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現階段的國民義務教育,國、英、數、自、社五大科目,在我那時被規劃的課表來看,我還是個學生時每周平均都要花 2~4 小時來上那些科目,但朋友被問到「學了這些科目能夠用在哪裡」? 雖然當時給我那朋友的答案我記憶有點模糊,但唯一我非常確定的事就是,當下我就是讀就對了,當時讀書讓我感到踏實且滿足。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
「先學再說」這種默認行為的由來
1. 體制的大環境影響
當時我上國高中後,每日就是一套默認的行為模式在推演著,持續了十多年,至今仍印象深刻。
吃早餐 → 到校 → 做掃地工作 → 升旗典禮 → 自習時間 → 8~12 上課 → 中午午餐和午休 → 13~17 上課 → 吃晚餐 → 晚自習 → 睡覺
大略展開學生時代的行程,就會發現每天的生活,就圍繞著兩件事,那就是「繁瑣小事+上課」,或許對不少人來說,甚至是在閱讀文章的你,都對這套流程已經熟悉到完全不需要花腦力來思考,甚至質疑。
不過這種流程框架並沒有錯,重點是 8~12 與 13~17 的這兩個時段,總計八個小時,大約佔了一天 1/3 的時間。佔了那麼大的比重,瞭解我們究竟學了什麼不是很重要嗎 ?
但是如果要討論說到底我們在學校獲得了什麼,學了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公民、地理、歷史,看似樣樣精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實則樣樣精通就等於樣樣不精通,直到大學選了自己喜歡的科系以後,就對其他領域開始視而不見。
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上職場後,就會發現在學校學的其實很少東西可以派上用場,因為學校有非常多知識,都是「複雜問題的簡單模型」,簡化再簡化才拿給學生接收的,但是簡化的另一面就是「應用價值降低」,因為真實世界哪些那麼簡單。
都是要等到出了社會,把視角拉高以後才會頓悟出「花了一大堆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來學無數知識,結果工作後根本沒多少東西可以派上用場,但是大家都這麼做,自己也沒有非得要與眾不同的必要,那麼就跟著如此吧。」
學校教的知識 = 複雜世界的簡單模型,很多時候並不能派上用場
2. 學習比較簡單且容易自滿,實作則否
人是一個有求知慾的生物,那是刻在我們的動物本能內,像是基因的存在,這個慾望讓人類更接近宇宙的真諦。( 雖然哲學上來說,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了解宇宙 )
因此我們在學校學習知識,相較於我們要實做一個作品,當然前者簡單後者難,例如學習飛機的結構跟實際造出一台飛機哪個難 ? 當然是在紙上畫畫飛機簡單多了。
你可能會想問說,「就是要先學飛機的結構才造的出飛機阿」( 先學習再實作的概念 ),這個邏輯是沒錯的,但是問題在於學校讓我們接受教育的模式是,先讓我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再來造飛機,白話就是把一堆知識學起來備用,等到以後要用到時再拿出來用,那不就等於先把時間成本與金錢成本砸下去,再來解決想解決的問題。
但是還是不少人只能藉由「學習無數知識或資訊」而感到踏實、「考試考高分」而感到自滿,殊不知有些人的志向根本不在做研究,還不假思索的跟著研究型大學鑽研一堆理論與知識。
像是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 = ma,被當初牛頓拿來計算兩物碰撞的狀態,但是現代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方法極度理想化與簡單化,就像是你到了別的國家遇到一個友善的人,就直接斷定這個國家全部的人都很友好一樣。牛頓第二定律既解決不了微觀的問題 ( 偏偏所有東西都是由微觀物質所組成 ),也解決不了花粉的
布朗運動,無法解決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問題,唯一能解決的就是考卷上的甲乙兩球。
簡單說就是讀書滿足你的求知慾,考試拿高分給了你正向回饋,除非你真的對研究很感興趣,否則盡信書不如無書,
因為根本沒有多少知識可以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盡信書不如無書,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也解決不了布朗運動
3. 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先學再說
台灣與國外的教育,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國外不少國家會讓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就給他們大量的時間來探索自己,而台灣的學校多半都在讀書和考試,被用來探索自己的時間,例如生涯輔導課,甚至有可能會被拿來考數學小考。
探索自己的時間花費比例上如此懸殊,也造就出了不少名人大神,例如臉書創辦人在大學時自學程式打造 Facebook 平台,還有不少揚名國際的創業家都以國外人居多,亞洲人反而偏少,你可能會想問說「中國有名的人也很多啊」,但那是因為他們人口基數大,成功創業的比例就算很低,乘上如此大量的基數,也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也因此不少亞洲學生壓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直接念了反正也沒損失,結果這一念就念到大學畢業了,結果根據統計還是有超過四成的學校不喜歡自己的本科系想重來一次。
花了時間成本、花了金錢成本、花了情緒成本,還放棄了一堆潛在的機會成本,結果回收的回報是「一份非本科系且重複性高的工作」。
簡單說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最慘,因為越晚找到熱忱所在,花出的成本越高,且超過一定的時辰還會讓自己的報酬率大幅降低。( 像是你已經出社會工作幾年後才想要換工作,但突然發現自己回到家就快累死了,根本無心學習新事物 )
總結
以上和你分享了 3 個「先學再說」的由來,以及為何你不該先學再做,而是要先做再學。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持續追蹤我,這裡將會是一個【個人品牌教學】、【未來趨勢分享】、【科普實用資訊】的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