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社會│我又沒有討厭女生,憑什麼說我厭女?《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的故事

今天要推薦一本,我覺得對台灣性別現象有一點觀察的人,都應該會感興趣的書。
女性主義的書很多,有社會觀察、理論分析、個人敘事百百種。但通常都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再不然就日本、韓國,今天這本則是立足在「台灣」,用PTT、媽媽嘴案、房思琪、原住民慶典為例,來討論我們的生活。
先講結論:十分推薦給台灣人。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全書分成三部分,集結多位作者的論述。
看一下這個目錄,可以理解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了嗎?
太多我們在台灣社會熟悉的議題了!能看到有人用理論、數據、言語、心理、背景的分析,全面地來討論這些話題,讀起來真的讓人欲罷不能。

什麼是厭女?

並不是討厭全體女性。而是父權世界的警察。懲罰溢出性別常規的女性,同時肯定並獎勵遵循規則的人。將女性分而治之,進而以仇恨性、強迫性的言行,管理不合規則的人。
所以沒有女朋友的人會厭女,有女朋友的人也會厭女,甚至女性也存在厭女行為。中國盛行的「鑒茶」、「鑒雞」,女性網友也頗具規模,而這都是相當明顯的厭女行為。
因為我們想得到認可,所以急著把「犯規」的人打下去。
但所謂的懲罰跟站隊吧?就像跪中共一樣,今天是沒下跪該打,明天是跪得不夠快、跪得不夠好,標準只會層層後退。
懲罰「壞女孩」,急著劃清界線,以區分敵我,讓自己踩穩「好女孩」的邊界──就呼應了這本書的標題:這是愛女,也是厭女。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台灣的性平狀況當然比韓國好一些,但這本書看見這些「站隊」,與表面和平底下暗潮洶湧的壓抑與厭棄。
標題很有意思:愛與厭。因為這些言論其實保護與禁錮兼具,我們有時很難分辨。 所以我們得先認識、理解厭女,才有可能告別這樣的思維。

檢討受害者

每次關於性侵、色情影像報復的案件發生時,我們都非常難過且生氣。 但緊接著,輿論討論很容易歪向「檢討受害者」,譬如說:
「是不是她穿太少?」
「誰叫她不拒絕人家?」
然而已經有太多的研究顯示,性侵案件的發生和衣服沒有關聯,甚至有一個相關的展覽在展示這個狀況:「你當時穿了什麼?」比利時性侵受害者衣物展
但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呢?
我們為什麼會先檢討、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是不公平的。
基於「公正世界理論」,我們習慣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那現在這個人遇到惡報(性自主權遭侵害),必然是這個人有做壞事吧?

──如果受害者是壞人,那就代表只要我或我所愛的人不當「壞人」,就不會遇到這個慘案。
──如果受害者不是壞人,就代表不管做了多少準備,我或我所愛的人,都無法避免。
這是不是跟前面介紹的「厭女」很類似呢?
我們的大腦會「懲罰」那些「不符合現有經驗」的人,將受害者排除在「我」的範圍內,這樣一來,「我所在的範圍」就是安全的。
經過這些年的討論,現在大家越來越知道不該「檢討受害者」,因為那不合理。
但還有另一種言論存在:

我不是在檢討受害者,只是──

我不是說穿得少活該被強姦,只是勸女生不要穿太少,避免引發男性的性欲。
我不是說女生不能晚歸,只是晚上很危險,妳應該早點回家。
妳有行動的自由,但自由很危險,所以要小心一點。

被隱藏的加害者

本書諷刺地提出:「我們將加害人的惡行惡言,當成一種神秘的、無可避免的天災,無差別影響所有人。」
這便是保護、禁錮兼具的愛與厭,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在實施厭的行為。
我們花太多的時間將焦點放在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群體的規則上。
穿清涼很危險?那伊斯蘭國家穿到全身包緊緊,為何還會有性侵案?還居高不下?
晚歸很危險?那幾點算晚?23:00晚的話,那22:59算嗎?需要明訂一個「安全出門」時間嗎?是到了某個神秘的時間點,加害者就會突然開啟犯罪功能,或突然放棄犯罪嗎?那早上出門上學,傍晚放學回家的幼童為什麼也會遇到性侵案件?
為什麼會有性侵案件?色情影像報復?
答案是:因為有實施這些惡行的人,有加害者的存在。
這些案件並不是颱風來襲,隨機擊破一扇窗戶。
而是有人扔了石子,所以造成破壞。
這是人為,而非天災。
當殺人案發生,我們不會去檢討:
「欸、你怎麼可以走在街上?走在街上就要有被砍的預備啊?」
「在街上沒穿防彈衣就是做好被殺的準備吧?」
「誰叫你要出門,活該。」

再者,我們也不會去勸戒那些還未被砍,或者是劫後餘生的人說:
「走在路上就是很危險,應該要少出門。」
「有人就是會砍人,所以應該要練好防身術。」
「還要穿防彈衣。」
再說一次:這是人為,而非天災。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把窗戶全部拆除,改砌成水泥牆,而是教好所有人:不該扔石頭!並且立好標語、定下懲罰、加強巡邏、維持治安。去認識、研究、解決那些加害者,而不是限制受害者。

除了性侵案件、色情影像報復外,這本書還聚焦在許多非常有台灣特色的主題!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各段內容,全權當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有空可以翻翻這本書!

原住民儀式的兩難

能夠在這本書裡看到原住民習俗的觀察,也覺得很有意思。雖然我感覺這篇比較淺一點,能著力的點不多,但能有討論的空間就,也是不錯。

政壇女性的少女化、去女性化、超女性化、老女人化

我是在書局隨手一翻,剛好看到〈女性從政者的雙重束縛〉這篇,眼前一亮,立刻決定要看這本。事實證明,它沒有辜負我的期待。
政壇女性的少女化(四十歲的女孩吳音寧)、去女性化(走中性風的蔡英文)、超女性化、老女人化,四個主題,各舉一位從政者為例,去分析那些攻擊和形塑從何而來?又為什麼有這樣的趨勢?
我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是什麼?為什麼政壇上的女性會有這些現象?

母豬教

討論母豬教的這篇也很精彩!作者下了滿大的功夫在數據檢索上。
既說明了母豬教的起由、後續發酵的過程,更著重在為什麼會出現母豬教的言論?以及為什麼這樣的說詞有害?其中的權力關係是什麼?

優缺點

最後講講這本書的優缺點。
  • 優點:文字易讀性高,流暢又有魅力。案例取材台灣社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旁徵博引,後面也有附資料來源,很適合作為個人研究的素材。
  • 缺點:因為是多位作者,想講類似話題(房思琪)時,語句段落會有點重複,界於冗跟還可以接受之間。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推薦給台灣人,還有對台灣性別現象有興趣的人。
這本書不是單純的個人揭發型敘事,不過讀起來還算輕鬆,且知識理論濃度適中,屬於讀完有收穫,但不會腦袋痛的類型。
丟出硬性數據或觀察,溫柔同理各種情景。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厭女的思想是常態(不是正常,但是是常態),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它甚至是內建在每個人的腦內的。所以才要藉由閱讀、認識、研究、思考,慢慢辨別,並且把厭女的毒素吐出。
希望大家都能對這些言論更敏銳,並且藉由清晰的理論,分辨這當中的愛與厭,避免被這些「好意」所傷害或束縛。
avatar-img
142會員
370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人並非傻白甜,她們能夠判斷男人的意圖,在面對誘惑時保持理性,同時也讓女性在拒絕男性時更加自在。
Thumbnail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是一本以「親密殺人」為主題的作品,兩位同時為媒體工作者的作者,發現南韓女性普遍所面臨的威脅,驚訝於社會的沈默,決定揭露背後隱藏的因素,並且期待藉此帶來改變。
因為社群接觸愈來愈頻繁,在Thread、X(Twitter)...顯示男生在表達喜歡上的笨拙與不懂,就像是國小男生會故意捉弄喜歡的女同學。如果在學習成長時能有更多舞會的社交參與,想必大家會更懂得彼此的界線,慢慢能接受正常的搭訕增加一點浪漫情懷,而透過媒體社會的討論男女亦更能夠瞭解彼此的喜好差異。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同樣是性別失衡的求偶焦慮,華人地區(中國跟台灣)的男人常常變成舔狗,日韓卻不會嗎? 你知道答案可能跟不同地區的女權發展有關嗎? 主要的原因跟 經濟下行、產業結構跟女權發展這三個因素有關,尤其是後者。本文除了講解三地的女權發展,同時也會說明相關歷史背景。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前言: 這個小冊子就像《芭比》一樣,通過一針見血的命名和拆穿男權謊言,現實生活中破防的男性對書的攻擊恰好與書中的內容形成趣味橫生的互文。
Thumbnail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他認為女生被父權社會蠹惑,對壞男人的崇拜是常態,卻忽略謹守本分的好男人。我告訴他這些壞男人背後的風險和問題,建議他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而非執著於那些無賴之徒。最後,我們一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女人並非傻白甜,她們能夠判斷男人的意圖,在面對誘惑時保持理性,同時也讓女性在拒絕男性時更加自在。
Thumbnail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是一本以「親密殺人」為主題的作品,兩位同時為媒體工作者的作者,發現南韓女性普遍所面臨的威脅,驚訝於社會的沈默,決定揭露背後隱藏的因素,並且期待藉此帶來改變。
因為社群接觸愈來愈頻繁,在Thread、X(Twitter)...顯示男生在表達喜歡上的笨拙與不懂,就像是國小男生會故意捉弄喜歡的女同學。如果在學習成長時能有更多舞會的社交參與,想必大家會更懂得彼此的界線,慢慢能接受正常的搭訕增加一點浪漫情懷,而透過媒體社會的討論男女亦更能夠瞭解彼此的喜好差異。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同樣是性別失衡的求偶焦慮,華人地區(中國跟台灣)的男人常常變成舔狗,日韓卻不會嗎? 你知道答案可能跟不同地區的女權發展有關嗎? 主要的原因跟 經濟下行、產業結構跟女權發展這三個因素有關,尤其是後者。本文除了講解三地的女權發展,同時也會說明相關歷史背景。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前言: 這個小冊子就像《芭比》一樣,通過一針見血的命名和拆穿男權謊言,現實生活中破防的男性對書的攻擊恰好與書中的內容形成趣味橫生的互文。
Thumbnail
「厭女」指的不是討厭女性,而是在父權結構下把女人視為客體,區分成好女人與壞女人的手段,使客體能夠容易被收編規訓以及掌控。然而「厭男」指的也並非厭惡特定性別,而是其背後的權力結構。
Thumbnail
一位華人作家曾說過以下這段話: 「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女人,她是一個男人的臉面。不要去碰一個已婚的男人,他是一個女人的餘生。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噓寒問暖,不是妳的男子,不要情意纏綿。這是為人之基本,男女的底線。」 這段話放在現今社會來看,有九成會被譏笑八股,因為有一句話流傳得更深更廣,「不被愛的
Thumbnail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他認為女生被父權社會蠹惑,對壞男人的崇拜是常態,卻忽略謹守本分的好男人。我告訴他這些壞男人背後的風險和問題,建議他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而非執著於那些無賴之徒。最後,我們一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