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教的外文字通常是能方便直接轉換(直譯)的單字,所以會教「進退兩難的困境 = dilemma / ジレンマ」,這在快速普及化外文教育的立場上也沒什麼錯。唯一的大致命傷,就是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到其他比較「活」的表達方式,致使國人講的英文,不外乎就是那一套頗具中文特色、比較制式又標準化的教科書英文。 以前我也只會用「dilemma / ジレンマ」這兩個字,但實際跟外國人交談或寫作文章時,總覺得有時不足以表達出很有「畫面感」的意境。要知道,跟人交談以及寫作時,傳達能引起共鳴的「生動畫面」是很重要的事,千言萬語畢竟比不上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聯想的畫面。直到最近我透過影視節目和外國文章,終於找到「進退兩難」英日文的其他表達方式。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 in a dilemma “be caught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是說被夾在一塊石頭和一個險地之間,往左看是一塊阻擋你通行的巨石,往右看是一個充滿困難的險惡之地,左右邊都是艱難的抉擇,讓你左右為難,舉步維艱。這句話源自希臘神話,詩人荷馬筆下想要前行的奧德賽,被一個稱作「卡律布狄斯」的大漩渦怪,以及一個住在石懸崖上的食人怪「斯庫拉」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見上圖)。“a rock”指的是石懸崖,“a hard place”是指大漩渦。這句有著神話意象和想像畫面的慣用語,就被一位英國作者拿來形容美國業者在總統川普的大筆一揮之下,面臨政治和經濟市場兩方壓力下的兩難。 The well known phrase, “being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 implies that being in the middle is perhaps not the place to be? 有一句成語說「進退兩難」,是否意味著業者或許不該處在政治與市場經濟這兩端的中間? 板挟み = ジレンマに陥る 「板挟み(いたばさみ, itabasami )」是說被夾在兩個板子的中間,這非常容易理解和聯想,而且也很有畫面感。想不到日文的表達也能這麼活靈活現。 オンラインと現実の板挾み (網路世界與現實之間的兩難) 妻と実母との間で板挾み (被夾在老婆和自己的媽媽中間) 米中激突- 板挾みで絞め殺される日本 (美中衝突下舉步維艱的日本被扼殺) アメリカは防疫と経済優先の板挟みになった。 (美國陷入防疫優先或經濟優先的兩難。) 活用有畫面的文字,就能讓你的外文表達更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