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故事
今天要推薦一本,我覺得對台灣性別現象有一點觀察的人,都應該會感興趣的書。
女性主義的書很多,有社會觀察、理論分析、個人敘事百百種。但通常都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再不然就日本、韓國,今天這本則是立足在「台灣」,用PTT、媽媽嘴案、房思琪、原住民慶典為例,來討論我們的生活。
先講結論:十分推薦給台灣人。
全書分成三部分,集結多位作者的論述。
看一下這個目錄,可以理解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了嗎?
太多我們在台灣社會熟悉的議題了!能看到有人用理論、數據、言語、心理、背景的分析,全面地來討論這些話題,讀起來真的讓人欲罷不能。
什麼是厭女?
並不是討厭全體女性。而是父權世界的警察。懲罰溢出性別常規的女性,同時肯定並獎勵遵循規則的人。將女性分而治之,進而以仇恨性、強迫性的言行,管理不合規則的人。
所以沒有女朋友的人會厭女,有女朋友的人也會厭女,甚至女性也存在厭女行為。中國盛行的「鑒茶」、「鑒雞」,女性網友也頗具規模,而這都是相當明顯的厭女行為。
因為我們想得到認可,所以急著把「犯規」的人打下去。
但所謂的懲罰跟站隊吧?就像跪中共一樣,今天是沒下跪該打,明天是跪得不夠快、跪得不夠好,標準只會層層後退。
懲罰「壞女孩」,急著劃清界線,以區分敵我,讓自己踩穩「好女孩」的邊界──就呼應了這本書的標題:這是愛女,也是厭女。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台灣的性平狀況當然比韓國好一些,但這本書看見這些「站隊」,與表面和平底下暗潮洶湧的壓抑與厭棄。
標題很有意思:愛與厭。因為這些言論其實保護與禁錮兼具,我們有時很難分辨。 所以我們得先認識、理解厭女,才有可能告別這樣的思維。
檢討受害者
每次關於性侵、色情影像報復的案件發生時,我們都非常難過且生氣。 但緊接著,輿論討論很容易歪向「檢討受害者」,譬如說:
「是不是她穿太少?」
「誰叫她不拒絕人家?」
但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呢?
我們為什麼會先檢討、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不公平的。
基於「公正世界理論」,我們習慣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那現在這個人遇到惡報(性自主權遭侵害),必然是這個人有做壞事吧?
──如果受害者是壞人,那就代表只要我或我所愛的人不當「壞人」,就不會遇到這個慘案。
──如果受害者不是壞人,就代表不管做了多少準備,我或我所愛的人,都無法避免。
這是不是跟前面介紹的「厭女」很類似呢?
我們的大腦會「懲罰」那些「不符合現有經驗」的人,將受害者排除在「我」的範圍內,這樣一來,「我所在的範圍」就是安全的。
經過這些年的討論,現在大家越來越知道不該「檢討受害者」,因為那不合理。
但還有另一種言論存在:
我不是在檢討受害者,只是──
我不是說穿得少活該被強姦,只是勸女生不要穿太少,避免引發男性的性欲。
我不是說女生不能晚歸,只是晚上很危險,妳應該早點回家。
妳有行動的自由,但自由很危險,所以要小心一點。
被隱藏的加害者
本書諷刺地提出:「我們將加害人的惡行惡言,當成一種神秘的、無可避免的天災,無差別影響所有人。」
這便是保護、禁錮兼具的愛與厭,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在實施厭的行為。
我們花太多的時間將焦點放在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群體的規則上。
穿清涼很危險?那伊斯蘭國家穿到全身包緊緊,為何還會有性侵案?還居高不下?
晚歸很危險?那幾點算晚?23:00晚的話,那22:59算嗎?需要明訂一個「安全出門」時間嗎?是到了某個神秘的時間點,加害者就會突然開啟犯罪功能,或突然放棄犯罪嗎?那早上出門上學,傍晚放學回家的幼童為什麼也會遇到性侵案件?
為什麼會有性侵案件?色情影像報復?
答案是:因為有實施這些惡行的人,有加害者的存在。
這些案件並不是颱風來襲,隨機擊破一扇窗戶。
而是有人扔了石子,所以造成破壞。
這是人為,而非天災。
當殺人案發生,我們不會去檢討:
「欸、你怎麼可以走在街上?走在街上就要有被砍的預備啊?」
「在街上沒穿防彈衣就是做好被殺的準備吧?」
「誰叫你要出門,活該。」
再者,我們也不會去勸戒那些還未被砍,或者是劫後餘生的人說:
「走在路上就是很危險,應該要少出門。」
「有人就是會砍人,所以應該要練好防身術。」
「還要穿防彈衣。」
再說一次:這是人為,而非天災。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把窗戶全部拆除,改砌成水泥牆,而是教好所有人:不該扔石頭!並且立好標語、定下懲罰、加強巡邏、維持治安。去認識、研究、解決那些加害者,而不是限制受害者。
除了性侵案件、色情影像報復外,這本書還聚焦在許多非常有台灣特色的主題!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各段內容,全權當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有空可以翻翻這本書!
原住民儀式的兩難
能夠在這本書裡看到原住民習俗的觀察,也覺得很有意思。雖然我感覺這篇比較淺一點,能著力的點不多,但能有討論的空間就,也是不錯。
政壇女性的少女化、去女性化、超女性化、老女人化
我是在書局隨手一翻,剛好看到〈女性從政者的雙重束縛〉這篇,眼前一亮,立刻決定要看這本。事實證明,它沒有辜負我的期待。
政壇女性的少女化(四十歲的女孩吳音寧)、去女性化(走中性風的蔡英文)、超女性化、老女人化,四個主題,各舉一位從政者為例,去分析那些攻擊和形塑從何而來?又為什麼有這樣的趨勢?
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是什麼?為什麼政壇上的女性會有這些現象?
母豬教
討論母豬教的這篇也很精彩!作者下了滿大的功夫在數據檢索上。
既說明了母豬教的起由、後續發酵的過程,更著重在為什麼會出現母豬教的言論?以及為什麼這樣的說詞有害?其中的權力關係是什麼?
優缺點
最後講講這本書的優缺點。
- 優點:文字易讀性高,流暢又有魅力。案例取材台灣社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旁徵博引,後面也有附資料來源,很適合作為個人研究的素材。
- 缺點:因為是多位作者,想講類似話題(房思琪)時,語句段落會有點重複,界於冗跟還可以接受之間。
推薦給台灣人,還有對台灣性別現象有興趣的人。
這本書不是單純的個人揭發型敘事,不過讀起來還算輕鬆,且知識理論濃度適中,屬於讀完有收穫,但不會腦袋痛的類型。
丟出硬性數據或觀察,溫柔同理各種情景。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厭女的思想是常態(不是正常,但是是常態),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它甚至是內建在每個人的腦內的。所以才要藉由閱讀、認識、研究、思考,慢慢辨別,並且把厭女的毒素吐出。
希望大家都能對這些言論更敏銳,並且藉由清晰的理論,分辨這當中的愛與厭,避免被這些「好意」所傷害或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