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鬼研習社] 不吃它的原形,難到就不能寫它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Maize
  這篇想了很久才放上來,因為卡在某個癥結上沒法說服自己,我的弱點就是吃這種 [ 一排排、排列整齊,光是看都會萌發密集恐懼症 ] 的食物,可是如果要提起瑪雅人的飲食文化與人類的糧食歷史發展上它佔的份量卻又是無比的重要。  
  這項農作物原先最大的特色就是好種、耐旱、根深利水、不挑土質,它進化至今已有許多品種,不過由於栽種的過程經過數次的馴化之後,它的"位份"被抬高,已經不適合在野地生長,被人類高度需要的玉米在實驗室裡以基因重新排序的方式改造,貌似天神級一般質量佳、賣像好,是高科技衍生出來的超級玉米。

  玉米在南美洲大陸上算是古老的雜糧作物。

  早在七千年前,瑪雅人就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玉米,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玉米的民族。玉米對瑪雅人來說是重要的主食,舊時的原生種玉米外殼是非常堅硬難以煮熟,料理前須要把顆粒剝下來泡進石灰水裡使其變軟,然後在石板上用手工研磨碎,才能製作成玉米醬和玉米粉,有了這些基本原料就可以加工成玉米糊和烙成玉米餅。

瑪雅宗教文化中,玉米的內涵更是遠遠超過了普通食物。

  古老的南美大陸上孕育出四種不同顏色的玉米,傳說在開天闢地渾沌初始,美麗崇高的羽蛇神庫庫爾坎,用這些玉米磨碎並混入自己的寶血,成功的賦與這黑、白、紅、黃四色人種完美的生命,由玉米為骨架的身體裡填滿了羽蛇血蘊釀出的靈魂,因為於此,所以為人,於是承其血脈的瑪雅子民後裔至今仍自稱為玉米人(The people of the corn)。
希望子民綿綿不絕像玉米一樣嗎?
瑪雅人崇拜的玉米神(Maize god)掌管著生與死的輪迴,
Maize god
在祭祀中,
用戰敗那一方的將士以生命做一場球賽,在聖殿之外的球場裡決勝負,
無論成敗,
最後還是以被俘虜的戰士中選擇最強者做為祭品,
在金字塔的祭台上剖開胸膛獻出新鮮的心臟,
剩下的身體就從頂端讓它滾落,
所有的血肉用玉米粉混合後、再用玉米葉包裹,
拿去蒸煮成為玉米粽(Tamale),
然後把這充滿戰士力量、靈魂與精神的食物,
將通過吃的動作與所有人同在,
這種神聖的情操,
不但是對強者的力量與能力的崇拜,
更是對神性的渴望,
在對於肉體的昇華中,
把吃什麼,像什麼的慾望推上最高峰。
  現今南美洲各國依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在玉米粽上各有各的特色食譜,墨西哥的玉米粽是較為傳統的吃法,玉米糊的內餡通常是以豬肉或雞肉為主(開玩笑!當然不是人肉玉米粽啦~~),外面包裹新鮮玉米葉,在放入蒸鍋裡蒸煮,在蒸過程中滿室玉米葉的清香,這清香又會悶入粽裡,玉米糊又熱、又軟、又一點點彈牙,裡面的肉汁讓玉米糊更鹹香,合在一起在口中細嚼,味道由清爽到厚重非常之有層次喔~~~如果喜歡墨西哥辣椒醬也可以加上,蕃茄醬也可,如果加了醬油那就有點肉粽的感覺,真是太有趣了。
  瑪雅人把玉米這粗糧努力變得細緻,他們將最初的玉米改良後傳播到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皆有玉米,所幸當玉米不再像玉米的時候,我終於可以好好的享用它美好的味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7會員
140內容數
(1) 生活圖文創作 (2) Rock painting and art craft (3) 小說創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桐生茂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無論死活都拿來炸,在南方,油炸才是王道!]
  在人類的世界食物排行榜裏馬鈴薯頂著第二名的光環稍稍落在稻米之後,說到又薄又鹹又脆的薯片更是美國人的最愛,在新英格蘭,炸薯片的原形是從法式炸薯條延伸出來的,這一製作上的發明成果雖然在烹飪術裡並無什麼驚人之處,但是它卻平息了一場紛爭。   
Marguerite Duras  的世界裡是熱鬧空曠的,像她的廚房與客室一般,沒有男人的時候或沒有寫作的時候房間裡就隱隱蒙著一層紗,有灰塵的,木地板與粉白的牆,大把大把的乾燥花,在這裡花是用來凋謝的,倒掛著,風乾到落葉似的紅色和黃色。
人對於口味上的執著是出於一種潛意識裏的記號,因為會激起懷念的幸福感於是在靈魂裏料理與生活是並行的。  
  這些現在稱為 [ 特色 ] 的部分除了豆類與番薯是傳統主食外,其他說穿了是當時可憐的黑奴平時所能得到的 [ 散貨 ]。白人只知道食用剔除乾淨的肉塊,他們無法接受也不懂如何調理動物其餘的部分.........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在狩獵歸來時,將宰殺的獵物分解 ( 或整隻 )並風乾表面,雖然這只是一個 [ 放在那裡 ] 無心的過程但卻是肉類 [ 熟成 ] 這進行式的開始。  
[無論死活都拿來炸,在南方,油炸才是王道!]
  在人類的世界食物排行榜裏馬鈴薯頂著第二名的光環稍稍落在稻米之後,說到又薄又鹹又脆的薯片更是美國人的最愛,在新英格蘭,炸薯片的原形是從法式炸薯條延伸出來的,這一製作上的發明成果雖然在烹飪術裡並無什麼驚人之處,但是它卻平息了一場紛爭。   
Marguerite Duras  的世界裡是熱鬧空曠的,像她的廚房與客室一般,沒有男人的時候或沒有寫作的時候房間裡就隱隱蒙著一層紗,有灰塵的,木地板與粉白的牆,大把大把的乾燥花,在這裡花是用來凋謝的,倒掛著,風乾到落葉似的紅色和黃色。
人對於口味上的執著是出於一種潛意識裏的記號,因為會激起懷念的幸福感於是在靈魂裏料理與生活是並行的。  
  這些現在稱為 [ 特色 ] 的部分除了豆類與番薯是傳統主食外,其他說穿了是當時可憐的黑奴平時所能得到的 [ 散貨 ]。白人只知道食用剔除乾淨的肉塊,他們無法接受也不懂如何調理動物其餘的部分.........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在狩獵歸來時,將宰殺的獵物分解 ( 或整隻 )並風乾表面,雖然這只是一個 [ 放在那裡 ] 無心的過程但卻是肉類 [ 熟成 ] 這進行式的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大芻草(teosinte)是玉米的祖先,也因此,有不少研究也會使用大芻草來進行。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將大芻草當作參考。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原來大芻草竟然有個特殊的「自殺系統」!這個「自殺系統」讓大芻草與其他玉米雜交時,會出現花粉不育的現象。 這個自殺系統是怎麼回事呢?來看看!
Thumbnail
食子 ( 藏音:多瑪 ) 是西藏特有的傳承,往昔佛陀在印度住世弘法時,食子尚未出現。由於西藏資源不豐、食物取得困難,當時唯一的主食是糌粑,於是人們就將糌粑加上一些奶油和一點點糖,做成較莊嚴的形狀供佛或護法;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作用不同的食子。擷取自龍德上師佛王誓約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薯條為了誰才能帶饕客們上天堂面紅耳赤 東方有地瓜跟芋頭,是世仇爭個你死我活 西方有馬鈴薯跟山藥,各佔據信仰的山頭 現象界總是具像化無形的能量待原力覺醒 為了僅有的星球資源,未進化的三維生物 總是以有生以來的能力去收割獲利最大化 每個原料都沒有錯,錯在歷史不斷在更新 以舊的思維面對不斷升
Thumbnail
瑪卡(Maca)的學名為Lepidium meyenii,隸屬於十字花科植物,生長在緯度約為2,800至5,000公尺的南美秘魯安第斯山上,適應於寒冷、低含氧量及極端型的氣候。瑪卡根部依外觀的不同,常見顏色有:白色、黃色、紅色、紫色和黑色。在各式種類的瑪卡中,又以黑色瑪卡最為稀少,且營養成份(牛
Thumbnail
全穀類因為保留了更多穀物的外皮、麥麩、膳食纖維,是更接近原始食物的樣貌,營養價值也高了許多,例如:大麥、小麥、燕麥、糙米,都是優質的穀類來源。 不過會出現無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有些毛孩會有過敏狀況...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大芻草(teosinte)是玉米的祖先,也因此,有不少研究也會使用大芻草來進行。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將大芻草當作參考。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原來大芻草竟然有個特殊的「自殺系統」!這個「自殺系統」讓大芻草與其他玉米雜交時,會出現花粉不育的現象。 這個自殺系統是怎麼回事呢?來看看!
Thumbnail
食子 ( 藏音:多瑪 ) 是西藏特有的傳承,往昔佛陀在印度住世弘法時,食子尚未出現。由於西藏資源不豐、食物取得困難,當時唯一的主食是糌粑,於是人們就將糌粑加上一些奶油和一點點糖,做成較莊嚴的形狀供佛或護法;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作用不同的食子。擷取自龍德上師佛王誓約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發源於肥沃月彎的小麥,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穀物之一。從一萬兩千年前被馴化以後,小麥一直都是很重要的穀物,也是我們日常飲食中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環境改變,我們需要培育出更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小麥品種,以確保糧食安全。 最近針對一個大型小麥品系種源庫的研究,讓我們取得更多小麥的基因資源!
Thumbnail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五大穀物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東亞是水稻的主要產地,而研究也認為水稻發源自亞洲,可能就是中國。 過去認為水稻馴化的時間點晚於小麥,大約在7000年前,最近透過新定義,中國將水稻的馴化時間點提前到11,000年前。 是什麼樣的定義呢?
薯條為了誰才能帶饕客們上天堂面紅耳赤 東方有地瓜跟芋頭,是世仇爭個你死我活 西方有馬鈴薯跟山藥,各佔據信仰的山頭 現象界總是具像化無形的能量待原力覺醒 為了僅有的星球資源,未進化的三維生物 總是以有生以來的能力去收割獲利最大化 每個原料都沒有錯,錯在歷史不斷在更新 以舊的思維面對不斷升
Thumbnail
瑪卡(Maca)的學名為Lepidium meyenii,隸屬於十字花科植物,生長在緯度約為2,800至5,000公尺的南美秘魯安第斯山上,適應於寒冷、低含氧量及極端型的氣候。瑪卡根部依外觀的不同,常見顏色有:白色、黃色、紅色、紫色和黑色。在各式種類的瑪卡中,又以黑色瑪卡最為稀少,且營養成份(牛
Thumbnail
全穀類因為保留了更多穀物的外皮、麥麩、膳食纖維,是更接近原始食物的樣貌,營養價值也高了許多,例如:大麥、小麥、燕麥、糙米,都是優質的穀類來源。 不過會出現無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有些毛孩會有過敏狀況...
Thumbnail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