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2/7,在結束最後一個線上會議之後,終於有一些時間可以將 2023 年經營團隊的過程做一些紀錄。
「我不希望夥伴在外接收各種外部壓力後,回到團隊還要面對內部的壓力。」
這就是我希望打造的團隊氛圍,也許是受到 INFJ 理想主義人格的影響,我一直認為管理者跟夥伴成員之間,一定可以是一個正向且溫暖的閉環。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這樣的關係不現實,主管跟夥伴間應該要存在高壓的上對下關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看著夥伴的付出認為理所當然,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是不夠努力;目標達成才有話語權,達不到目標說什麼都是藉口等等...
也許是看到或聽到太多這類型的職場鬼故事,才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個什麼類型的團隊?如果一個團隊只有著重數字跟目標,那一定是一場災難,我完全不會想要加入這樣的團隊。
因此我從自己喜歡的類型來思考,才在 2023 年下定決心,我想要建立一個充滿溫暖的高績效團隊。
「別天真了,職場才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相信我們都看過很多類似的文章,其實這句話本身沒有錯,我是認同的,因此我沒有強迫團隊的夥伴一定要變成朋友,我所強調「溫暖的高績效團隊」是包括以下場景:
・夥伴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
・夥伴與跨部門之間都願意彼此幫忙,不會互相留一手或扯後腿
・成功一起吃肉喝酒,失敗一起找出辦法
・該玩的時候一起瘋,該認真的時候全力以赴
・擁有大局觀,吃點虧其實是佔便宜
這些場景,不應該是等到大家變成朋友才能夠落實的,而是當夥伴開始意識到自己是整個團隊的一份子之後,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行為,就像是團隊的 DNA,而且這些 DNA 我從來沒有和任何一位團隊夥伴提起過,原因是希望將這些 DNA 落實到每一天的日常當中,如果只是標語,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而最終要落實這些 DNA 的核心關鍵,就存在團隊內的每一位夥伴。
非常幸運,我們團隊內 K 與 T 兩位學長,本身就非常的無私,常常分享各自在行業中的各種資訊與情報。
K 擁有數位媒體採購以及大型品牌的代操經驗,對於管理顧客期待有一套(跟品牌二代很有緣份);T 則擁有豐富的實體零售垂直經驗,任何你想知道的品牌窗口,他幾乎都有認識(號稱百貨業活字典)。
在他們兩位的加持努力下,我們的銷售模式在 2022 Q3 逐漸成形,我們整理出一套銷售邏輯是能讓客戶買單的,因此在 2022 年的 Q4,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銷售相對穩定的狀況下進入 2023年,我們團隊又新增了兩位夥伴,分別是 A 與 S。
A 非常有活力,喜歡與夥伴互動,我看見她身上有一種會讓客戶喜歡的特質,同時也能是團隊內的氣氛黏著劑;S 的風格隨和但穩重,人很 Nice,Pitch 客戶非常穩,同時能面對難度較高的客戶需求。
在 A 與 S 加入後,也許是兩位看見學長們願意無私的分享,抑或是學長們看見兩位努力又認真的模樣,我明顯感覺到團隊的凝聚力跟向心力變得更滿、更強。
當初我是希望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風格,在能力匹配的前提下,找到了四位完全不同經歷的夥伴進來,希望可以為團隊注入不同類型的能量,結果這個正向的能量反應是我始料未及的。
同時我自己也在 2023 Q2 開始只負責團隊的業績,這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應該如何協助夥伴成長,把自己的經驗做更好的傳承。
在 2022 Q4 我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低潮,陷入了嚴重的信心不足與自我否定;
但我現在非常感謝那段時間所遭遇到的低潮,這些負面的感受,使我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究竟在意什麼、想帶給別人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想成為什麼。
如果沒有經歷過這段低潮,我想自己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
我印象很深刻,去年初有一次我問 GM J
我:「你認為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麼?」
J:「開心。」
這乍聽之下感覺是一句毒雞湯,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了?」
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一群好夥伴,以及一群只想認真做好事情的管理層,還有一位願意拉起袖子一起做事的 GM!
昨天我們團隊聚餐,回家後看到 A 在 IG 限動分享:
「我們團隊感情很好,其中一個原因是主管開會都用 (我們) 離目標還多遠,(我們) 應該要怎麼做,會強調我們,而不是只檢討個人。」
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的一言一行真的會影響夥伴這麼深。
最近也和 GM J 聊到團隊內的影響力這件事,
J:「他們都長成了你的樣子。」
我們:「笑。」
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方向是不是正確的,但我會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團隊內的角色,我們可以是自己的樣子,就算未來我們不在同一個團隊,要記住自己喜歡的團隊應該具備哪些溫暖,然後帶著這個 DNA 去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