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有人動不動就說「這樣我怎麼教小孩?」。很好,能夠覺察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確實許多人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他們所直覺採取的方式,根本是在摧殘小孩。好像除了物理及心裡的暴力手段外,沒有其他教育方法。
舉凡在孩子眼前撕掉他辛苦揮灑的畫作,或是把孩子辛苦組裝好的模型打爛丟到垃圾桶。他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所作所為都是在踐踏小孩的成長,把孩子推向暴力、衝突惡性循環的深淵(家暴的受害者高機率會再成為家暴的加害者)。
刑法組的學生通常對於《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一書相當熟悉。該書在闡述透過監獄、學校、軍隊、職場等監控,來馴化肉體,讓人學會了服從。書中描述19世紀普魯士教育的模式,與現今教育體制有驚人的類似性。
小學時升旗典禮、帶板凳、排方隊、不准說話等要求,在在顯示國民教育進行規訓的痕跡。從小讓孩子學會互相監控,以達到順從體制的功能。維持秩序固然有其優點,可是這套制度也創造出許多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劣等複製人。
以前去過監禁重刑犯以及少年犯的監獄,有時候會思考怎麼樣的境遇,讓人會走到這個地步。犯罪學有一派,認為犯罪是天生的。有學者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大腦的某些皮層、基因,會導致犯罪。然而此的學者自己受檢測後,發現大腦和變態殺人犯極為類似。所以一定有天生以外的因素(有興趣可以看
天生變態一書)。
《兒童自然法則》是令我十分感動的教育類書籍。書內指出具體的執行方法,而不只是愛的教育或是打罵教育的黑白區分。作者CÉLINE透過申請試點班,將她心中的教育理念加以落實。或許有人會說這本書陳義過高,要花多少的時間和耐心才能達成呢?並牽扯到了C P值的問題。可是談C P值的觀點,本身忽略了很多面向,簡化成金錢和速效的觀點。可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現在不花時間引導,20年後產出來的是無法獨立自助,充滿怨恨,無法融入社會的人,究竟哪一個影響大?
直到大學教育之前,我對於學習感到十分痛苦,更覺得毫無所得。不斷地反思過去的教育哪一個環節,造就了我現在的性格,還有許多地方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本書讓我們可以對於教育有全新的理解,也看到枯木上長出了希望的新芽。
【用完整、精確的句子說話】
♪完整、精確有助於智力發展
研究發現家境較好的父母與小孩的話題更為廣泛,父母能用完整的句子與小孩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相反地,貧困家庭的父母交流的語言都較為偏短,例如:「住手」「停下來」。簡單化或口語化的語言環境,會限制語言表達和智力發展。
具體來說「 孩子們,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餐後,我們去游泳池游泳」,與「孩子們,中午吃完飯就去泳池」2句相較,前面的句子不省略主詞和動詞,是完整、精確地表達。
盡量不用「這個」、「那個」等代名詞。 寧可花時間找到合適的用詞,也不要隨口應付。我們可以說「等我1秒鐘,讓我想一下怎麼說更合適」
事實上孩子非常喜歡有內涵的用語(讓我想到有研究說,在嬰兒面前用裝可愛的用語,會讓嬰兒覺得很蠢)。例如「梔子花」而非「花」,圓盤而非「圓的」,「平底鞋」而非「鞋」 。準確的詞彙可以刺激智力發展,並且讓孩子覺得新奇有趣。
我先前有看過有一部世界末日後的電影,主角會搜集人類所遺留的報紙期刊,因為上面有「words」承載了知識,也會拓展認知的邊界。相同地,孩子對於文字與知識的渴求,也是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耐心等待
讓孩子清楚準確地表達,耐心地給他們時間組織句子,就是給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同時有助於發展認知能力,這都是未來學習的重要基礎,比起記憶力、自控力、毅力都更重要。
【混齡班級】
混齡班級設計,讓小孩子有學習和尋求幫助的對象。此外,大孩子在幫助小孩子的時候,因為他們必須學著清楚表達,會很快地讓大孩子發現自己不熟悉的單字。混齡班級不但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強化認知能力,例如:自控力、記憶力、規劃性和靈活性。
我認為許多學習到技能或知識,常常是在與同儕交流當中成長。年紀較大的孩子就像是學長,承擔基礎知識建立的重要導師。透過混齡班級就像進入小型社會,或許有助於減少學長學弟制中,無條件服從的陋習。
【只需要融入現實社會】
不需要創造心靈雞湯、勵志的環境,或是與眾不同的道具,只需要讓小孩子不要與現實生活隔離。孩子需要的不是新的教學法,而是已經存在的世界。
千篇一律、缺乏社交、缺乏身體運動的環境會危害智力發展,以及大腦的可塑性。再新奇的教學活動,都比不上大自然對小孩子的吸引力。
大部分小孩子在學習四季的概念的時候,就像在學校裡面學習外文。人類的大腦沒辦法理解未曾經歷的事,也沒有辦法用文字或圖片取代大自然給予生動、深刻的感官體驗。不如直接帶孩子進入大自然,觀察四季脈動。
【精力旺盛是因為探索和學習的本能】
教師總是不斷地抱怨:「孩子為什麼都不停的說話?」其實,敢於違背禁令的小孩,通常都是活力滿滿的。因為他們的智力發展沒有得到滿足,什麼都想嘗試和破壞。他們冒著被懲罰的危險,並不是違抗可以帶來任何好處,也不是肆無忌憚,是受到探索和學習的本能驅動。
孩子到處亂摸亂碰,而大人說「別碰」後,孩子會大哭大鬧。其實孩子無意惹怒我們,也不是不聽話。他們只是想要學習成長。
【拒絕協助是因為智力正在移除發展障礙】
能力一旦得到發展,孩子希望什麼都自己來,想要自己走路或吃飯。有時候孩子的反抗,會被我們當成是任性。當我們感到時間緊迫時,不允許讓孩子慢慢扣衣服的扣子,堅決要己來的孩子不是在抵抗我們,而是人類智力在移除發展的障礙。
孩子通過自己的行動征服世界,而大人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勝利。
【放空與胡思亂想】
我們需要留下餘閒時間,讓孩子放空和胡思亂想。放空狀態可以讓大腦更具有創造力。就像是睡眠有助於大腦良好的運行,給大腦觀察、思考與休息的時間非常重要。
緊張感是毒藥。緊張直接破壞了學習能力,經歷越多緊張環境,會越容易緊張,無法自控,造成大腦皮層發育滯後。
【必要的秩序和培養獨立性】
♪不能干擾別人
不受束縛的有助於大腦更好的學習和發育。老師需要維持課堂秩序,引導孩子做他們感興趣的活動。這不意味著可以擾亂秩序,目的是幫小孩子找到獨立自主,幫助孩子擺脫束縛。
給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事先要和他們解釋規則保障自由和必要的秩序,而且絕對不能干擾別人的活動。
所有想要表達的孩子都會得到專注的聆聽。孩子們知道打斷好施無濟於事,有些孩子甚至會阻止想要打斷老師同學說:「別鬧了,你沒看到William想跟Céline說話嗎,等一等!」
如此可以鍛鍊孩子的耐心,學會等待。當老師在照顧另外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必須先把手放在老師的肩膀上,但不要說話。透過這動作,老師就會知道有另外的孩子需要老師協助,但也不會打擾老師現在要做的事情。
♪首要工作不是灌輸知識
讀試點班第一年的時候,孩子都不知道獨立。即使上課的話,也難以維持注意力,教的事情很快就忘記了。所以當務之急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先從實作練習著手,例如:照顧植物、擦桌子,花時間照顧比他小的同學,畫畫之後把畫架擦乾淨。漸漸地,無法專注的孩子行為模式產生了改變,變得有計劃性。直到有一天孩子請老師教他字母,此時孩子完成目標的認知能力已經極大的增強,也很快的能夠流暢的閱讀。
♪乖學生的詛咒
已經上過學帶小孩,沒有辦法理解試點班的教學方式。他們不知道怎麼選擇,而且害怕選錯。他們總是跑來問老師說:「那這個可以嗎?」他們期待別人的准許。等待大人對他們說可以。當老師讓這些孩子自己判斷,問:「你自己喜歡嗎?你想繼續嗎?還是換一個?」上述問題都讓他們不知所措。要求是無法改變改掉孩子依賴的行為,必須要他們自願改變。
難以自主,不懂得從中感受到快樂的孩子,都是「乖學生」。他們無法專注於自己想要的東西。雖然他們擁有自主活動時間、但是一旦老師走過,他們就會馬上站起來期待老師說句:「很好」
越是乖學生越難選擇,以及獨立判斷。他們已經4歲卻不懂得感知自我,只會依賴大人的判斷。他們在乎的不是自己的探索,而是有沒有贏過同學,會不會得到老師更多的喜愛。
改善乖學生不再依賴大人的方法,是讓乖學生重新感知自己的判斷。為了讓他們獲得被傳統教育剝奪的自由。當看到他們喜歡哪一個活動,就會直白的表達喜悅。例如說:「看到你喜歡這個活動而這麼開心,我也很高興。希望你還能找到讓你這麼開心的活動。」漸漸的這些孩子不再互相比較,而是尋求內在的聲音。
這段讓我聯想到以前帶讀書會的時候,不會再給標準答案,而是要求參加的人挑戰我的觀點。過去規訓及制式化的教育導致小孩變成尋求認同的吉娃娃,只會遵從指令。和評語等外部獎勵,而忘記傾聽內在的聲音。
♪具有自我判斷的能力
對小孩說「聽話」這兩個字不恰當。孩子有能力拒絕,也隨時可以願意配合,只要他們認為要求合理。孩子會開始懂得判斷合理性並篩選。
老師請大孩子照顧小孩子,但大孩子對老師說:「我也在忙,你可以請別人幫她他嗎?」本來老師感到很失落,但是後來老師仔細一想,這是孩子獨立的表現。孩子一忙完,就回來問老師還有沒有需要他幫忙。這培養了孩子合理自信的判斷。
如果孩子不服從大人的指令,往往讓大人感覺受到的挑戰,然而可能是大人的要求並不合理。
自律發自內心,用說教譴責或懲罰來壓制是無濟於事的。孩子擁有行動可以聽從內心的原動力。
♪控制自己插手的慾望
讓孩子自由探索就算他們看起來什麼都沒學,就是在玩,也不要心急。他們的大腦正在全力成長中。
【保護孩子不受心理和生理暴力的侵害】
持續的壓力刺激會破壞腦神經。成年以後面對重大難題時,會難以控制情緒和調節心理壓力,且具有暴力傾向,更焦躁、易怒。藉口保護孩子,而採用的打罵模式,都會損傷孩子大腦對於人際關係的建構。
大人透過言語羞辱或體罰方式教育小孩,傳達的訊息就是即使是自己所愛的人,即使對方身體不舒服,有權力就可以侮辱別人。
人的大腦韌性,雖然小時候有創傷,經過穩固積極的人際關係,可以修復部分幼年時期留下來的創傷。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第一,理解並說出自己的情緒:「你是不是傷心了?」
第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許你應該把感受告訴你的同學,你覺得呢?」
第三,提出解決方法:「你可以跟同學說,我覺得很難過,因為你答應給我自行車,但是你並沒有這麼做」還可以提議「你可以請他騎完一圈之後,把自行車給你」
要理解他人的感受,首先更要先理解自己的情感。培養同理心的前提,是學會理解和接受自身的情緒
【解決爭執最好的方法:找到相似性】
研究發現幼兒有驚人的道德感,研究人員在說完故事後,讓孩子選擇。好人給孩子一顆糖,壞人給孩子兩顆糖,前述條件下,孩子會選擇好人。
唯一會改變孩子選擇的是相似性。研究人員會先問孩子喜歡圓圓的,還是扁扁的麥片,然後告訴孩子,壞人喜歡跟他一樣的口味,這個時候80 %的孩子會選擇壞人。當孩子吵架不合的時候,我們不是把他們分開,而是幫助他們一起回憶所有共同的經歷。共同點會凌駕道德感和負面評價之上。
【結語】
近來和親戚聊到台積電進廠管制手機的規定。親戚提到一般台積電的員工根本接觸不到機密,而跳槽帶走機密的通常是高級的主管。
台積電的安檢其實也是一種規訓,將手機禁令和考績掛鉤,讓員工互相監視。只要查獲會要求主管、員工立刻說明,甚至「罰站」。先不論手機禁令的實效性,手機禁令最顯見的效果就是培養員工服從,也篩選出願意服從該體制的員工。
千篇一律的教義,會讓孩子徹底失去個性變成的劣等複製人。在學校體制內獲得高分的學生,更常常是尋求認同、害怕嘗試的「乖學生」毫無自主能力。《卓越領導者的修練學》、《逆思維》也都不約而同談論到「乖學生」標籤與榮譽後造成故步自封,不敢犯錯和創新。
同時,也連結到社會上常常笑罵媽寶、爸寶的議論。回到源頭,大多數人的教育歷程「獨立」和「責任感」沒有受到重視。以至於出現「巨嬰」嬰兒潮。沒有獨立性,就無法自信、勇敢的選擇,沒有選擇,也就沒有獨立性。獨立與責任感一旦從教育中抽離,教育可以說是毫無靈魂可言了。現在遇到「心理上」無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心中油然升起悲憫之心。
本書中其他關於面對他人拒絕,不打擾他人,控制情緒等方式,以及對於孩子拒絕原因的重新詮釋,也都是成人終身學習的重要課題。
另一個情境是《挺身而教》一書提到的,當孩子始終被漠視的話,他們可能會透過負面行為引起大人的注意。同時成為他的人物設定,認為他壞,他會繼續壞。該書探討更多負面情境下的孩子應該如何引導,以及《挺身而教》、《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都提到用藝術與畫作「聽見」孩子內心的聲音,並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成就感的部分,就留待之後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