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了頭幾年的衝撞、成長蜜月期後,創業家通常都會進入一段卡關的時期。
創業卡關時期典型症狀如下
* 光眼前的事情就很忙了,超忙的那種,無暇顧及以後、或任何需要坐下來好好想想的事
* 產品和營業項目爆多,大部分都是沒怎麼理它就自動長出來,胡亂也做了好幾個客戶,但個個有機會、樣樣沒把握
* 太多事情想做,永遠覺得缺一個人來做某件事情
* 要處理一堆「人」的問題
* 員工開始要求把公司規則講清楚,希望公司要有制度
* 錢進錢出已經不是光記帳就有辦法處理的了,想要有更明確的工具或報表知道錢的流向
* 感覺很忙應該有賺錢,但錢累積的速度好像沒有想像中的快
* 想花錢幹大事但又發現好像不太夠,猶豫是不是該開始跟銀行或投資人打交道
* 外在可能是當交紅人,曝光、合作...一個接一個,但回到公司又覺得好忙好亂好不想面對
以上幾項隨意列舉,都是我們自己很多年前發作過的症狀。
卡關就代表「轉骨」,轉過去就迎來大成長
當時其實不太了解這些症狀的意義,多年後再回頭看,就知道這就是所謂「轉骨期」,每個新創團隊早晚應該都會碰到,這階段如果過不去,公司發展就會被卡死在這裡。
來到問事站的文青創業家們,有很多都處在這樣的時期;尤其好幾位都是一人創業家,當初帶著一兩個夥伴赤手空拳打天下,品牌過了萌芽期、做出成績、被看見後,心裡想著要擴團隊、再成長,但現實是自己已經分身乏術、難有餘裕把握良機。
回頭看當年我們的狀態,再看看問事夥伴們的現況,事過境遷總是看得比較透徹。卡住我們的與其說是事情,不如說是貪心... 因為覺得什麼都有可能做到,因此什麼都不想放掉。
但說到底,我們其實是還沒學會「分配與規劃」,因此會誤以為某些機會一旦放掉就很可惜,而且害怕再也不會有機會上門,因此才每件事情都緊抓不放。但這樣分配在每件事情上的心力和資源就會被分散,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轉骨的關鍵是「簡化&取捨」
心力和資源有限?那就先聚焦把某一部份做好,尤其如果手上有好幾種商業模式同時並行的,先做好其中一項穩固基礎——包括團隊、營運、財務基礎,再從這個基礎上發展下一項。
客觀來說建議優先選擇「客源自己找上門、不太需要花行銷資源的」。在我們還不是這麼有知名度時,客戶就會自己找來,代表這塊市場還有很大未被滿足的一塊,競爭對手相對少,也因此更容易抓住顧客,只要產品、服務做得不錯,很有機會培養穩定回頭客。
比方說以服飾而言,和幾家品牌聊過以後發現客訂制服的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還要大,當然品牌們一定還是會希望發展更具代表性的零售時裝市場,但對小團隊而言,開發、設計、製作... 可能都是同一組人,兩者都要做?那資源就注定要打架了。
選哪一塊做,並沒有標準答案,比較是定位和先後順序的問題。
選擇專注一塊,另一塊就要放掉執著
可以選擇先花時間精力建置客訂SOP、產品,以及很常被忽略的B2B行銷和市場調查。零售產品和行銷不是不做,而是維持最低限度運行,先砍掉最花心力和資源的項目,等有餘裕了再來做。
也可以選擇先把零售品牌衝出一個知名度和成績來,把會分散資源的專案、客訂項目先暫緩,讓市場能清楚認知你、定位你,更好的、更適合你的機會有可能隨之而來。只是走這一路比較需要注意資金問題,要多準備幾種資金管道。
如果企圖讓兩者等速並進,最常見的錯誤決策就是同時投入資源、擴大版圖、擴大團隊,表面看起來蒸蒸日上不斷擴張,但其實是建立在脆弱而疲於奔命的營運基礎上。
我們曾經踩過這坑,過程簡直不堪回首。所以如今特別想提醒大家(勸世),尤其是正感覺自己亟需投入資源以支應成長的創業家們,再決定要投入資源前,應該先思考「簡化、取捨」,也許你會發現現有的資源就足夠了,然後專注先把這件事情做到有掌握度、有正向累積,再從這個基礎上開始下一項。
機會乍看是良藥,但不夠強的營運基礎也可能讓良藥變毒藥。
我們有能力選擇並緊握在手的,才算好機會。其他的,錯過一點也不可惜。
文青創業問事站,發心發願,問事免錢
☞ https://forms.gle/XsLERr3rSFFJtbp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