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無邊界,就是潛在的職場危機!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本文轉自知乎@猎头老王

人在職場,一定要把握好邊界,因為每個人都是帶刺的動物。

職場交際中,最難把握的就是距離和尺度。
很多職場問題其實都來源於缺乏邊界感。過度的干涉,過度的關心,過度釋放聖母心,過分的索取……無論我們是越界者還是被侵犯者,一步越界,就可能會陷入職場危機。

職場人小可在初入職場時,就因此吃了不少苦頭。小可作為公司的新人,很多業務還不熟悉,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去學習,部門裡的一些同事看他是新來的,便打著“多一些鍛煉機會”的旗號,交給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小可性格隨和,又抹不開面子拒絕,便都一一應承下來。

為了完成這些額外的工作,小可常常一個人加班。工作期間,小可因忙於應對各種各樣的雜事,自己的核心工作卻並沒有做出什麼亮點。
在職場上,很多人都不希望成為受人驅使的老好人,但他們像小可一樣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沒有及時地為自己建立邊界。最終,自己的領域被別人任意踐踏。

邊界並不高深,簡單來講,就是要知道說話做事,應該在哪裡停止。
在心理學上,它被稱作為心理疆界。每一個人或動物都在盡力保持著自己的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就稱作疆界。心理疆界是為了能夠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以保持自己的個性空間,保護自己的“心理財產”。
沒有邊界感的人,往往會變成兩種角色,侵犯者和被侵犯者。被侵犯者的結果是,在職場上很容易成為苦不堪言的老好人,被他人肆意“掠奪”。

越界者則是會在與上司同事以及客戶相處時,模糊了界限,很容易侵犯了他人的心理空間,而最終自己將會為結果埋單,被疏離、被孤立、被淘汰……
老王認為,沒有邊界的職場,早晚都會引發危機,無論是越界者還是被侵犯者,最終都將自食其果。
那麼,在職場中,究竟要如何才能夠建立心理疆界。老王建議從以下4點考慮。



1、明確自己的邊界


在職場中切忌把情分當本分,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讓別人為自己無償勞動。同樣,也要保護好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
“幫我取個快遞”、“幫我帶一份午餐”、“幫我複印一下材料。”像這樣在職場上幫個小忙很常見,但是長期讓別人為自己無條件幫忙,則會讓人非常反感。恰恰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沒有這種邊界感。認為自己與人關係親近,就理所當然地隨意驅使他人。
還有一些職場,為了讓老王免費為他們做職業諮詢,都習慣於說“王老師,我看你文章都好幾年了,你幫我免費做一個職業諮詢吧……”
職場上,類似這樣的案例很多。老王想說,職場上,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時間,每個人都很忙,沒有人願意免費為你服務的。還有就是,免費服務都不會得到珍惜,只有付費的服務才會更加珍惜。
老王曾經免費幫助過很多人,都發現這些都根本沒有什麼改變,但付費諮詢的人,或多或少的改變了。因為付費才知道珍惜!
老王認為,職場上,想要成為一個有邊界的人,一定要先明確自己的邊界,保證自己私人領域的安全。此外,任何優質的關係都需要有來有往才能維持平衡。過度的索取,就是踐踏了他人的疆界。


2、分清你我他,擺正自己的身份


職場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兩種人。
一種是打著自己太弱的旗號讓能力強的人幫忙。例如:“我寫的方案太垃圾了,大神幫我改改吧!”
另一種是自以為是地為領導代言,對別人的工作指指點點。例如:“你這個設計領導肯定不能喜歡。”
老王認為,這兩種人都是不懂得交際尺度,沒有邊界感。
在職場中想要拿捏好分寸的前提是明確責任,至少一定要清楚,哪些是自己分內的事情,那些是屬於別人的責任。
工作就應當由自己完成,盡量不要麻煩別人。屬於他人的工作也輕易不要去插手,更不要輕易地接受。如果超出了你的心理範圍,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理由和恰當的方式拒絕。


3、管住好奇心,不要隨意窺探他人隱私


在休息時間裡,職場人之間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交集,很多人會聊著各種八卦話題打發時間。常常有一些好事者會特別關心同事的家庭條件,同事的家長里短。甚至會有一些自以為性格外向幽默的人,對別人的私事進行調侃。也許當時大家一笑了之,但時間久了,就會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
老王認為,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要充分尊重對方的私人空間。與同事之間相處,更是要把握好分寸,切勿交淺言深,引發同事的反感。
老王建議,職場人除了要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窺探他人的隱私,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私人空間。不要向你的同事或上司大肆宣洩心中的不滿情緒,這樣的行為無異於為你的職場生涯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摧毀你的前程。


4、關係再好也要運用正式語言


某公司新職員小何與主管常常搭同一班地鐵下班,時間久了兩個人便熟悉起來,因為同在外地工作,兩個人有時候還會一起吃飯。隨著關係越來越近,小何常常會不自覺地把這種關係帶入到工作中,在主管安排工作時,經常調侃開玩笑。後來在一次會議中,小何言語冒失,讓主管很難堪。此後主管便刻意與小何保持了距離,不再過多交際。很顯然,小何沒有正確地認識與上司的關係,侵犯了上司的心理界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刺猬法則。它是指兩隻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為了互相取暖,而保持一個適中的距離,不但能夠相互取暖,還能夠很好地保護對方不受傷害。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隻刺猬,關係再好,都要時刻記住對方的身份,保持適中的距離,並且在正式的場合,使用正式的言行,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


寫在最後


在職場中,人人都是帶刺的動物,人人都要學會建立疆界,把握職場的邊界感,守護自己,亦不侵犯他人。
行止有度,方能一往無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SS成功指南的沙龍
38會員
86內容數
2020/09/22
職場上,總有人喜歡說“假如當初……”。有這樣思維的人,一般都是當下過得併不如意,又對曾經充滿了遺憾和悔恨。 可以說,悔不當初,是一種比失敗還難過的苦。 很多人常常是在職場出現了危機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下坡路。只能悔恨地假設,如果自己當初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便不會是這樣糟心的結果。
Thumbnail
2020/09/22
職場上,總有人喜歡說“假如當初……”。有這樣思維的人,一般都是當下過得併不如意,又對曾經充滿了遺憾和悔恨。 可以說,悔不當初,是一種比失敗還難過的苦。 很多人常常是在職場出現了危機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下坡路。只能悔恨地假設,如果自己當初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便不會是這樣糟心的結果。
Thumbnail
2020/09/15
生活中很多細節會讓人倍感溫暖,甚至可以在陌生關係中,留下一份滿滿的好感。 而細節的思維帶入到職場中,更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讓老闆對你好感倍增,甚至可以為你贏得一個光明的前程。
Thumbnail
2020/09/15
生活中很多細節會讓人倍感溫暖,甚至可以在陌生關係中,留下一份滿滿的好感。 而細節的思維帶入到職場中,更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讓老闆對你好感倍增,甚至可以為你贏得一個光明的前程。
Thumbnail
2020/09/15
逃避很容易,人們也很擅長。 壓力大了就抱怨,遇到困難就覺得不適合,不順心了就辭職…… 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人,這樣故事每天都在職場上演。
Thumbnail
2020/09/15
逃避很容易,人們也很擅長。 壓力大了就抱怨,遇到困難就覺得不適合,不順心了就辭職…… 無論是自己,還是身邊人,這樣故事每天都在職場上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你感覺被排擠了。被操縱了。被利用。被脅迫。受到壓力。被欺負了。受控。 你面前的人已經走得太過分了,超越了你的個人界限。但你不知道該做什麼;你感到軟弱和無助。一種無聲的絕望在你內心升起。感覺就像一隻被困在網上的蒼蠅。 如果您正面臨精力損失以及過度投入、缺乏自信以及周圍人總是使你感到精疲...
Thumbnail
你感覺被排擠了。被操縱了。被利用。被脅迫。受到壓力。被欺負了。受控。 你面前的人已經走得太過分了,超越了你的個人界限。但你不知道該做什麼;你感到軟弱和無助。一種無聲的絕望在你內心升起。感覺就像一隻被困在網上的蒼蠅。 如果您正面臨精力損失以及過度投入、缺乏自信以及周圍人總是使你感到精疲...
Thumbnail
職場上常見的人際困境:被黑&被排擠 很多人因為職場人際關係來晤談室求助,被「上司黑掉」或「同事們排擠」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職場氣氛惡劣會讓人想離職逃避,是很需要看重並謹慎處理的議題。「被邊緣化」通常是被黑掉或排擠的前奏,該如何預防在職場上被邊緣化呢?
Thumbnail
職場上常見的人際困境:被黑&被排擠 很多人因為職場人際關係來晤談室求助,被「上司黑掉」或「同事們排擠」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職場氣氛惡劣會讓人想離職逃避,是很需要看重並謹慎處理的議題。「被邊緣化」通常是被黑掉或排擠的前奏,該如何預防在職場上被邊緣化呢?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得寸進尺的關係,不叫親近,而是侵犯; 相處時一味忍讓,不叫好人,而是爛好人。 要防止「情緒傳染病」擴散, 就得學會劃出恰到好處的人我界線!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父母、朋友、鄰居口中的「為了你好」,其實大多數是「為了自己好」。 而且這種基於「為了你好」所採取的行動,過程也多半不會太順利。因為你明明沒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跟他人劃清界線是不是就代表了冷酷無情,好像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總是容易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總是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視情況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條有理,有時候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情,但又無法去真正否定他們的人格與善良,其實我們內心偶爾也暗自羨慕這種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跟他人劃清界線是不是就代表了冷酷無情,好像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只想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總是容易被貼上「自私」的標籤,他們總是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再來視情況滿足他人的需求,他們總是有條有理,有時候讓人覺得少了一點熱情,但又無法去真正否定他們的人格與善良,其實我們內心偶爾也暗自羨慕這種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Thumbnail
界線是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麼、不願意做什麼, 界線是我們建立在自己身體上、情感上與精神上的邊界, 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 概念類似「底線」或「原則」。 建立界線能讓我們好好區分自我與他人, 在人際互動中保持獨立,不受他人的控制與情緒勒索, 能夠依據自己的原則自由做選擇。
Thumbnail
小平說他無形中成了職場邊緣人,私底下大家都在傳LINE,拉群組找團購常常跳過他,有事會直接找小平主管也不會找他。 「帶領的團隊小動作很多,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團隊出了問題嗎?你思考一下問題在哪? 這還問題不大阿,你是中間主管,做不好上頭會盯你,下面不穩最後會是你中間扛。
Thumbnail
小平說他無形中成了職場邊緣人,私底下大家都在傳LINE,拉群組找團購常常跳過他,有事會直接找小平主管也不會找他。 「帶領的團隊小動作很多,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團隊出了問題嗎?你思考一下問題在哪? 這還問題不大阿,你是中間主管,做不好上頭會盯你,下面不穩最後會是你中間扛。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人在職場,一定要把握好邊界,因為每個人都是帶刺的動物。 職場交際中,最難把握的就是距離和尺度。 很多職場問題其實都來源於缺乏邊界感。過度的干涉,過度的關心,過度釋放聖母心,過分的索取……無論我們是越界者還是被侵犯者,一步越界,就可能會陷入職場危機。
Thumbnail
人在職場,一定要把握好邊界,因為每個人都是帶刺的動物。 職場交際中,最難把握的就是距離和尺度。 很多職場問題其實都來源於缺乏邊界感。過度的干涉,過度的關心,過度釋放聖母心,過分的索取……無論我們是越界者還是被侵犯者,一步越界,就可能會陷入職場危機。
Thumbnail
在職場社交上,是不是都會遇到人際交流的問題呢?一起來探討同事相處上該如何拿捏互動吧~近期聽到大學朋友在工作上,因過於相信他人,太重感情而讓自己心靈精神壓力影響到做了傷害自己的事,幸好沒釀出更傷痛的事情,因為朋友的這件事讓我回顧這些年......
Thumbnail
在職場社交上,是不是都會遇到人際交流的問題呢?一起來探討同事相處上該如何拿捏互動吧~近期聽到大學朋友在工作上,因過於相信他人,太重感情而讓自己心靈精神壓力影響到做了傷害自己的事,幸好沒釀出更傷痛的事情,因為朋友的這件事讓我回顧這些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