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世代培訓的五項替代方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全文授權於#麥巨卡索訓練中心 羅亦耀老師

在疫情爆發之後,許多企業都把原先的培訓計劃延期,或是取消。這一個動作是完全可以理解且正確的,但是任何的異動都是有利有弊,因為這樣的動作反而會讓人心陷入不安與不穩,屬於臨時性的急就章策略。隨著疫情的趨勢,企業也開始思考: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取代群聚式的培訓嗎?

其實在之前,我們就替不少跨國性企業,或是跨省型團隊,設計過不少的新型培訓模式,因此,我也不藏私把可以取代傳統群聚式的培訓選項,讓許多講師與企業知道,之後我將發表的五篇文章,就打算一一與大家分享這五項方案,每一個方案的操作方式、優缺得失,以及可能的地雷。而第一篇文章,先讓我聊一聊伴隨著疫情而來的有趣雜談吧!

有一個前提很重要,那就是:再沒有一個模式,會比真正「面對面、手把手」來執行培訓更有實效了!

這一段時間,最有趣的一種觀點,那就是「實體培訓末日論」,有許多人會告訴大家:未來線下訓練將陸續消失,人們會開始習慣線上學習,因此,企業或講師必須把握這個機會,趕快來學如何做直播,趕快來學如何進行線上教學,趕快來導入線上學習平台。

我都稱之為「有趣雜談」,基於善念,我不忍心稱之為「胡言亂語」;但是正如我說的,實體培訓才是最有實效的,因此,我不反對人們會開始習慣線上學習;但是,那不代表它將完全取代實體培訓。

會發出這樣論點的人,除了純粹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外,大概都是別有用心的;期待大家來跟他學習如何做一名直播主,期待企業購買他們的線上平台系統。我之前在「善良的奸商」的講座中就曾經提到這樣的手法:混亂,是的,當市場越是混沌不明,許多商機才有可趁之機。

同時,這段時間有許多學校也急著請老師教授,慢慢要把自己的課程改以線上進行;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另一個有趣的雜談,我稱之為「潮水退去光屁論」;他們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當老師把自己上課的內容轉成線上時,說不定反而會讓學生們發現:原來,我並不一定要到教室啊!反正看視頻得到的效果,和大老遠去教室是一樣的。

當然,這樣的說法有一點是在嘲諷學校老師上課的品質(其實,我相信許多老師都是很認真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論調,問題不在線上課程,而是出現在原本的「實體課程」上。許多老師囿於自己的經驗,或是教育環境的不足,很難突破這樣的框框。

以我們這樣在企業講師界闖蕩的人而言,我們是如何絞盡腦汁來設計訓練中的活動的,我們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去國外學一些運課手法的,因為競爭,我們自然得突破自己。

翻轉教室」其實在教育界的討論,要早於企業界;但是,現在的教育界仍然不擅於使用翻轉教室,可是,在我即將為大家介紹的五大方案中,就有一些是這樣概念的變化使用。

所以真相是,很多老師和教授,他們並不是脫光褲子進入潮中,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他們所進入的那一片海潮,自帶魔力,會分解他們的褲子而已!

因此,我在分享這五項手法的過程中,我很期待分享的對象,不只是企業講師,更包含了教育界的朋友們,因為這五項手法,都是我在這五年中,為有實質需要的企業來設計的,大家都知道,他們在乎的,是實效。

這五項手法分別是:
直播、線上討論會、線上工作坊、戶外培訓、微課。

我將回饙給大家的,都不是這些方案的資訊平台操作步驟,那些,各位上網都查得到;我將分享的,是這些方案裡面,有哪些技巧與方法,是講師可以操作,讓訓練呈現得更完滿,效果更好,因為不僅我的客戶在乎實效,我也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鍾婷的AI元宇宙
67會員
54內容數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自媒體經營與培訓,再跨足到元宇宙與AI。關注其趨勢發展,及為現今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又會對各行各業產生怎樣的加乘效應?
鍾婷的AI元宇宙的其他內容
2025/03/12
鍾婷顧問在Podcast節目「自媒自創說AI」分享個人觀點,探討AI時代下人類的工作與未來,從AI取代哪些工作到人類如何與AI共存,並提出創造力和同理心是AI難以取代的人類核心價值。文章以李開復的預測開場,並透過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脈絡,闡述AI並非單純取代人力,而是推動人類進化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3/12
鍾婷顧問在Podcast節目「自媒自創說AI」分享個人觀點,探討AI時代下人類的工作與未來,從AI取代哪些工作到人類如何與AI共存,並提出創造力和同理心是AI難以取代的人類核心價值。文章以李開復的預測開場,並透過工業革命的歷史發展脈絡,闡述AI並非單純取代人力,而是推動人類進化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2/26
那些年,我們以為的愛會消失。其實,愛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它。 本文以觀影心得出發,探討青春、愛情、自我認同等議題,並分享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成長與覺察。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值得被愛的靈魂。愛是自由的,是神聖的,愛的方向始終沒有對錯,而是內心的共鳴。所有的情感不會消滅,只是會轉換。
Thumbnail
2025/02/26
那些年,我們以為的愛會消失。其實,愛一直都在,只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迎接它。 本文以觀影心得出發,探討青春、愛情、自我認同等議題,並分享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成長與覺察。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值得被愛的靈魂。愛是自由的,是神聖的,愛的方向始終沒有對錯,而是內心的共鳴。所有的情感不會消滅,只是會轉換。
Thumbnail
2025/01/21
探討生成式AI如何影響自媒體創作與各行各業,從西洋棋深藍到AlphaGo的勝利,到ChatGPT等工具的興起,並分享鍾婷老師如何運用AI輔助自媒體創作、教學及企業輔導,例如使用ChatGPT、Copilot、Gemini、Claude和Felo等工具,高效拓展創作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1/21
探討生成式AI如何影響自媒體創作與各行各業,從西洋棋深藍到AlphaGo的勝利,到ChatGPT等工具的興起,並分享鍾婷老師如何運用AI輔助自媒體創作、教學及企業輔導,例如使用ChatGPT、Copilot、Gemini、Claude和Felo等工具,高效拓展創作可能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從2020年初新冠開始竄出後… 一直以來的日常模式,也漸漸滾動式變動… 我們的生活方式,從面對面,到視訊時代… 線上課程應該在這波變動中,成長很大… 活在線上,而不在只是走在路上 我的工作類型始終搭不上在家工作的列車! 所以體會不到一邊工作一邊視訊聯繫的方式。 關上電腦,一秒到家! 等等的…
Thumbnail
自從2020年初新冠開始竄出後… 一直以來的日常模式,也漸漸滾動式變動… 我們的生活方式,從面對面,到視訊時代… 線上課程應該在這波變動中,成長很大… 活在線上,而不在只是走在路上 我的工作類型始終搭不上在家工作的列車! 所以體會不到一邊工作一邊視訊聯繫的方式。 關上電腦,一秒到家! 等等的…
Thumbnail
企業在職能培訓上遇到的困境有哪些呢?從學習者、規劃者到內外講者的角色我都經歷過、也看到了一些盲點與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一些觀點;以及,為什麼我會認為「混成式培訓」會是後疫情時代,企業職能培訓的最適解?
Thumbnail
企業在職能培訓上遇到的困境有哪些呢?從學習者、規劃者到內外講者的角色我都經歷過、也看到了一些盲點與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一些觀點;以及,為什麼我會認為「混成式培訓」會是後疫情時代,企業職能培訓的最適解?
Thumbnail
從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開啟三級警戒過後,每位教學者心裡的警鐘,也都一併的被喚醒了。怎麼說呢?因為台灣終於得面對全面遠距學習的來臨了,過去或許也有許多樂於嘗試的教學者已經採取翻轉、數位化的方式在進行教學。但也有許多的教學者,他們最擅長的正是面對面的即時互動,甚至包括個別化的回饋、班級經營、團體動能..
Thumbnail
從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開啟三級警戒過後,每位教學者心裡的警鐘,也都一併的被喚醒了。怎麼說呢?因為台灣終於得面對全面遠距學習的來臨了,過去或許也有許多樂於嘗試的教學者已經採取翻轉、數位化的方式在進行教學。但也有許多的教學者,他們最擅長的正是面對面的即時互動,甚至包括個別化的回饋、班級經營、團體動能..
Thumbnail
線上上課效率,會比實體課程好嗎? 五月下旬,我的學校比其他大學早了半步開始實施線上課程,據說是因為我們學校有人確診。 眾人人心惶惶、有的一聽到消息就收拾行李回老家避難了,當然也沒人有閒心抱怨線上課程需要一個安靜空間、需要一人一台筆電等困擾。 但這麼上課兩週後,我身邊開始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將「線上上課
Thumbnail
線上上課效率,會比實體課程好嗎? 五月下旬,我的學校比其他大學早了半步開始實施線上課程,據說是因為我們學校有人確診。 眾人人心惶惶、有的一聽到消息就收拾行李回老家避難了,當然也沒人有閒心抱怨線上課程需要一個安靜空間、需要一人一台筆電等困擾。 但這麼上課兩週後,我身邊開始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將「線上上課
Thumbnail
自 5/15 開始的 180,今天已經連續 13 天破百人確診;網路流傳的「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三級警戒」口號也已成了國際級的諷刺金句。 想起去年疫情不嚴重時、政府被罵翻的三倍券紓困方案,今年看來動作會更大。今天上午行政院發布了紓困4.0的補貼以及貸款政策,
Thumbnail
自 5/15 開始的 180,今天已經連續 13 天破百人確診;網路流傳的「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週內解除​三級警戒」口號也已成了國際級的諷刺金句。 想起去年疫情不嚴重時、政府被罵翻的三倍券紓困方案,今年看來動作會更大。今天上午行政院發布了紓困4.0的補貼以及貸款政策,
Thumbnail
這幾年我自己的生活早已經有了一個很規律的pattern,每週二北上台北辦公室,進行各種會議以及與團隊的諸多面對面討論,然後盡量都在週四傍晚回家,時間挑的好就都還可以跟家人一起晚餐。就這樣週間通勤了將近五年有了,就算是2020的疫情因為台灣受到的影響不大因此依然這樣規律的維持著,直到了上週5/14我
Thumbnail
這幾年我自己的生活早已經有了一個很規律的pattern,每週二北上台北辦公室,進行各種會議以及與團隊的諸多面對面討論,然後盡量都在週四傍晚回家,時間挑的好就都還可以跟家人一起晚餐。就這樣週間通勤了將近五年有了,就算是2020的疫情因為台灣受到的影響不大因此依然這樣規律的維持著,直到了上週5/14我
Thumbnail
在本土病例首次破百的那一天,助教通知我下周四的課要改為全線上課程,驚慌失措之餘,我腦海裡曾經閃過要把全部課程改回講述法的念頭,如此一來,我只需要克服十多個小時對著機器講話的心理障礙,甚至不用管學生有沒有在聽。。。
Thumbnail
在本土病例首次破百的那一天,助教通知我下周四的課要改為全線上課程,驚慌失措之餘,我腦海裡曾經閃過要把全部課程改回講述法的念頭,如此一來,我只需要克服十多個小時對著機器講話的心理障礙,甚至不用管學生有沒有在聽。。。
Thumbnail
這週臺灣突然爆發嚴重的疫情,這兩天的病例都以百為單位起跳,既雙北列入第三級警戒後,大專院校也紛紛改採線上教學,連實體考試也都取消了,身為一個不出門會悶死的人,我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才好,而這次的線上教學也比去年更徹底,有些生活經驗跟學校的配套措施可以跟大家分享。 防疫在家,要做些什麼才好?
Thumbnail
這週臺灣突然爆發嚴重的疫情,這兩天的病例都以百為單位起跳,既雙北列入第三級警戒後,大專院校也紛紛改採線上教學,連實體考試也都取消了,身為一個不出門會悶死的人,我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才好,而這次的線上教學也比去年更徹底,有些生活經驗跟學校的配套措施可以跟大家分享。 防疫在家,要做些什麼才好?
Thumbnail
此文章內容於有播app發表,進行兩岸直播分享。 因疫情許多人被迫停止手邊的實體工作,開始轉往線上謀生。面對鏡頭,滿是緊張及手足無措。直播,是一個挑戰!身為講師及知識工作者在運用新媒體工具,就該換上哪六個新思維觀念,才能做好一場成功叫好又叫座的直播。
Thumbnail
此文章內容於有播app發表,進行兩岸直播分享。 因疫情許多人被迫停止手邊的實體工作,開始轉往線上謀生。面對鏡頭,滿是緊張及手足無措。直播,是一個挑戰!身為講師及知識工作者在運用新媒體工具,就該換上哪六個新思維觀念,才能做好一場成功叫好又叫座的直播。
Thumbnail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4/1發布「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 疫情爆發後,許多企業的原定培訓計劃不是延期就是取消,此舉完全能理解且正確!但也讓企業也開始思所: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取代群聚式的培訓嗎?翻轉教室,也要翻轉企業培訓,其實有五項手法,分別是...
Thumbnail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4/1發布「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 疫情爆發後,許多企業的原定培訓計劃不是延期就是取消,此舉完全能理解且正確!但也讓企業也開始思所: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取代群聚式的培訓嗎?翻轉教室,也要翻轉企業培訓,其實有五項手法,分別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