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吊系統三大元素: 懸吊機構、彈簧與阻尼器(彈簧+阻尼器=避震器)
操控性能:摩托車在行駛時,對於騎士的操作是否能做出圓滑而有效率的反應。
懸吊 vs 操控性:增加輪胎的貼地性以及維持車身的平穩
輪胎是整台摩托車在行駛時,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點,若輪胎不能維持貼地性,整台車便失去大部分的操控能力。當遇上起伏的路面而有跳動時,懸吊系統便會積極地介入,透過避震器的作動,希望將輪胎維持貼地,保持抓地力的存在。
- 凹凸的路面上,騎士的重心隨著車輛上下擺動,增加操控的難度。車輛整體重心若能維持穩定,便可以提高在彎道上的性能,不論是入彎處或是出彎點,平穩的車身對於速度的增加都很有幫助。
- 倒立式前叉懸吊:便希望能減少彈簧下方之質量,以增加懸吊的反應靈敏度,維持輪胎貼地
- 多連桿後懸吊:同倒立式前叉懸吊,希望能有效率地達成增加輪胎貼地性
懸吊 vs 舒適性
- 車輛須有足夠的懸吊行程及彈簧及阻尼適當的調校,才能在人可接受的範圍中,逐漸趨於平緩。
- 針對操控性能所做的調校,為了快速穩定車身,懸吊設定偏硬,騎士明顯感受車輛的彈跳感
- 針對長途旅行而設計的車款,在懸吊調校上則偏重舒適度,透過軟Q的設定,使恢復的速度讓人體較能接受,同時也找出較佳的操控點
懸吊系統:懸吊機構
- 前輪懸吊機構必須具備能使輪胎轉向功能
- 負責導引輪胎作動的機械結構
- 通常擁有一個自由度,也就是說,懸吊機構可以使輪胎在特定曲線或是直線上來回運動
- 多連桿懸吊,則利用連桿組合加上後搖臂,限制輪胎在一定的範圍內作動
- 要能使輪胎有限制地運動,更必須擔負輪胎來自各方向所被施予的力量
過彎時,地面會給予輪胎抓地力,以及轉向的向心力,懸吊機構必須將力量傳遞給車架,使車輛轉向
懸吊機構的剛性不夠,受力的過程中便會產生過大的變形,進而發生扭轉及晃動,降低車輛操控性能
- 潛望式懸吊機構可以透過內、外管的組合進行伸縮,使輪胎沿著直線作來回的運動,進而緊貼地面
- 潛望式懸吊在車輛運行時需吸收來自路面的起伏,又要負擔車輛轉向或煞車時產生的橫向以及縱向力問題,進而衍生不同的懸吊機構:
1. HOSSACK 前懸吊系統,讓「轉向」與「避震」皆為獨立運作
2. 前懸吊採搖臂式機構的Tesi 系統
3. 前單搖臂的RADD 系統
懸吊系統:彈簧
- 支撐車體重量的主要結構,受力時會從原本的自然長度壓縮至一定長度
騎士跨上車時,車高會比原本高度要低,而當騎士起身時,車輛又會回復到原本沒有載人的高度
- 常見的前叉懸吊,彈簧被隱藏在內、外管中,並泡在阻尼油裡,外觀無法直接看到彈簧。
後懸吊系統中,彈簧通常與阻尼器整合為避震器,便可以看到外露的彈簧了。
鋼條直徑越粗、所製造出來的彈簧越硬,直徑越細則越軟
- 懸吊調校上,必須依照騎士的重量及騎乘路況作調整
- 懸吊系統所採用的彈簧,根據線距分為:等線距、雙線距以及漸進式線距
線距:彈簧本身疏密度的變化→不同的軟硬表現;
隨著荷重的增加,彈簧壓縮量會有所不同。
懸吊系統:阻尼器
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逃生門利用阻尼器作為緩衝
阻尼器運動速度越快時,產生的阻力越大;
阻尼器運動速度較慢時,阻力就越小。
- 阻力所產生的方向必定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因此阻尼器可以減緩運動,達到恢復平穩的功能
- 阻尼器除了使用在避震器之外,也用於轉向穩定
防甩頭Steering Damper 便是安裝阻尼器於龍頭旋轉軸,達到穩定龍頭的功效。
1. 單一回彈阻尼可調
2. 壓縮、回彈可調
3. 依照高、低速調校的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