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與自然責任的對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Naturwissenschaft versus Natur-Verantwortung
Hans Jonas im Gespräch mit Eike Gebhardt
1. Gebhardt: 您認為古典的、傳統的倫理學是一個有限的領域(begrenzter Reichweite),受限於直接的行動範圍、可見的結果和行動的短期效應。但基督教倫理學為人熟知的就是它允諾苦難生活之後長期的幸福...
Jonas:基督教信仰和猶太信仰都認為人類的問題和人類苦難煩惱、特別是人類的惡與不正義有最終的解決方案。但倫理學的規定:你應該、你不應該,這本質上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人應該如何對待另一個人、其他人、如何對待父母、伴侶等等,現在是這樣的情況,你會在地球上活得很久,但我還沒有在古代或傳統的倫理學中看到一個未來倫理學的面向,即使在哲學倫理學中也缺乏延展人類的實踐考慮和責任的未來面向。
“絕對”自然總是存在於未來和彼岸,神的領域可以明天就降臨,在幾百年後或任何時候,它總是”即將來臨”(bevorstehen)。對於這個傳統的期待視野,現在我所做的一切是不會被它的時間尺度影響。對於這個傳統,人也無法說對近期的未來會有一個深思熟慮的行動後果,在未來之前,會有一個被知識浸透了的深思熟慮,一個確定的有效性。
在這個意義下,我回答您的問題:1.迄今為止的倫理學,觸及的是人類行動的直接範圍,2.同時是介於人與人之間--為權利存在,甚至只考慮來世的(末世的,eschatologischen),如猶太基督面向的末日,以某種方式和傳統倫理學有所關聯。
2.16世紀開始的現代自然科學,其實也是數學,真的價值中立的只有數學,與社會利益無關,現代科學則是與社會利益有關。客觀的自然知識的可利用性的意識,早就存在,這其實完全正確,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這是一個符合動機的主要原因,對亞里斯多德主義,這是轉變:首先是量的測量過程,一切都是有靈的、像人般的特性,直到人對某樣特性了解,能反覆驗證,出現了Bacon所說的征服自然觀點。
3.科學在實用利益方面變得具有力量的因素是在現代科技的形成過程中出現的。過去的Kepler, Newton, Galilei描繪自然的樣貌,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所採取的實驗都是自然可以在恢復的情況下所做,而當牛頓發現重力時,人們也無法說,他是為了科技實用的利益而有了這個發現。哥白尼也沒有因實用性而做研究,儘管他曾說過自然知識就存在於測量,大量的測量。伽利略把自然當數學來看,觀察自然得出三角形、圓形等象徵而運用,他雖然試著找出實用性,但當他在比薩鐵塔做實驗證明對所有物質來說掉落速度都是一樣的實驗時,實用性不見得是他的動機。我認為,在這裡的科學研究都是以建構理論研究為主。
此外,研究的個人動機並不是問題,而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內在邏輯--理論數學的和理學實驗的邏輯,理論實驗的邏輯雖然就駐於科技之中。
4.所謂的地球危機不是在於地球被利用,而是在於地球只有一個,而地球不是無止盡的可利用。所以可以做的是,訂下一個界線,一個不可越過的界線。
5.知識和觀點(Wissen und Einsicht):對於實用(Anwendung)必須要有一個全面的視野。(Gebhardt先前指出現代教育只有教育我們知識,但沒有教育我們價值,和指引幫助(Orientierungshilfe),因而提問是否我們的教育不對或只是一半的教育等等)有另一種知識:做的技術和直接利用的實用科技(das technische des Machens 和das praktisch-technische des unmittelbaren Ausnutzens)。
也有另一種行為的規範:可做的技術(die technischen der Machbarkeit)。
前者是客觀的、價值中立的,只能說對於自然的認識是否有理論上的對與錯。科學是這種方式,它要求正確。我們是否有傳授可以在其中引導的價值意識,人們眼前所見的,未來的世代會遇到什麼,以及威脅他們的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沒有的,我們習慣教育給他們的都是Lebenstüchtigkeit(生活能力:成功的職業、提升生活方式、生計)。
過去有宗教,傳授一些與生活能力無關的事情(成功的能力、自己作主、在競爭的環境中存活)。粗略地來說,現代科技的進步,使得宗教退出,不只是把對自然的解釋世俗化(säkularisiert),也確定了人類的價值。有多少個人的道德喪失在這變化中:Verantwortung, das Sich-Kümmern, Geängstet-Werden, Besorgt-Sinn。(責任、關心、敬畏、照顧)。
在責任原則中我說新的倫理學面向並不一定需要新的價值,價值需要個別的研究。但大概得來說,倫理學的新面向是必要的。或許我們會說,從農業時代開始,人類就是生態力量或生態圈的一個強大的自然力量,但人們不會覺得自己是如此,因為當時人類還是在自然的力量之下,人們還有需要對抗天以便獲得生活上的必需品,此外自然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
6.Gebhardt:是否我們的社會有了錯誤的價值觀(Wertvorstellungen)?這是錯誤的嗎:我們想要在生活中往前走。或如Helmut Kohls說的,能力帶來價值。在國際經濟間,這也變成是一種事實的強迫,這不必要是責任倫理關心的事務嗎?價值導向已經改變人類的理想層面,或者至少是減弱了相應的等值事物?如何有責任感?您說理性應該幫助感性,但人如何在沒有社會獎勵之下(在社會競爭之中)為倫理學產生一個有用的感覺:同情、責任感、體諒等等?
Jonas: 人們要開始懂得畏懼會有更大的壞事發生。動機則是另一個問題。
關於恐懼啟發(Heuristik der Furcht):恐懼(Angst)的產生,是從真正的有充分理由的恐懼而來、從對未來有充分理由的恐懼而來,而非恐慌(Panik)。其次,有越多人受苦,就他們將會更準備好去走正確的路(je mehr die Menschen leiden, umso bereiter werden sie sein, dann den richtigen Weg zu gehen.)
avatar-img
2會員
20內容數
這是我的個人研究,我會把所有關於Hans Jonas這位德國哲學家的閱讀心得與理解,都放到這個地方來,直到我完成我的論文。:) 歡迎有興趣的人提問、建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書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Der Begriff der Verantwortung 責任字義來源於Gerichtsbarkeit(管轄權、裁決權、司法權),接近於羅馬的權利(Recht)說法。一個人對什麼負責,他必須在法官面前回答他做了什麼,那麼一個特定的行為和後果會歸咎於他。在道德哲學中責任概念反而是很晚才加入,看起
Das Risiko im Prinzip Verantwortung 責任倫理學或結果倫理學(Folgenethik,指從後果判斷道德與否的倫理學類型,例如效益主義)對責任概念沒有足夠的解釋,因此特別容易忽視這樣的問題:行為的後果經常不是與確定性發生,而是與可能性(Wahrscheinlichke
Herbert Hörz認為哲學對風險研究的任務為下: 哲學的風險理解應在規定、本質、因果性、偶然和行為之間進行仔細的闡明和區分。只有這樣我們才有風險的管理的理論基礎。個案研究也是必要的,以便能夠分析行為的風險。重要的是,無論成功或失敗的風險都要研究。 因為危險的風險提高,也改變了我們的責
Gefahrenpotentiale und Verantwortung Destruktivkräfte破壞力-die Massenvernichtungswaffen, alle destruktive Wirkungen von Produktivkräften vermindern die
(暫) Gesetzmäßiges Risiko 規律性的風險 Verhaltensrisiko行為的風險 Begleitrisiko伴隨的風險 Restrisiko剩餘風險 Gefahrenrisiko危險的風險 Erfolgrisiko成功的風險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
風險詞彙運用:1.對應日常語言的不安全性(或不確定性Unsicherheit)。2.公司損失的危險,其流程、結算是不穩定的(unsicher)。3.機會:可能產生獲利的成功行為。因此,風險特性是在正確控制(操作)過程為前提下被強調出,也衍生出這種要求:為了生產力的發展而有刺激創造的、充滿風險的決定。
2.Der Begriff der Verantwortung 責任字義來源於Gerichtsbarkeit(管轄權、裁決權、司法權),接近於羅馬的權利(Recht)說法。一個人對什麼負責,他必須在法官面前回答他做了什麼,那麼一個特定的行為和後果會歸咎於他。在道德哲學中責任概念反而是很晚才加入,看起
Das Risiko im Prinzip Verantwortung 責任倫理學或結果倫理學(Folgenethik,指從後果判斷道德與否的倫理學類型,例如效益主義)對責任概念沒有足夠的解釋,因此特別容易忽視這樣的問題:行為的後果經常不是與確定性發生,而是與可能性(Wahrscheinlichke
Herbert Hörz認為哲學對風險研究的任務為下: 哲學的風險理解應在規定、本質、因果性、偶然和行為之間進行仔細的闡明和區分。只有這樣我們才有風險的管理的理論基礎。個案研究也是必要的,以便能夠分析行為的風險。重要的是,無論成功或失敗的風險都要研究。 因為危險的風險提高,也改變了我們的責
Gefahrenpotentiale und Verantwortung Destruktivkräfte破壞力-die Massenvernichtungswaffen, alle destruktive Wirkungen von Produktivkräften vermindern die
(暫) Gesetzmäßiges Risiko 規律性的風險 Verhaltensrisiko行為的風險 Begleitrisiko伴隨的風險 Restrisiko剩餘風險 Gefahrenrisiko危險的風險 Erfolgrisiko成功的風險 Deutsche Zeitschrift fü
風險詞彙運用:1.對應日常語言的不安全性(或不確定性Unsicherheit)。2.公司損失的危險,其流程、結算是不穩定的(unsicher)。3.機會:可能產生獲利的成功行為。因此,風險特性是在正確控制(操作)過程為前提下被強調出,也衍生出這種要求:為了生產力的發展而有刺激創造的、充滿風險的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地球上的法律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因果法則正在成為更多意識工作者的焦點。這些改變將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選擇,因此,瞭解宇宙法則的能量循環對提升意識水平至關重要。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地球上的法律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因果法則正在成為更多意識工作者的焦點。這些改變將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選擇,因此,瞭解宇宙法則的能量循環對提升意識水平至關重要。
人類過多的慾望與行為,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許多動物、植物的數量大幅減少,甚至滅絕。 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文明與便捷。但人類缺少對自身的反思與了解, 因此無法正確的、有效的調整自我的思想,來與自然和諧長久共存。 也無法擺脫彼此的爭奪資源與利益,因此國與國的衝突無法化解。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