會遲到,只要我們知道,時間是自己的,慢慢來就好
中午吃著先生精心準備的水牛城雞翅、涼拌高麗菜絲與乾煎馬鈴薯,我笑著問他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媽媽還在世,而且看著他下廚,與享受著這美味午餐,媽媽會怎麼說呢?
先生愣了一下,眉頭皺了一下陷入深思,旋即搖搖頭,「大概難以置信吧!」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的確,先生是婆婆四十二歲生的小兒子,因為長相討喜可愛,所以備受婆婆疼愛,在他兄姊眼中,婆婆視他為小天使,簡直過度溺愛,即使婆婆在世時都八十多歲,每次先生回到家,婆婆還是每日清晨走到二樓幫他撢被子,然後放上一套乾淨的內衣褲,讓他晚上洗澡後穿,而且有一個專屬的零食櫃,滿滿的都是先生最愛的零食。所以,他幾乎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好命孩子,連發脾氣時,婆婆都順著他。
我猜,若婆婆在世看到兒子快五十歲,才學著烹飪與烘培,不僅會驚聲尖叫,可能會立刻接手去作,或者認為我這媳婦,可能轉性變成大怪物。
「可是,媽媽就是吃不到我烤的蛋糕與雞翅。」先生哀怨地說。
「不會啦!他看你這麼享受烹飪與烘培,一定在天上非常高興,知道你不僅有天分,也有愛家人的心。」我安慰他說。
先生承認,烘培倒簡單一點,但烹飪的確不是件簡單事,從採購、洗刷、切菜與調味煮食,最後還得清洗廚房,讓他真的落了腰疼,特別是要準時開飯,真的壓力非常大。
我笑了,今天的雞翅的確比他預計出菜的時間,晚了四十五分鐘,就連乾煎馬鈴薯,只能急就章地只出一小盤,因為再不上桌,就已經一點十五分了。
我安慰他說,煮飯要掌控時間本來就不容易,何必這麼精算與認真。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因為他上週日就為此跟我大發脾氣,我明明說12:30開飯,12:29就作上桌的他,氣到不行,一直問為什麼我都算不準時間,為什麼我老是沒法掌握進度,最後還甩門回自己的電腦室去。
那天我第一次用剛買的鑄鐵煎盤煎兩片魚排,的確無法掌握煎盤習性,溫度一直控制不好,所以延了快二十多分鐘才開飯,為此我被先生唸了好久,還一直記恨到今天早上,滿臉自信地說他絕對會準時出菜,沒想到幾小時後自己打臉。
開飯時,他嘴上不說,就是覺得很沒面子,所以我才靈機一動,要他想像婆婆在世會如何誇讚他願意學習烹飪與烘培,以免他會不好意思轉生氣的情緒爆炸。
我主動聊到婆婆生前,每次都煩惱明天要煮什麼菜,真的對於天天作菜的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選定主菜與配菜,真的非常傷神,甚至考驗時間的掌握。
我繼而好奇問他,在他小時候,婆婆都煮哪些菜呢?有無印象最深刻的事?
他忽然想起什麼,幽幽地說起他的父親,每次都一定準時12:29坐在餐桌前,如果12:30一到,我婆婆還沒出菜的話,他就會從喃喃抱怨,到大聲抗議,甚至罵人。
先生描述那景象,似乎觸動他的某種知覺,原來,他多年來一直煩躁指責我出菜沒有準時的無意識慣性,背後是有故事的,即使當下的他,並不喜歡父親的反應,以及飯廳的氣氛,但他還是複製了行為,被某種無意識的力量驅迫,非得生氣罵人,以及指責數落半天才算了事。
「特別是週六,爸爸下午還得在自己的水電行工作,所以12:30開飯,1:00吃完,就立刻鑽進辦公室去,他是工作狂的確是有急迫性,而且預約了好多客戶去現場勘查,午飯絕對耽誤不得。於是,媽媽每週六為了固定時間準時上菜,只有挑最容易掌控的一大鍋蔬菜湯,以及一盤麵疙瘩,雖然不美味,但至少準時。想想,我好像沒有像爸爸一樣的工作時間表,所以開飯晚一點也沒那麼嚴重。」
先生從故事的自我訴說當中,發現了自己慣性的謬誤,並且加上從自己煮菜無法精準掌控時間的經驗,開始對自己的反應模式,有了新的自我探照空間。
我很喜歡說故事的放鬆時刻,不須要在事情的小細節,各自堅持己見,或是非得對方作出改變,卻是透過重說故事,讓自己看見許多過去忽視,卻極其有趣的閃亮點,特別是打開一方自我覺察的空間,並且願意給予自己機會去嘗試新的行為模式。
每一個人的所有行為與反應背後,其實都是充滿故事的,唯有自己願意再次檢視與重新說出,生命的脈絡才能帶著自己溯源,看清楚其實自己可以有更貼近當下事實的反應,並且促發嘗試與改變的可能。
不準時的雞翅說故事,不是為了讓自己下次能更精準上菜,而是知道晚一點開飯,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看著當下不被時間表促迫的自己,多了一份悠然,這才是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