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誰讓分數變成萬惡之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記得幾年前被邀請上電視節目,討論剛發生的一個社會新聞,聊的就是因為分數發生的嚴重親子衝突;後來某本小說和改編電視劇竄起,裡面情節恰巧呼應了許多因為分數、功課、手機、交友,孩子們以自殺或自傷的方式抗議家長的管教衝突事件。在此插播一個真實數字,根據教育部校安通報數據,國中生自殺自傷的比例急速升高,國小課業可能還能勉強應付過去,短期惡補分數不至於太難看,但是國中可沒辦法,家長對課業真正的看法與價值觀絕對原形畢露。
你是真的在意孩子粗心而已?還是其實背後想要完美的滿分?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質問自己。即使目前我的孩子應該有能力達到,我們不曾訂過滿分為標準。如果你期待改善粗心而已,那麼請讓孩子「自訂標準」,你馬上能發現孩子對自己的掌握度有多高,有哪些科目很有把握,每個年段也會發生變化。
我想說的是,表面上同樣在意粗心,但加上其他條件,本質上會變得天差地遠。我盡量降低大家誤讀誤用的情況,期待粗心策略文不會變成加害文。
自訂標準還有另一個重要意涵,代表孩子對自己的「期待」,這個期待是學習動力的重要來源,如果自訂分數比較低,代表自信不夠或學習狀態不佳,我們就能協助孩子調整學習的策略和方法。有些敏感的孩子,也擔心承諾了做不到而保守預估,這有點像公司要業務設定業績目標一樣,與個性也有關係。
孩子會不會為自己的成績難過?如果會,我覺得沒甚麼不好;但若只是因為家長會罵而難過,那你必須誠實面對自己、和孩子坐下來聊聊,因為學習動機已經「歪」得很嚴重了,再這樣下去也撐不了多久。
回到節目現場,其中一位來賓代表「快樂放養」的家長,他的學歷不高,求學經驗很不順利,然而現在小有成就收入頗豐,他說:「我們家跟別人都不太一樣,爸媽一直說分數沒關係,弄懂了訂正就好了,沒想到孩子自己那麼在意,真是怎麼做都不對。」其實這樣的例子我聽過好多次,我們家的孩子也是。
孩子的情緒,不論是哪一種,都不需要經過別人的評斷「有沒有必要」
這篇文先不討論哪種教育方式比較好,因為多數人只能在目前體制內求學,仔細想想,若孩子平常也很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現,或許還有點愛面子、愛漂亮、對別人評價也很敏感,那麼怎麼可能孩子會不在意分數呢?
我們的話無法真正安慰到孩子,這就像跟失戀的人說下一個會更好一樣,說的人期待對方跳出當下的情緒感受,卻反而讓對方承受另一種「必須不在乎」的壓力。
而我們嘴裡說的不在乎,某些孩子的解讀方式或許是:
不在乎分數,可能暗示我們對孩子不夠有信心;
分數不重要,可能覺得孩子也不一定做得到;
考試不要緊,因為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
分數沒關係,因為我們不是那個感到挫折的人;
就算拿掉分數,他還是知道自己不懂不會,他還是知道旁邊的同學考了高分,分數帶來的挫折感才是真正該處理的部分。我們可以繼續挑戰學校裡的考試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改進空間,甚至有機會可以跳脫體制,但是只要這個社會裡有競爭、有比較、或是在意他人的評價,挫折感就不會消失。
我們也曾經歷過這段過程,說沒關係只讓她覺得「我們不懂」,即使分數不會帶來任何懲罰,也不會因此令她覺得比較輕鬆。這「絕對不是」呼籲分數至上的意思,而是當孩子因為分數感到挫折、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時候,我們不只是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更要引導孩子找出方法「把自己拉出來」
第一步,跟她一樣嚴肅地認真在乎,協助她分析失分類型,哪些是粗心?哪些是自己以為懂了卻並非如此?哪些是誤讀題目?還有哪些狀況?光是這個步驟做完,孩子的心便能安一大半,她的焦慮線頭被抓了出來,不再是沉甸甸的烏雲一片,而是能看到下次馬上能進步的曙光。
攤開各科考卷,粗心的方式一樣嗎?如果都是漏抄漏寫,那「行為」很一致,不難找出解決方法。如果粗心方式千變萬化,那有幾種可能:專注度不持久、時間分配不對,或是根本沒有完全弄懂,所以一變化就錯。
第二步,和孩子「共事」,尋找學習的「壞習慣」。延續上面的討論,調整平常學習的方式,想要有進步,當然必須從源頭做起,而不一直要求反覆練習。
讓孩子花點時間「傷腦筋」想如何改進,比如說:從寫功課開始磨練自己的專注度;開始戴手表,制定答題的時間分配…,一旦找到讓自己改善的方法,那種成就感能讓孩子更有信心,也比較能體會我們嘴裡說分數帶來的應該是「提醒」不是「比較」的意義。
最後,讓孩子設立下次小小的進步目標,先不要評斷他的目標,隨著年級升高課業變難,光是「維持」就需要一定的努力。不論進步幅度多小,都是他練習訂目標、努力達到承諾的過程,而「相信你一定做得到」就不是一句壓榨別人的愛的口號,而是有憑有據的堅強信心。
分數不是萬惡之魔,就算不是考試,一場歌唱比賽、烘焙比賽、未來的面試,都會有「結果」,人生活在社會裡就不可能完全逃避任何的比較,但可以避免摧毀式的負面解讀、避免沒有建設性的評價,怎麼看待結果才是關鍵。
當然,若你的孩子不在意考試分數,那是另外一種故事、另一種教養風景,就不在這篇文章討論範圍之內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次談到學習動機,一定會提到好奇心。有好奇,就比較容易從內部找到探索動力,不靠外力獎懲,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與思維學習。一點都沒錯,但為什麼好奇心這麼容易被殺死?都怪學校教育過於僵化? 還有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怎麼來的?或者可以被培養嗎?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說真的,談到死亡這檔事,再厲害的大人也會感到詞窮,畢竟這無法「經驗累積」,也沒有「過來人」現身說法,連「同理心」都很難培養,唯一能發揮的大概只有「想像力」,而無止盡的胡思亂想剛好讓人更...恐懼。 當事情不只是一條魚或狗狗老了離開這麼簡單、當我開始跟女兒談到死亡,我才發現原來死亡如此「豐富」....
每次談到學習動機,一定會提到好奇心。有好奇,就比較容易從內部找到探索動力,不靠外力獎懲,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與思維學習。一點都沒錯,但為什麼好奇心這麼容易被殺死?都怪學校教育過於僵化? 還有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怎麼來的?或者可以被培養嗎?  
牆上的便利貼,讓他們提出兩個大哉問: --誰來決定什麼是壞事? --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壞)事?沒傷害到別人不行嗎? 闔上課本裡的仁義道德,人生江湖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可能因為這樣所以課本才需要強調?),看起來再無辜天真的小孩,心中也藏著一個魔鬼...
這兩天心情很低落,怎麼看自己都不順眼,雖然盡力維持平衡,昨晚還是不小心擦槍走火吼了妹妹幾句,她瞬間紅了眼眶。我很久沒這樣了,爸爸在旁邊忍不住開口:「我來陪她好了,你休息一下啦。」我走開。深呼吸。洗澡。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一位小學生她媽的舊日記,小孩繼續長大日記會趕上更新。事實證明養兒育女日子不只是過得飛快,而且維持一樣可歌可泣,忽喜忽憂症也會變形發作。
說真的,談到死亡這檔事,再厲害的大人也會感到詞窮,畢竟這無法「經驗累積」,也沒有「過來人」現身說法,連「同理心」都很難培養,唯一能發揮的大概只有「想像力」,而無止盡的胡思亂想剛好讓人更...恐懼。 當事情不只是一條魚或狗狗老了離開這麼簡單、當我開始跟女兒談到死亡,我才發現原來死亡如此「豐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焦慮和期待,特別是面對現代教育體系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透過作者的個人經歷,分享瞭如何在學業競爭中保持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避免讓成績成為孩子的唯一衡量標準。文章指出,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並提供支持和理解,而非僅以成績來評價他們的價值。
人不痴狂枉少年,小孩升了國中後情緒大變偏愛3C,經常為了玩手機跟父母起衝突,也曾吵架負氣離家,雖然只是散步就回來了(也好險),但對於青春期管教這件事情,內心一直很糾結,後來我在一個親戚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從來不會告訴他「分數不重要 」相反的,我會提醒他,分數相當重要,不是要他追求滿分,而是我發現太多人「粗心」來包裝不足。對我而言不懂就是不會,那不是粗心。 題目看錯,就代表語文能力仍有待加強,那就是某種能力沒有達標。這不是不能用粗心當藉口就結束的一回合。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焦慮和期待,特別是面對現代教育體系帶來的壓力與挑戰。透過作者的個人經歷,分享瞭如何在學業競爭中保持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避免讓成績成為孩子的唯一衡量標準。文章指出,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並提供支持和理解,而非僅以成績來評價他們的價值。
人不痴狂枉少年,小孩升了國中後情緒大變偏愛3C,經常為了玩手機跟父母起衝突,也曾吵架負氣離家,雖然只是散步就回來了(也好險),但對於青春期管教這件事情,內心一直很糾結,後來我在一個親戚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從來不會告訴他「分數不重要 」相反的,我會提醒他,分數相當重要,不是要他追求滿分,而是我發現太多人「粗心」來包裝不足。對我而言不懂就是不會,那不是粗心。 題目看錯,就代表語文能力仍有待加強,那就是某種能力沒有達標。這不是不能用粗心當藉口就結束的一回合。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