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360°環景。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這件事。
今天大概又是平凡無奇的一天,也沒有什麼「念書」。不過上化學的路易斯電子點式時,看老師演繹各個元素間丟電子之類搞笑又逼真的劇情,像是硫想要電子,就去敲氟的門但看到氟穿著吊嘎叼著菸刺龍刺鳳的樣子立馬落荒而逃,原來氟是自然界中最愛電子的元素,老大當然不爽借電子出去。頓時覺得那一個個元素好似都變得既活生生又可愛。
上課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的。(這真是無休止的糾結)
這段日子,一直到目前我都還是處在不斷衝撞自我的狀態。看文章,有了想法,卻又懷疑,再次思考,甚至辯證……總沒個安定的時候。我想我衝撞的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有關自學(與上學)的意義與價值還有迷茫不安的思考,另一個大概就是對於自己現在的狀態。
其實我現在過得不錯,大多時間都很放鬆,看書寫作聽聽課也蠻愉悅的,只是這不是體制期待你去過的而已。因此我依然會焦慮、懷疑,甚至有時把自己逼瘋。不過現在有一件事倒是學乖了,就是不要隨意和頻率不同的他人討論自己的焦慮,那不會讓我變的更好。
午休時間自己一個人在K書中心拖地的時候,突然覺得,如果真有時光機器可以讓不同時間點與狀態的自己互相聊聊,絕對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人的腦容量有限,對於過去的經歷必然是選擇性的記憶,比如每當我回想起國中念體育班時大概都只記得一起努力、追求榮譽、許多笑與淚等等會讓人懷念不已又熱血沸騰的部分,至於波比跳或操體能時真實的痛苦感受大概已經不會復甦。
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一年前的我絕對沒想過現今的我會試著去和體制碰撞。
我覺得「碰撞」是一件每個人生命中都會發生、很常發生並且很重要的事。生活當中除非有鏡子或會反射光線的東西讓光線「撞」上以產生影像,否則我們是看不見自己的。同樣的,與他人的互動也就是一種碰撞——話語、想法、行動甚至實際肢體上的碰撞。接受教育更是如此——從外而來未知的東西進到我們體內和我們固有的已知產生碰撞,或者說我們自己在體內進行碰撞,等等全部都是。
那麼如此無止盡的碰撞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就是為了知道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吧。就跟照鏡子道理是一樣的。而因為這個世界(起碼地球上,宇宙就不討論)是個三維的立體空間,因此我們當然也會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碰撞去形塑出我們的立體樣貌。(或許有人到後來覺得自己不是人形?)
唯有不斷地碰撞,才能感知到,啊,我這邊是圓的、這邊有稜角、或者某個部分和這個角落是相容的,如此這般逐漸拼湊出完整的自己。
但在體制當中,排名依舊是直線的、由上往下的,坦白說它連個平面都算不上,頂多只是條線。因此我們所接受的碰撞就只來自上與下、進步與退步,或者線的兩端、例如所謂頂尖與扯後腿的人。而且這條線是無限制地往上延伸,大家會告訴你,精益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於是我們就一直往上爬了。
可是當我停下來,甚至無力也不想再往上爬時,鬆開繩子的那隻手往旁邊一揮,驀然好像感覺到了什麼。
繩子的外圍不是虛無,而是很廣闊、無限延伸的天地。只是我被罩了一層薄薄的強化玻璃。
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吧。一群人吊在一條黑繩上努力往上爬,外面罩了一層玻璃管,那個管子的名稱一般就叫體制。在管子裡有恆溫空調,條件都被控制得當,我們只需拚命向上就好。在這樣的地方即使上下碰撞,得到的東西也只是一個排名。說真的,到底要排什麼呢?
在這個管子裡一路到了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就是突然從管口「啵!」的一聲掉到真實世界當中,但因為我們經歷太少碰撞與摩擦,根本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子的狀態下就要在這個社會上找到適合屬於自己的地方並生活,不是很強人所難嗎?
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要怎麼好好過生活呢?也許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依然可以過,但我覺得這樣就失去了意義。
也許前面那個管子的比喻稍稍偏了些,但我在某些時候真的會有這樣的感覺。我能感覺到自己不想要僅僅止於此,而想要更多的碰撞,與更多不同事物的接觸,感受著外在的衝擊進入體內的扭打、撞擊以及內化。而這些不會是在體制內所能感受的,就如同一年前的我不可能和現在的我有一樣的想法。
最常被問的就是「你自學後要做什麼?」坦白說我真的不知道,這一切都要等我真的離開了體制才有可能慢慢尋求到答案吧,因為我無法預期我在不一樣的風景中能找到什麼或感觸什麼,這些都不是淺薄的結果論可以一言以蔽之。
關於這方面的話題,可以參考一下廖瞇的文章:
◇◇◇
今天看了看天空,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覺得很好。涼涼的。
我們所在的世界是360°環繞的全景,不要忘記了。不管往哪裡去都好,你可以往前、可以轉彎,可以原地踏步、也可以站在原地默默沉思或左顧右盼,甚至也可以回頭去拾缀一些想再回顧的美好。既是全景,就不會有固定方向。只有你喜歡、你想要的方向。
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敢於去做這句話,看似平常、只會出現在心靈雞湯或生命教育課本讓人當廢話看的,其實是最需要勇氣的。在這個既太平又不太平的時代,努力地去勇敢一次,為了自己。我想我最需要的也是勇氣吧,敢於衝撞的勇氣。反正受傷就受傷,總會癒合。
這世上很多東西既複雜又簡單,執著也很好,看淡也很好。不要後悔是最好的結果。我還記得國中時上國文課,老師在講「恨」這個字時,說:
很多時候,所謂的「恨」,更貼切地說,其實是「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