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教學 打造新教學公式

2020/06/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12
編採:黃家茹 責任編輯:陳祖傑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又稱VR)藉由頭戴式的裝置能讓視線有360度無死角的實境畫面,再搭配其他感官裝置,讓使用者進入一個擬真的世界,身歷其境。2016年被稱為VR元年,學界和許多商業公司開始投入VR研究並開發應用領域,台灣的體制內學校也不落人後,很快跟上這波趨勢,仁愛國中更開始引進研發VR並運用在教學上。

藉由VR實際體驗印象更深刻

還記得國中時學習不同的金屬元素燃燒後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嗎?老師在台上講解這些抽象的知識,礙於這些金屬元素活性十分強大、實驗室也充滿了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無法讓學生實地親手操作。在雜學校的展覽攤位裡,台北市立仁愛國中帶來這套「虛擬實境實驗室」的設備,在虛擬實境中,可以藉由感官裝置拿取物品操作一些在現實生活中較有危險性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到火焰的顏色和大小的變化、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能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到實驗結果。這樣的應用不止於在自然科學上,在歷史科也能結合故宮文物的介紹和參觀;在地理科也能藉由觀察3D的地形彷彿進入實地現場,讓學生對這些課本上的知識留下更深刻有趣的印象。
小朋友正在展位中透過VR設備實際演練課本中的實驗操作方法。(攝影/黃家茹)

生活化知識是趨勢

仁愛國中教務主任莊豐兆表示,過去仁愛國中一直提倡將資訊設備融入各科教學當中,老師們對於新的科技一直都很感興趣與研究,也因此組成教師共備社群來整合老師們的點子,再找尋廠商設備和技術。隨著科技進步,這樣的合作不斷地展現出令人驚喜的效果與模式。但莊主任也提到,這樣看似對學生更有幫助的學習方式在推行方面其實遇到了不少困難,現今台灣的學習風氣大多還是升學主義為主,這種實作的體驗課程被視為「額外」的知識,且礙於課綱的規定,目前只能利用社團或彈性課程時間來上相關的課程。希望課綱能夠更開放彈性一點,讓學生能夠以更貼近生活和應用的方式去學習新知。
台北市長柯文哲與雜學校校長蘇仰志正在仁愛國中的展位中體驗VR互動。
照片/雜學校
藉由資訊融入教學以及教師共備的方案,他們描繪出來的學生圖象是學生能夠從生活中自己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自己解決。而雜學校的展覽機會也能讓更多人看見台灣體制內學校的轉變,教育已經不再是填鴨式的知識傳輸,教育現場開始逐漸改變,期待政府體制和社會風氣能夠給教育和學習這件事更多、更大的空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