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數位職場|後疫情時代的新創公司們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隨著眾多獨角獸跌落神壇,投資人出手將更謹慎


HI,大家好,我是渙恩(Alvin)
轉眼間,2020 年竟然已經過了一半!
回想去年底的出國旅遊,彷彿像是上個月才發生而已,會有這樣的體感,應該是今年全世界遭遇到太多事情,而每件事情都還歷歷在目,才造成我對時間的流逝產生了錯覺。

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的肆虐下,全球新創公司基本都遭遇到意料之外的毀滅性打擊,以下我列舉了幾間知名公司在疫情發生後的現狀 →


Airbnb 全球裁員 25%,約 1,900 人
Uber 全球裁員 25%,約 6,700 人
AR 新創 Magic Leap 裁員 50%,近千人,並放棄消費性市場
截至 4/21,共 280 間新創裁員 21,609 名員工
新創獨角獸裁員比例:OneWeb(85%)、Zume(67%)、Toast(50%)


客觀來看,全世界的新創公司(包含投資人),都普遍有藉由裁員,來達到降低成本的共識,而這種方式對於企業內的成本控管,肯定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沒錯,但往往新創在大幅裁員之後,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一般民眾對企業決策的觀感,更重要的是,使得潛在投資人對企業的信心,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在後疫情時代,新創公司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
讓我們回到台灣這塊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疫情的狀況雖然更趨於穩定,但受全球貨源供應鍊不穩定、觀光產業重挫、民眾消費不如預期等影響,導致 Q1 民間消費呈現負成長,民眾消費意願不高,自然會直接影響到所有做 B2C 服務的企業,造成許多公司在行銷活動或人事預算的花費上,變得更加謹慎與保守,同時也間接影響到從事 B2B 服務的廠商們。
因此近期許多 B2B 企業,在業務拓展上,也都變得更加保守,在推廣上遇到瓶頸,反而將運營重心轉移,以優先服務好企業內部的 Key Account 客戶為主,滿足既有客戶,並提供加值機會,爭取更多時間,撐過市場的不景氣。


但對新創來說,業務拓展的難度提升已成事實,
新創該做的,不應該是放慢腳步,而是加速拓展。


因為新創在業務拓展的腳步只要一停,資金缺口就會越滾越大;加上融資市場已不如以往熱鬧,許多新創公司勢必得依靠自己內部的力量來填補資金上的缺口,融不到資金的時間可能會比原本預期還要多一年、甚至兩年,這些都是可預見的現況,甚至可以算出來,公司只剩多少時間來避開倒閉危機。
不過大家不需要太絕望,新創遇到倒閉危機是很常見的


YC CEO:
「在五年多的時間裡,有五次我們幾乎就要倒閉了。」


重點不是如何避免遇到危機,因為有許多外在因素不是你我可以控制或預知的;重點在於面對逆境時,你做了什麼。

馬丁路德曾經說過:
「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一帆風順的時候做什麼,而是看他在艱苦和困難的時刻,是否懂得用坦然的遼闊心態去面對。」


衡量人是如此,衡量企業也是如此。
我相信,所有的創業者在一開始創業的當下,都認為自己提供的服務,肯定能解決客戶遇到的痛點,而這就是一間新創公司創業的中心,是不能輕易撼動的初衷。
在這個後疫情時代,新創們更是不能過於悲觀,反而應該坦然面對逆境,進而站穩腳步,用力在市場上放大自己的初衷;因為痛點不會因為疫情的發生,就跟著消失了,痛點依然存在客戶的經營過程中,只是被重視的順位,因為現實考量而排到比較後面的地方去了;不代表客戶不需要你的服務,只是會造成一個狀況,就是客戶合作的猶豫期會被拉得更長,這也是為什麼,在放大初衷的同時,業務推廣絕對不能停下來。
因為當客戶的猶豫期拉長,
你會需要更多機會客戶來佈局營收。
你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客戶,自然就需要在拓展上有更多的業務來幫忙,不過跟以前相比,你會變得更沒有時間來培養新業務的技能,與其開新職缺面試,也許直接從同業或是合作廠商中,找出符合期待的人選會是一個更好的選項;與此同時,新鮮人在新創公司的求職上,也許會變得更加不容易了。

隨著疫情更加常態的存在於人們生活之中,遠距工作也變成許多大廠優先考慮的選項之一,甚至 FB、Twitter、Shopify 已經逐漸開放員工遠端工作 ,因為對於大廠而言,遠距工作也將節省掉相當龐大的人事與福利成本(辦公室、食物、local hire 薪資),因此接下來,台灣本土新創也將面臨要和全世界的知名大廠搶共同人才的挑戰。
在後疫情時代,新創公司的挑戰將接踵而來,此時,我們更應該回歸企業的本質,活下來,比什麼事情都重要。

感謝你們花時間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有幫助到你,希望你能「留言」或用「愛心」鼓勵我,我會更加油寫出更多內容的!


如果你也正在新創或數位職場奮鬥,歡迎一起分享交流!可以加我的個人社群:
FaceBook
Linked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vin/林渙恩 - 數位職場觀察者的沙龍
156會員
73內容數
最真實的BD(商業開發)分享,從個人業務拓展到開發團隊管理,從規劃、改善、進而完善的經驗過程,滿滿實戰性的做法與心得,希望能給同樣是在Sales & BD打拚的朋友一道實際的指引。
2024/02/07
「我不希望夥伴在外接收各種外部壓力後,回到團隊還要面對內部的壓力。」 這就是我希望打造的團隊氛圍,也許是受到 INFJ 理想主義人格的影響,我一直認為管理者跟夥伴成員之間,一定
Thumbnail
2024/02/07
「我不希望夥伴在外接收各種外部壓力後,回到團隊還要面對內部的壓力。」 這就是我希望打造的團隊氛圍,也許是受到 INFJ 理想主義人格的影響,我一直認為管理者跟夥伴成員之間,一定
Thumbnail
2023/10/03
Hi!大家好,我是 Alvin. 距離上次寫文章的時間,剛好隔了 12 個月,這個期間也有不少人問我: 「為什麼不繼續寫文章了」?
Thumbnail
2023/10/03
Hi!大家好,我是 Alvin. 距離上次寫文章的時間,剛好隔了 12 個月,這個期間也有不少人問我: 「為什麼不繼續寫文章了」?
Thumbnail
2022/10/15
Hey, 歡迎回到 Alvin 的新創公司歷險紀。 我發現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自己在 Omnichat 的經歷了,相信大家應該都等得不耐煩了吧(並沒有);剛好趁著今天下雨哪也去不了,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年待在新創公司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對於自己的一些期許吧。
Thumbnail
2022/10/15
Hey, 歡迎回到 Alvin 的新創公司歷險紀。 我發現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自己在 Omnichat 的經歷了,相信大家應該都等得不耐煩了吧(並沒有);剛好趁著今天下雨哪也去不了,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年待在新創公司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對於自己的一些期許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如果你不知道 2023 年堪稱是「獨角獸版」的新冠疫情,看看這個數據。在這一年內,終止營運的新創企業其募資金額總計超過 41 億美元,相當於 2019~2022 年 4 年的總和。
Thumbnail
如果你不知道 2023 年堪稱是「獨角獸版」的新冠疫情,看看這個數據。在這一年內,終止營運的新創企業其募資金額總計超過 41 億美元,相當於 2019~2022 年 4 年的總和。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創業過了頭幾年的衝撞、成長蜜月期後,創業家通常都會進入一段卡關的時期。這是創業家常見的卡關症狀,以及在這個時期應該做的心態轉變。透過簡化和取捨,讓創業家在轉骨期能夠穩固基礎,迎來大成長。這篇文章提供了幫助創業家度過卡關時期的建議。
Thumbnail
創業過了頭幾年的衝撞、成長蜜月期後,創業家通常都會進入一段卡關的時期。這是創業家常見的卡關症狀,以及在這個時期應該做的心態轉變。透過簡化和取捨,讓創業家在轉骨期能夠穩固基礎,迎來大成長。這篇文章提供了幫助創業家度過卡關時期的建議。
Thumbnail
有些朋友喜歡聽我講一些科技公司業界的暗黑面,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討論這些事,總覺得太負能量了,對年輕人來說,太早知道這當中的八卦事,也沒甚麼太大的幫助。離開了業界也一年了,真的深深感受到,當時再大的事,回頭來看都不算是件事了。   把時間回撥到2022年的年底,在我所屬的前公司,在更早之前,就持續
Thumbnail
有些朋友喜歡聽我講一些科技公司業界的暗黑面,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討論這些事,總覺得太負能量了,對年輕人來說,太早知道這當中的八卦事,也沒甚麼太大的幫助。離開了業界也一年了,真的深深感受到,當時再大的事,回頭來看都不算是件事了。   把時間回撥到2022年的年底,在我所屬的前公司,在更早之前,就持續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