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發問:你的文案有共鳴嗎?

2020/07/2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轉自數英@屈太浪

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有許多令人心領神會的時刻:
比如,當你路過一個廣場,聽到流浪歌手唱歌的時候,你可能會被一句歌詞打動,駐足在那裡,想起自己曾經漂泊的經歷。

比如,當你在聚會時拋了一個爛梗,別人都get不到,只有一個人冷笑一聲並接住它時,你肯定會向他發出“哎呦你懂我哦”的眼神。
比如,當你看到一部電影中某個催淚的畫面時,會和其他人一樣,在主人公陷入兩難之時掉下難過的眼淚。
很多人生的難忘經歷、看過的難忘電影,為什麼能令人產生共情,催人淚下呢?原因是,它與我們個人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並以一種畫面重塑的方式喚醒過往記憶,讓讀者產生同頻共振。
正如文案寫作一樣,打動人心的文案,一般都是情緒共鳴的結果。
舉一個例子,當年万科地產出品過一句文案,“在一個麵包豐盛的時代,最飢餓的,往往是精神。”一句話,直指我們這個時代的病症。我們身處在喧嘩浮世之中,每天都被各種物慾侵蝕,每個人好像都不快樂,於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在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到底缺失了什麼樣的精神?
在這句文案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同感,有共鳴。
所謂文案的“共鳴”,表面上看,是對基本事件有共識。即對於某件事情擁有相同認知,比如江小白文案“懂得越多,懂你的就越少”。
深層次來講,要達成一種情緒上的“共融”。對於同一件事物,達成同一種情緒,直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讓人忘記了彼此的界限!比如,“愛是陪我們行走一生的行李。
這篇文章,浪哥想從個人審美角度,談談對於共鳴文案的理解:共鳴文案有幾種?共鳴文案的核心是什麼?共鳴文案到底怎麼寫?

一、共鳴文案的三種境界

人都有病。有的文案能指病,有的文案能治病,有的文案還能做病後康復。所以我說,共鳴文案,至少也有這三種境界:

1、“哎呦,你懂我啊。”指出人的毛病

這種文案就像是你的閨蜜一樣,說一些掏心掏肺的話,來建立一種相互信賴、彼此理解的關係。
比如,“真正的對手,是你最想贏的那個”,懂你的好勝心,還懂你想贏的對手是誰。
又比如,《山河故人》電影海報裡的一句話,“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懂你的人生狀態,懂你的現實困境。

2、“臥槽,扎我心了。”攻擊人的毛病

這種文案像是你爸媽、老師這種大家長說話一樣,一般比較狠毒,直指你的問題。
文案說的全是你的痛點,不止是共鳴,簡直就是教育。比如支付寶很久以前的文案# 年齡越大,越沒有人原諒你的窮#系列文案,以現代青年普遍的財務焦慮作為文案切入點,就說你窮,你的不堪,扎你的心,讓你去買基金理財。
順便再說一句,這組文案是經典的文案寫作三段論:現象——痛點——解決方案。“你每天都很困,只因為你被生活所困”是生活現象;“年紀越大,越沒有人原來你的窮”是痛點;“讓理財給生活多一次機會”,之後再倡導理財,是解決方案。
這個邏輯鏈條,完整地詮釋了一條文案最基本的範式,可作為參考。
還有一些房地產文案,總是能將年輕人的病症與現實兩難聯繫起來,說的很扎心,說完你也想買房。
例如,复地上城出品“別讓這座城市,留下你的青春,卻留不下你”
#3萬首付,紮根珠海#的系列文案也扎心,“你可以繼續漂,但愛情不同意”,活生生的現實面前,愛情看起來很糾結。
之前,還看過一個段子,“成年人的世界裡,容易的只有長胖”,對於中年發福的人來講,也很痛,很有共鳴。

3、“媽呀,我好感動。”治愈人的毛病

這種共鳴文案就像是追求女孩的男生,總是要搞些情意綿綿的東西,讓你卸下心理防線,完全被情感俘虜。
這是共鳴文案的最高境界,以情動人。比如,999感冒令出過一個視頻,尾版文案說“這個世界,總有人偷偷愛著你”,很溫暖,很受用。
比如,方太視頻文案“我沒有離開家,只是把家帶去了遠方”,家庭情、遊子意,還有鄉愁的意蘊,全部濃縮在一句文案裡,令人動容。
像是情話,情誼綿綿,溫婉動人,是這類共鳴文案的一大特性。它們總能找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將其轉化為內涵更加豐富的文案。
上文提及的文案“愛,是陪我們行走一生的行李”真正打動了我。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共鳴。包容與理解,行走與遷徙,種種場景裡的感受,被一句話道盡。
當初正是因為這句話,我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所以這就是共鳴文案的重要性。


二、共鳴是結果,核心還是洞察

共鳴發生在文案寫作之後,是文案呈現出來的一種結果。想要寫出共鳴文案,最重要的還是洞察力。
洞察一處生活細節,洞察一個社會困境,洞察一種情感需求,你洞察的這個點、這個面,是否具有共情?它有沒有存在於大眾的認識之中?它能否帶來觸動?
這些都是洞察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洞察”這個詞早已不新鮮,甚至於用爛了。工作當中,大家都一致強調“洞察”,但是沒有人告訴你究竟如何洞察。
洞察什麼?
很多人認為,好的文案需要豐富的閱歷及人生經驗,才可能寫出有洞察力的文案。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洞察的核心,是找到柔軟的人心,以及不被察覺的細節。這個本事,只有真正經歷過很多故事的老文案才真的能體會到,人生的多種難堪、失望、痛苦、惆悵,以及100種喜悅的方式等等,這是需要時間看到、悟到、心到、收到。
為一則房地產廣告寫文案,很多人會直接描述房產的賣點,比如位置、價格、戶型、公攤率、周邊資源、綠化率等等,還有的直接給你一個猛擊,擊中年輕人漂泊在外的心理訴求:
“故鄉眼中的驕子,不該是城市的遊子。“
當年這句話一出,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好多朋友甚至聊天時也會脫口而出。同樣扎心的話,我這兩天剛從朋友圈也看到一句,“房子逼走了人才。”關於房子,目前以及將來很多年,肯定還會是大家談論的話題,因為這是時代痛點。所以圍繞房子的文案,同樣更容易成為集體共識,達成共鳴。
這也是洞察的一個基本功,找到集體意識裡的共同記憶或傷痛。
除此以外,洞察還是找到那個不被覺察的細節。我很早之前看到過一個案例,是個擦鞋廣告的修改前後對比。
一則普通的文案,為介紹擦鞋業務,可能寫的是:“請坐,擦鞋”;而一則具有洞察力的文案,可能寫的是:“約會前,請擦鞋。 ”後者找到一個細微的場景,它深諳人們心理,描述的是一個“重要時刻”——約會。將約會與擦鞋綁在一起,形成強烈的需求共鳴。
找到不被察覺的細節,就會離共鳴文案更近一步。因為細節,所代表的是具體可以被描述的場景,可以被感知的情緒,只有文案描述出顆粒感飽滿的場景,才有可能成為與受眾同頻共振的好文案,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共鳴文案。

三、共鳴文案寫作,只需記住這9個字

說了那麼多,共鳴文案到底應該怎麼寫呢?
浪哥說一下自己思考的方式,我總結為9個字:時代病、價值觀、小情緒。

1、時代病

每個社會階段,總會有它的某種共性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整個社會人的集體痛點。比如,我們這個時代,房價高、結婚晚、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大、單身主義、空心病、道德觀念淡薄等等問題,都從宏觀角度達成一種高度共振。
2016年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就是個鮮活的例子。它針對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之中,漂泊在城市裡、擁擠在地鐵裡的那幫人的996格子間人設,這個活動帶給人的看似是暫時的放空,實則卻是精神的解藥。
當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不也是同樣的時代痛點,同樣的爆火動機,同樣的逃離此地,“做自己的主”?
再開個腦洞,什麼“說走就走的旅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等等這些爆火的文案,仔細想來,解決的都是一個問題:城市太壓抑,我要出去走走。
好了,找個時代病,寫一句文案試試。這個時代,誇誇其談的人比較多,幹什麼都要演講、傳遞個人價值觀,抖音上爆火的也都是這種視頻,巧舌如簧似乎更受這個時代歡迎。
但是,你有沒有和我一樣,覺得有點膩,有點煩呢?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問題,發現實際上我們生活處處有一種“語言膨脹”的現象。所以,我寫下了一句文案:
“語言膨脹的人,思想也會慢慢縮水。”
這句文案就可以用在知識類的產品或服務之上,強調相對於口頭吹牛,思想的價值更應該被看見。
從時代病之中,找到的共性比較宏觀,要將其轉化為個人得失,才有可能擁有共鳴。

2、價值觀

共鳴文案的寫作,有時候就像是哲人輸出價值觀一樣,它具有高度凝練性,而且一般都是具有主張性的觀點。因此,價值觀天生具有煽動性和號召力。
那麼,一句包含價值觀的文案,可能更加容易得到別人的信賴和認同,產生共鳴。正如之前毛不易說過一句話,“四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帶有很強個人價值觀念,收穫了很多共鳴。
有一句異曲同工之妙的話,火遍平台很多年,具有很強感染力,摘自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待八十歲才被埋葬。
它們其實都是傳遞一種價值觀,利用價值觀來引導共鳴。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具有價值觀的言論,可以作為共鳴文案來使用。
例如,浪哥上初中時的小紅牆上,刷過一段字:把彎路走直的人,是聰明的;把直路走彎的人,是瀟灑的。
這種辯證的價值觀,很容易給我共鳴,因為兩種人生態度,你總能找到一種契合自己的。那麼,這句話就會非常具有共鳴感。
這種價值觀式的共鳴文案,有很多很多,比如鐵時達的“時間,讓愛更了解愛”, Timberland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等等,自帶價值觀,自然有共鳴。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不妨將自己平時的靈感衝動轉化為文案,自然能找到受眾。
比如,我經常說的,“ 人生谷底也是命運轉機“笑容是一張漂亮的面具”“先別放棄,因為,別人會先放棄”諸如此類,都是從價值觀出發,尋找到令人有所感觸的文案,觸達“心動”。

3、小情緒

人類的情緒複雜多變,時時刻刻都在相互轉化,悲歡與離合,正反兩方面。正如電池的正負極一樣,世界的陽光與陰暗一樣,兩個極端,又分裂出一些小細節。
比如,正向的情緒,有大笑,有竊喜,有恬靜、有好感、有愉悅等;反向的情緒,有悲傷,有失落,有焦慮,有沮喪,有痛苦等等,每一種情緒處於每一種場景之中,也可以分化出不同的細節,產出不同的文案。
這些情緒,都是情感的一個瞬間表現,像是蛋糕上的那一點點小甜頭,讓人在某種氛圍下產生驚訝感。
正如一則袖珍手機的文案,“ 越大越覺得,還是小的時候好 ”,它迎合大眾關於童趣的回味,製造出一種回到童年時期的愉悅感。
步履不停寫道:和任何一種生活,摩擦久了都會起球。寫的就是一種厭煩的情緒,它將衣物與情緒結合在一起,賦予衣服性格,帶來更多奇妙的感觸。
那一套文案我非常喜歡,每一條寫得都很走心,都帶有一種情緒。像“只有衣服知道你的秘密”,探究的是人心的深不可測;像“聽說最暖的衣服,是口袋裡塞滿錢的那種”寫的是一份冷嘲;在這些不同的小情緒之中,我們足以找到內心的共鳴,領悟心動的真諦。

總結:

1、 共鳴文案來自於共鳴時刻,來自於知識的共識和情緒上的共融。
2、 三種共鳴文案,揭示出三種共鳴文案的內在肌理:洞察力。
3、 共鳴文案的9字真言:時代病、價值觀、小情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BOSS成功指南
BOSS成功指南
不定期整理、分享實用資訊,希望能替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帶來一些專屬成長的時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